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图据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管理分局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栖息地建设稳步推进,绝大多数种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增、栖息地质量不断改善。
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2021年10月,我国设立了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快三年了,如今,四川片区的野生大熊猫们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熊丁兴旺”的同时,其他野生小动物也频频露面。在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采访。
巡护员在野外开展工作
野生动物频频露面
李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管理总站栖息地保护股股长,2006年,他来到四川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
自那时起,他便多次深度参与大熊猫样线监测、雪豹监测。如今,他已经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一名“老巡护”,他的职责就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追寻大熊猫的踪迹,收集野外监测数据,走遍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片区大大小小的林间山头。
但让李建感触最深的还是这里十几年间的变化——野生动物频频露面,生态也变得更好了。
前不久,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管理总站的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影像资料时,发现在汶川县草坡自然保护区、三江镇和映秀镇区域内安装的红外相机中,多次拍摄到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林麝、绿尾虹雉、扭角羚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亚洲黑熊、豹猫、猕猴、藏酋猴、黄喉貂、红腹角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
视频画面中,一只野生大熊猫悠闲地吃着竹子,并在该区域长时间停留,红外相机也分别记录到大熊猫侧面、背面、正面躺着吃竹子的影像,完全展现了一个“吃货”的形象。
而在另一台相机中,一只野生大熊猫从视频画面上迈着“猫步”缓缓走向前,来到一棵大树后,它嗅了嗅树桩,随即停留下来蹭屁股做记号,整个画面也像是在练习“瑜伽”,完美展现大熊猫呆萌、俏皮的形象。
将“孤岛”连接成片
如今,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快三年,四川片区的野生大熊猫们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熊丁兴旺”的同时,其他野生小动物也频频露面。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金丝猴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管理分局栖息地保护部部长张强眼里,这离不开近年来持续开展的生态保护相关工作。
研究表面,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被分割成了13块,这也导致其栖息地破碎化,被割裂成33个局域种群,大熊猫的家园成为一个个“孤岛”。张强介绍,由于人为和自然阻隔等因素,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大熊猫栖息地仍然存在破碎化、孤岛化。
因此,搭建生态廊道,恢复退化大熊猫栖息地、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保护片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尤为重要。“也就是栖息地被分割成了小块,现在主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孤岛连接成片。”张强说,因此,建设生态廊道、栖息地修复就成了他们工作的重点。
据了解,在着力开展廊道建设工作,土地岭大熊猫栖息地植被脆弱区域开展长期监测,开展针对性生态保护修复,增强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2023年开展试点修复400亩;在栖息地修复。2024年以低效林改造方式实施栖息地修复2900亩。
巡护员在野外开展工作
形成共同保护生态合力
“我们一方面在做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的同时,也在对不适合在公园内的这一类的项目进行清退,目的减少它对野生动物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张强介绍,目前阿坝园区内矿业权全部清理退出;计划退出的16座小水电已清理退出8座,上级部门同意暂缓退出2座,剩余6座的正稳妥有序推进。
同时,阿坝州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卧龙法庭,在甲勿池保护站设立了九寨沟县人民检察院生态联络站,在卧龙特区、汶川等4县均建立了“熊猫家园·生态警务”,形成了共同保护生态合力。
阿坝州是我国大熊猫重要栖息地之一,被誉为“熊猫家园·净土阿坝”,近年来,这里累计恢复植被1.63万亩,保育生境(竹林复壮)2.03万亩,打造竹产业基地1.01万亩,清理林下可燃物及垃圾0.3万亩,环境整治4.5万平方米……不断优化大熊猫及伴生动物栖息环境,为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大范围、更加适宜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