原创 古代皇子明明可以做个闲散王爷,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抢皇位?
创始人
2024-11-09 15:54:39
0

中国历史上自古无情帝王家,由权力引发的悲剧数不胜数,尤其是皇室之间,

兄弟叔侄之间为争夺皇位经常会大打出手

,造成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悲剧,

明明可以做个闲散王爷为啥还要争夺皇位呢

在古代真能做个潇洒的王爷吗?如果你穿越到古代生在皇权世家,你是想做个潇洒的王爷,还是会为了争抢皇位手足相残。

闲散王爷有被杀头的风险

1360年4月17日朱元璋第四个儿子呱呱落地

,当时朱元璋在外征战打仗,无暇顾及这个儿子,直到第七年才给取名朱棣。

虽然他爹从小并不重视这个儿子朱棣,但是这孩子完美地继承了朱元璋的优良基因。朱棣十岁,受封燕王。居住在中都,现如今的“凤阳”,对当地的民情百姓也是了熟于心。之后又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

招降蒙古乃儿不花

1380年又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

,这两次战役可谓大获全胜直接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和实力。别忘了那时他可才20岁。

话说朱棣这般优秀,朱元璋为啥不把皇位传给他呢?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1、根据当时的清朝宗法制度由长子继位,可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早逝,按照延续只能在嫡幼子之间传承

2、前面咱们也说了打小朱棣就不在父亲身边,所以情感较淡

3、有传言说朱棣并不是马皇后的儿子

4、当时朝廷都比较拥护朱标。朱允炆从小就在朝廷内长大,朱标死后为了自身的利益,这些文武百官自然想让朱允炆上位

而且当时的朱棣其实并不想篡位,但后面发生的事使朱棣没法在当一个闲散王爷。

要说优秀的人会招人妒忌呢,其实他这个侄子挺怕朱棣造反的,因为人家有这个实力,从小就在外征兵打仗,手底下更是精兵强将,又多次立悍马战功。

1398年朱允炆登基,

为了提防朱棣谋反,同年派宋忠在开平驻军,命张昺为北平政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调走北平原属朱棣管辖的军队来

对这个叔叔进行削藩

元年1399年朱棣装病

,朱允炆把朱棣做为人质,要求她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速回燕藩;然后又把朱棣的属下全都处死,

走投无路的朱棣为了保全性命只能装疯卖傻

。结果被王府长史葛诚告知朝廷。

正是这一步步把朱棣彻底逼上绝路,唯有起义才能存活下去。此时正好出现了一个

奠定朱棣反抗的人物姚广孝

姚广孝的祖上世代行医,而姚广孝出生时正值天下大乱,行医治病也有很大风险。元末虽然天下大乱,但在寺庙做和尚还是比较安全的,于是姚广孝剃发为僧,但实际姚广孝并不怎么待在寺庙里,而是常常外出,寻仙问道,和江湖术士学习各类杂学,由此也结识了不少的异人、高士,比如相士袁珙、占卜者金忠。

从姚广孝寻仙问道,学习阴阳术数,就可以猜测出,他的志向并不只在于寺庙

后来在马皇后的葬礼上,姚广孝因名气比较大,被请去诵经,借此机会,他看出朱棣是位潜力股。姚广孝说话很直接,和朱棣一见面就说:

“如果我能侍奉王爷,我想送王爷一顶白帽子戴

!”为什么要说送一顶白帽子,白加王不就是皇吗?

之前也说当时的朱棣其实并不想争位,因为朱允炆的赶尽杀绝,姚广孝借此还把好友相士袁珙、卜者金忠推荐给朱棣,用相面、占卜的方式,鼓动朱棣起兵,

终于他下定决心起兵造反。

元年

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

朱棣与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为首的藩王共同反叛侄儿朱允炆,战争持续近3年。主要指挥官朱棣,耿炳文、李景隆、盛庸、战役的军师姚广孝。

出征北军约30万、南军约100万。最后靖难军伤亡6万明军伤亡50万

1402年6月13日朱棣代军攻入金陵

,这时的江山已经就不再是朱允炆的了。朱棣进京后,宫中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

有的说朱允炆于宫中自焚而死,或者从地道逃亡,剃度为僧。还有传闻说他逃亡东南亚,当时

有名的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不管是死了还是逃亡,朱允炆的帝王时代就此结束,而朱棣的王朝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正所谓闲散王爷不好当,天下大赦把肩扛

认为自己本身就是皇帝之命

而明朝的叔侄之战不仅如此,

还有叔朱高煦败给了侄子朱瞻的事迹

,本来这个朱高煦是真能做一个潇洒的闲散王爷,从朱棣即位后,太子朱高炽到太孙朱瞻对朱高煦都很不错。可为什么朱高煦还想争皇位呢?

