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启航计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就学校教育而言,包括启智、润心两大核心任务。教即启智,任务是培养孩子们的智力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育即润心,任务是培养孩子们的非智力能力,包括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信念、性格、品德、心理素质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受脑神经等自身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这两方面的能力会自然成长,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人为干预这种成长速度,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智力能力的培养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而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培养的途径是教师要成为一个高效的语言“转化器”,将教科书的书面语言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转换成学生更容易懂且诙谐幽默、具有诱导性、启发性的口头语言,通过设问、举例、比喻、暗示、解释、实验、演示、视频等方式,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灵感,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强烈自我冲动,从而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信息水到渠成般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很明显,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高超的语言能力,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与智力能力的培养相比较,非智力能力的培养更难、更复杂。首先,包括心理学、医学在内的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揭示人类非智力能力成长过程的机制性秘密,非智力能力中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均为非客观性因素,因人而异,无法用类似于考试的机制作出评价,其情形远比孩子们千差万别的考试成绩更复杂。其次,两种能力的成长过程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对这方面进行人为干预因缺乏充分有效的科学依据而难度更大,不当的干预方法可能导致逆向促进现象的出现,厌学现象的大部分与此密切相关。第三,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的成长必然深受家庭、社会特别是现在无处不在的社会传媒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对孩子们自身的感悟、感发、修养等潜意识产生深刻甚至深远的影响,使培养的结果更具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例如,学校和家长关于诚实守信的教育,只能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充满美好希望的种子,这颗珍贵的种子能不能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取决于他们自身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评价,而制假贩假、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社会不良现象很可能毒杀这枚充满希望的种子,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事先打好“防疫针”,要让孩子们知道社会远不是电视新闻里那样美好。
非智力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任务,但现实情况是,这一任务被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家长在这方面的责任自然就更加重大,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非客观性试题,且没有标准答案,衷心祝愿家长们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