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了职场、卸下了职业责任,被称作退休人员的群体,一定会觉得原先马不停蹄的生活节奏明显慢了下来。闲暇时,那些在年轻时曾经遥望憧憬过的理想、那些因职业牵绊不得不与之擦肩而过的梦想,会被他们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来,遗憾之情因此油然而生。如何释怀?他们中的不少人选择了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再续前缘,完成梦想。
以“走历史”延续“读历史”的工作
《自驾长征路》的第一作者刘卫,退休前曾任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这一职务使得他的阅读总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与此同时,刘卫还是一位战争史研究者,所以,将其三次自驾长征路的举动理解为研究工作的延续也未尝不可,但我更愿意相信是那些他主持编辑的书籍,鞭策着他一次又一次重走了长征路。
《自驾长征路》,
刘 卫、秦 红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长征:英雄的史诗》《读懂长征》《中国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列”……出版了一本本战争史题材的书籍,刘卫有没有想到过陆游的那句名言“书中得来终觉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然,他怎么会选择在年过花甲以后第三次起程?这也是刘卫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次自驾长征路。从2019年9月26日离开南京,到11月11日回到南京,历时46天,跨越了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11个省。整个行程中,刘卫以每天行车20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目的地进发。但也有一天只走32公里的:第七天,刘卫从百丈岭出发,经过五一村和秀水村后,不得不在沙洲村停下了前行的脚步。路难行是原因之一,“沙洲村有140多户529人,其中一多半是瑶族,曾属于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区”。假如不是政府投资改善了道路,让沙洲村的村民走出村子,走向外面世界,刘卫想要驾车进入沙洲村,只能是望洋兴叹。90年前,红军要从两公里以外的五一村进入沙洲村,就更困难了。除了山路弯弯寸步难行,沙洲村百姓度日如年的状况,让一心为人民谋幸福的红军战士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半条被子的故事”才会流传至今:途经沙洲村的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见徐解秀家里穷得连被子都没有,临走时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半条被子的故事”对主持编辑过多种长征题材图书的刘卫来说,一定不陌生。然而,2019年10月2日,当他盘桓在沙洲村,在徐解秀家的老屋里望着老人与三位女红军睡过的木床,听着老人儿子讲述妈妈生前一遍遍念叨过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在“半条被子”纪念广场久久凝望女红军的雕塑,那些从书里读来的长征故事,在实地得到了实物佐证后,让刘卫更加感动。
“越是深入细节,越是想亲自去走走看看——穿越传奇的长征路,把读历史变成走历史。”亲临现场一一验证读过的历史,刘卫用他饱蘸深情的文字和照片告诉读者,过去数十载于工作岗位上阅读时留在他心里的那些空隙,他已经用脚踏实地的方式,丰实了。
以一本著作致敬年轻时的梦想
多年前,我有机会聆听过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尚文教授讲课、评课和作学术报告,也不止一次地听到过多位他的同行对他在语文教学法方面成就的评价。王尚文的职业生涯应该是完满的吧?然而,在他的新作《东坡心耕录》的后记中,他却这样写道:“1960年我大学毕业前后,对苏东坡发生了浓烈的兴趣,甚至萌发了此生就从事研读苏东坡的心愿;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后来分配到中师、中学任教,面对学生,我没有不认真教学的理由。”已在一方领域功成名就的王尚文,决意不让自己的人生留有遗憾,从自己熟悉的行当全身而退后,以一本《东坡心耕录》致敬了他年轻时便一见钟情的苏东坡先生。
《东坡心耕录》,
王尚文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较于研究苏轼的其他学术著作,长期担任中学语文老师的王尚文的《东坡心耕录》自有其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二章里。全书总共256页,第二章却占了大半壁江山,它的标题叫做“两条交叉的曲线”。