这又要从头讲起朱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作为朱元璋的第十个孙子,

1395年朱高煦获封高阳郡王

。早年朱高煦曾和朱高炽(朱高煦长兄)、周王世子朱有燉以及秦王世子朱尚炳、晋王世子朱济熺、一同在南京就学。可他生性狡猾、诡诈还不爱学习,对晋府王子朱济熿、周府王子朱有爋说话言行也口无遮拦,目无尊长。

当年朱棣起兵靖难,

朱高煦随军出征,经常作为前锋

。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在白沟河之战朱高煦率数千精骑冲阵杀敌,

最终斩杀都督瞿能父子立功

1402年朱棣战败山东聊城

,大将张玉也战死沙场。此时又是

朱高煦率军赶到,击退敌军

,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我儿可带我奋勇再战。”最终将朱棣救出。至此击退南军。

靖难之役时,

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多次救朱棣濒临危难

,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因此自负,多行不法之事,并恃功骄纵。

当时朝廷正在商议立太子之事。朝中很多大臣如丘福、驸马王宁都力挺朱高煦,常在朱棣面前称赞他的丰功,

希望能立朱高煦为太子

,因为朱棣了解这个儿子的品性,过失又太多。

1404年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因高煦的性情原因朱棣将朱高煦派往云南。朱高煦不肯前往,在随巡北京时,朱高煦向父亲请求能否和儿子返回南京。最后无奈,只好应允。

后来,

朱高煦封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自比唐太宗

。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行事更加放纵。他自负有功,又常年跟随朱棣征战,自是不服太子便开始

多次挑拨陷害太子

,还直接导致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1415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

,但仍不愿前往,这时的朱棣已经开始怀疑他想要篡位,于是下旨催他立即动手前往云南。可朱高煦根本不肯动身,还私下

挑选进卫士兵,偷偷招募精兵3000

,还御用车马器物,把兵马指挥徐野驴击杀。

次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做尽违法之事,对其是严厉训斥,脱去了他的官服,囚禁在西华门内,

剥去官职直接贬为庶人

。他的哥哥

朱高炽很重兄弟感情

,极力在父亲面前

为朱高煦求情

最后朱棣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也诛杀了。并命他徙封到乐安州。朱高煦到达封地后不仅不知悔改,还心怀怨念,

他的谋反策划也更加深刻

。朱高炽多次致书劝诫,可朱高煦根本不听。

1424年朱棣在北伐后回军途中突然病逝

,随后朱高炽继位。此时朱高煦已派人进京,开始策反。而朱高炽不但不将其处罚,还将他召回了北京,给其增加了工资,还赏赐很多珠宝,随后又命其归藩乐安。

十月,朱高炽又封朱高煦的儿子为郡王,以为这样的方式让朱高煦安心。

可惜仅仅当了10个月皇上朱高炽在1425年病逝

,当时立朱瞻基为太子,这时的朱高煦彻底坐不住了,

决定在朱瞻基奔丧回来的路上刺杀

。但由于行动仓促,没有成功。

1425年朱瞻基继位

,是为明宣宗,他这个侄子对他的皇叔虽有芥蒂但还是给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的赏赐都高于其他王府。而且凡是他叔叔提出的要求,朱瞻基都会按照他的意见照办,本来是因为尊重皇叔,反而被认为软弱好欺,无能持政。

1426年八月

,朱高煦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任命朱恒、王斌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起兵造反。

本来朱高煦还想让英国公张辅做为内应来帮自己,但被张辅告发

这时的朱瞻基已经忍无可忍了

,于是率三大营五军将士亲征朱高煦。一面派人到乐安城劝其投降,另一边大军直接抵达乐安城,重重围困,

朱高煦被迫出城请罪

返回北京后,

并没将其斩首,而是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

,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其实为什么不斩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瞻基已经知道朱高煦没有威胁,这样做还能提升自己在百姓及朝廷心目中的地位。

朱瞻基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造反一事编写成《东征记》,告诫群臣。其他余党等人都被斩首灭族,

同谋斩首的人数多达1500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共计720人

后来,朱瞻基好心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朱瞻基大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铜缸扣住朱高煦。朱高煦本身力气就很大,直接将大缸顶起。朱瞻基于是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

把朱高煦活活烧死在铜缸内

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就此叔侄之战就此结束。

皇权的诱惑实在太大

朱瞻基驾崩,依遗诏,于次年皇太子朱祁镇即位,

这也是历史上两次登基的皇上

。朱祁镇很幸运,不仅年少登基,有太皇太后的支持,还有前朝老臣重臣的辅佐,

因为众多重臣的辅佐初期的朱祁镇在位时政绩还不错

。边疆相对安定,吏治得到整治,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

可惜安宁发展的日子没能继续,杨荣去世;太皇太后张氏驾崩;杨士奇去世;杨溥去世。在六年时间内,太皇太后和重要大臣皆去世。

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和辅佐朱祁镇治理国政那是一塌糊涂,这使朝局出现了很不利的变化。

但朱祁镇却认为这是放飞自我、摆脱束缚的大好机会。

朱祁镇年少气盛志大才疏、心气很高,野心不小,他很希望自己能像太爷朱棣、父亲朱瞻基一样能有征边的丰功伟绩,于是,他逐渐对朝中大臣的话听不进去,反而宠信经常陪伴他的宦官王振,而王振没有太皇太后的管束,没有杨荣去、杨士奇、杨溥的抑制,便肆意妄为,

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亲率明军远征进击大军瓦剌。

1449年朱祁镇亲自率五十多万人马出发,往边疆进发,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几乎将五十万大军全都断送,使明朝损失了大部分的精锐部队,明军将领极为气愤于是将王振给杀了,

朱祁镇被瓦剌军抓去当了俘虏。

此时,北京已经没有精锐部队可以防守,京城危机,大明朝也陷入了危险之中。

此时他的弟弟

朱祁钰却在危机时刻迎难而上,登基上位

,他临危受命,努力积极应对艰难局势。

当时,

发生了“午门血案”,因“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虏,王振被杀

,朝中大臣乘机发泄对王振的仇恨。他们跪在午门外,要求朱祁钰严打王振余党,而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站出来想阻止,被愤怒的群臣围打至死,而

王振的外甥王山也被当庭打死

朝廷混乱局势动荡,

此时出现一个关键性人物于谦

,他对朱祁钰说:王振罪当诛灭九族,而马顺等人也罪该当死,对众臣应不予追究。朱祁钰赞同,随即下令,马顺等人罪有应得,赦众臣无罪。因为

采纳了于谦的建议,朱祁钰在大臣中的威信得到了提高

1449年8月28日

,左都御史王文上书朱祁钰,希望他能以天下为重主持大局,承继大业。于谦、王直等诸多大臣也考虑到当时皇太子朱见深太小,联名上书,奏请太皇太后让朱祁钰继位。

同年9月,在孙太后的支持下,众臣拥立朱祁钰上位,改元景泰,朱祁镇为太上皇

但是这皇位坐久了,也不想重新变成王爷了。朱祁钰为了获得大臣们的支持,开始清除王振的余党,

为了防止朱祁镇返回朝廷

,还下诏给边关守将,凡事以朱祁镇名义来骗取财物或骗开关门一律不开。

此时的朱祁镇内心很是受伤,他感觉朱祁钰已经放弃他了,瓦剌太师也见用朱祁镇做威胁无效,于是准备率军攻打北京。面对着瓦剌大军对京城的巨大威胁,朱祁钰显示了出众的政治才能,

在他登基的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内,便击退了瓦剌军对北京的围攻

,取得北京保卫战的重要胜利。

朱祁钰虽比朱祁镇更年轻,但他比较务实、谦虚,他信任和重用忠臣、能臣

,既能听从孙太后的建议又能大胆把兵权交给于谦等人,因而,在危难之际能力挽狂澜,避免了迁都所可能带来的大败局。

在朱祁钰的带领下使明王朝才能出破重围,击败敌军,保家得以安全。而朱祁镇也靠他的弟弟朱祁钰、于谦、王文等大臣的搭救下回到北京,因为之前的内心受伤加上他自己

野心不减,不知满足,不甘居于他弟弟之下,于是开始准备夺回皇位。

而祁钰起初确实也不想让朱祁镇回来的,因为

一旦坐上皇位就很难放弃皇权

,但他还是听取了于谦等人的建议,按照孙太后的要求,将朱祁镇接回京城,并供他为太上皇。朱祁镇回京后,虽没有那么自由,但是朱祁钰念及兄弟之情,没有要了他的命。

朱祁镇趁朱祁钰病重期间,在一帮政治投资者的支持下,

在宫中搞政变

。当时,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宦官曹吉祥、都指挥使石亨、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都督张軏、太常卿许彬等,拥戴朱祁镇,

1457年发动了“夺门之变”,

利用宫中政变,拥立朱祁镇复位,使其重新当上皇帝。

朱祁镇复位后,废朱祁钰为郕王

,并对景泰时期的旧臣进行大清算,他重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不再听孙太后的建议,