曲线,当然指苏东坡坎坷动荡的一生。大多数以苏东坡为主角的论著,都会紧紧抓住“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曲折经历来展现。年轻时就钟情苏东坡,走上工作岗位后于繁忙的事务之余依然天天与苏东坡“相见”的王尚文,在第二章第一节“初露锋芒的起点”里,以作于熙宁六年的《山村五绝》为抓手,选择鲜为人知的一组苏轼早年创作来立论,显示了他对苏东坡的熟读程度。王尚文认为,这一组诗最能告诉读者,日后苏轼处惊不变、处变不惊的底气由来何处:“平心而论,这五首诗在苏诗中都不算佳作,属中等吧……(但)《山村五绝》呈现了它们之间内在的深层联系:第一首写苏轼所见的山村太平景象,寄寓了自己对变法稳妥渐进前景的想法;第二、第三、第四首揭露了目前过激政策给百姓带来的祸害;第五首抒写了由于自己稳妥渐进的改良原则不为所用的愁闷,表现了对及时归隐的向往。”在王尚文看来,被后世称颂、仰望的“乌台诗案”之后的苏东坡,起步于年少时就已坚定的人生观。
藉此,我似乎找到了王尚文退休后重拾年轻时的学术理想、完成《东坡心耕录》的意义。若是如其所愿,大学毕业就走上专门研究苏东坡的学术道路,以他钻研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劲头来推断,收获以苏东坡的生命旅程或诗文成就为母题的学术成果,应该不是问题,但那一定不是《东坡心耕录》。
1960年大学毕业后,王尚文的教学研究生涯经历过怎样的风风雨雨,不难推想。乌云散尽之际,他就能以扎实且颇具内涵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名闻中学语文界,难道不是受到他年轻时就一见钟情的苏东坡的影响?“我这次接受朋友们的劝说写作这本小册子,根本动机是为了梳理这些年来与苏东坡交友的心得”,心得也,所指应该是相隔千年的两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对话。退休后用这样一本书来小结自己的人生,王尚文给《东坡心耕录》的读者竖起了一面镜子。
81岁老翁与儿子的学生一起听课
老门德尔松先生在退休后念及高中时辜负了一位希望他读完奥维德拉丁文原版作品的拉丁语老师,心中常怀愧疚。81岁那年,他得知在巴德学院担任古典学教授的儿子在即将到来的春季学期要给大学本科生开一门《奥德赛》研读课,研究了一辈子数学的老门德尔松问儿子,可否旁听他的课程?“当时我自以为知晓他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弥补高中时因自己的惰性留下的缺憾,儿子同意了父亲的要求。
《与父亲的奥德赛》就是丹尼尔·门德尔松记录父亲旁听《奥德赛》研读课的整个过程,以及由这个过程生发的枝枝蔓蔓。这样一本貌似无甚可惊艳的书,却因为作者的巧妙构思——将古希腊英雄父子的传奇史诗与当代父子的平凡人生交叠在一起,再融入老门德尔松与年龄不及其四分之一的丹尼尔教授的学生对《奥德赛》的殊异评价——使得它成了一本饱满得让人不舍得一口气读完的书。
《与父亲的奥德赛》,
[美]丹尼尔·门德尔松 著,
卓 雨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确,在丹尼尔教授的引导下,在围绕《奥德赛》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懂得了这部古希腊传奇史诗;的确,无论是自己开车还是搭乘火车,老门德尔松每周风雪无阻地从居住地长岛近郊赶到位于纽约上洲安娜黛尔镇的巴德学院去旁听研读课的精神,令人动容;的确,在研读课进行的那16周里,以及研读课结束后至老门德尔松病逝那段时间里,逐渐升温的门德尔松父子情让人感慨万分……但合上本书后,最打动我的,是被作者记录在《发现(相认)》这一章节里的那些细节。
到了研读课的后半程,老门德尔松放弃自驾改为搭乘火车去巴德学院。起先,丹尼尔教授以为父亲毕竟81岁了,独自驾车对他来说有些勉为其难,所以改乘火车。直到结课后收到学生们发给他的一封封电子邮件,他才意会到父亲此举的用心。
金发汤姆:“我有幸在课外偶遇了您父亲。有回我们同时在莱茵克利夫火车站候车。我等朋友,他等着搭火车回家。总之,我们说起了《奥德赛》,还有生活中的事,聊了一个多小时。”
马德琳:“我在莱茵克利夫火车站偶遇他好几次;他总是认出我,还会和我打招呼。我们就《奥德赛》和研读课有过多次讨论,让我受益匪浅,也促使我产生了不少想法。”
布伦丹:“某天我和您父亲一起候车时,他给我说了高中学拉丁语的故事,我觉得特别佩服。过了那么多年,他还想着完成年轻时开始的学业,那会儿他也就比我们小几岁。多少人有这份心?”
原来,放弃自驾改乘火车来回长岛和巴德学院,老门德尔松是想利用等候火车的那段时间,多与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交流,向他们学习。“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长”,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被年长者用这句老古话暴击过,但老门德尔松却认为智慧未必会随年龄一起增长。所以,81岁时决定去听儿子讲课并与儿子的学生打成一片,对老门德尔松而言,并非异想天开的决定。而他的选择,包括刘卫和王尚文两位先生退休以后的作为,不正是生命之树常青的密码吗?
作者:王 文
文:王 文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请问教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