把原来将他从瓦剌救回来的于谦、王文等当街问斩

,对于谦对在北京保卫战中的功劳视而不见,而只专注与巩固自己的皇权,他不容许任何威胁他执政的人活着,一旦发现必置于之死地。

朱祁镇复位之后,滥泛功臣,使朝廷内外都陷入混乱,使朝中形成了多股势力,政治也开始日渐腐败,明朝的危机也逐步加重。所以,从品德和执政能力来看,

朱祁钰比朱祁镇要强得多

皇权的诱惑就像是毒药,一旦吸入就会上瘾,就像朱祁镇入毒太深,不管天下百姓,不管亲情还是功臣,不管江山社稷,只要对他有威胁就会斩草除根,

也正是这充满“诱惑的皇权”一步步把明朝推进深渊。

闲散王爷不好当

说实话以上的王爷能坐上皇位都不简单,不管是征兵打仗,朝中内政权利,都有一定能力和地位,而古代中真正的王爷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从俸禄说起,朝廷发放的俸禄。

亲王每年有千两俸银,还有禄米数千斛

,1斛=1石,1石=10斗=120斤。公元1683年,每升的大米价格在10多文,按照古代汇率换算1两银子等于1000文。当时每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能买150斤大米。

而到了1875年间

,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10斤左右的粮食。银子价格在古代是不稳定的,明朝一两银子300人民币左右,十两银子就相当于3000元,

1000两接近30万

。而且每到皇帝登基、结婚等大日子,王爷们的工资还能能拿到双倍。

但为什么又说王爷不好当呢,宗室子孙袭爵有两种制度:其中的降袭制度为了皇权的集中,防止皇家权利泛滥。

在清代制定了降袭制度,

即父亲去世后儿子就会降一等级爵位

,这我举例具体来说明一下:比如王爷的一个儿子,长子继承了他爹的位置,其他儿子封按照封爵的管制分配;一般来说,

清宗室封爵分12等

:“硕亲王,多罗贝勒和多罗郡王,固山贝子,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等。其中,入八分镇国公和入八分辅国公,统称为“入八分公”。

王爷的正室的第一个儿子不封入八分公,其他的儿子封一等镇国将军;郡王的一个儿子,即长子直接继承郡王爵位,其他儿子封二等镇国将军;贝勒的正室第一个儿子封贝子,其他儿子封二等镇国将军;贝子的长子封镇国公,其他儿子封一等辅国将军;奉恩将军的嫡子仍袭奉恩将军,其他儿子封一等镇国将军;长子的嫡子封一等镇国将军,其他儿子等三等镇国将军;镇国公的长子封辅国公,

其他儿子就成了闲散宗室,不入流了

,就这样一步步降级。

之所以采用

降权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宗室爵位泛滥

,不会出现贝勒爷、王爷遍地走的情况,既可省得皇室滥权欺压百姓,又可减轻财政负担,但是王爷们可不这么想,这等于是断后前程,所以这也是争夺皇位的原因之一。

从魏晋时代开始,中国的世袭制度被进一步区分为普通世袭和世袭罔替。越到后面世袭次数越被限制,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自己父亲原有位置低一级的爵位,

从宋代开始世袭罔替这种制度就基本被取消,终身继承爵位也不在出现。

所以历代不仅皇帝不好做,王爷也不好做。而那些篡位的王爷,

有被迫造反的,也有自命不凡的

,不管是哪种都已然成为历史,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唯有铭记和流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阿里云栖大会明日开幕,科创半导... 科创半导体强势翻红,消息面上,9月24日至26日,阿里云栖大会将在杭州举办。看点包括: 一、算力:阿...
【IPO前哨】获华为入股,半导... 在国产替代浪潮推动下,港股半导体板块持续升温。 富途牛牛数据显示,年初以来,英诺赛科(02577.H...
芯和半导体成为首家获得工博会C...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兴彩)9月23日,芯和半导体在官方微信号披露,当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
港股芯片股午后持续走弱,华虹半... 每经AI快讯,9月23日,港股芯片股午后持续走弱,华虹半导体跌幅扩大至5%,晶门半导体跌超4%,上海...
半导体板块探底回升,德明利3连... 半导体板块探底回升,德明利3连板,中微公司涨超6%,华峰测控、利扬芯片、中科蓝讯涨幅居前。
半导体板块探底回升,立昂微涨停 每经AI快讯,9月23日,半导体板块探底回升,立昂微涨停,沪硅产业涨超10%,有研硅涨超5%,中晶科...
长晶科技2SC2873三极管:... 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功率晶体管如同坚实的基石,承载着能量转换与信号放大的重任。长晶科技推出的2SC28...
国足选帅新动向:安东尼奥与久尔... 随着中国男足的备战进入关键时期,选帅工作也愈发引人关注。根据《今晚报》的报道,U22国足主教练安东尼...
芯片、IC受潮怎么办?高强防潮... 芯片、IC等精密电子元器件一旦受潮,不仅会导致引脚氧化、焊接不良,在高温回流焊过程中更可能因内部水汽...
重庆骄傲!2025年大国工匠名... 9月23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简称:第三届工匠大会)在重庆开幕。上游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