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创始人
2024-08-08 08:01:56
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这篇美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文中的一些副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微妙作用;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闲人”之旨趣。本课教学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让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词句;同时,查阅苏轼人生大事件及写作本文的背景,为理解本文的“闲人”和课堂教学活动做铺垫。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我主要通过“这一夜的月”、“这一夜的人”、“这一个有趣的灵魂”三个板块设计,让学生真正理解苏东坡这个“闲人”其有趣的灵魂。

一、这一夜的月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5字,围绕“月”,主要写了“因月寻友、赏月寺中、对月抒怀”三方面内容。“夜游”的高潮就是苏轼与张怀民漫步承天寺,欣赏这天上地下,空明澄澈、如梦似幻的月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月”是本文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一夜的月”,带着学生诵读沉浸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之中,深切感受“这一夜月”的特点。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多学生能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大多学生能回答出作者采用比喻,将“月色”比作“水”,将树影比作“水中藻荇”,读出月色的“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特点。但对于月色“如梦似幻”这一特点,则较难体会、品味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搭建合适的活动支架,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品味此句月色的“如梦似幻”特点,关键要抓住句中的副词“盖”。“盖”的意思是“大概是、原来是”。这就有一种误把“月色”当作“水色”的恍然大悟之感。那么作者之所以会恍然大悟呢?原因就在于沉醉月色之中,陷入眼前真实与幻觉之中。如果能读出“盖”字之妙,月色的“如梦似幻”不就迎刃而解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变形”教学手法,通过删去“盖”字,让学生比较品味“变形句”与“原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差别,以此领略本句所描写月色的“如梦似幻”之特点。

二、这一夜的人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理解“闲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我粗浅的理解就是要在教学中循循善导,让学生从低阶的“已知”到高阶的“未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合适、科学的语文活动,进而达成学生高阶的“已知”。在这一教学难点的处理上,我遵从的就是这一原则。

八年级的学生,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诵读、咂摸课文语言,他们都会对课文有自己的真切体验。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设计充满张力、能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给每一个学生留下体验交流的机会。因此,在品读“这一夜的人”教学环节中,我设计的低阶活动是:漫步在空明澄澈、疏影摇曳、如梦似幻月色下的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根据对学情的把握,学生一般能读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欣喜的苏轼;根据“相与步于中庭”读出悠闲的苏轼;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出陶醉的苏轼;根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自得的苏轼。显然,这四种心情不足以完全反映苏轼“那一夜”的复杂心情,比如孤独的苏轼、知音相惜的苏轼,一丝牢骚的苏轼,学生读出来就较难。又比如“自得的苏轼”,学生能够感悟出来,但不大容易用自己的语言讲明白。这些学生的“已知”就属于低阶的,此时就需要设计相应的语文活动,帮助学生到达高阶的“未知”。当然,这一难点的突破,“语言变形”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支架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变形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变形二: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预设:

耳:虚词,罢了。虽是“闲人”,但整句读起来有一种看淡得失的超脱之感,表达出作者颇多自得之意。去掉之后,则失去了超脱之感。结合苏轼创作时的背景,去掉“耳”字,则更多表达的是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被闲置的牢骚之情。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去掉“但”字,意思一样,但由于没有两个“何”字的蓄势和一个“但”字的转折,景物的寻常与人的不寻常不能形成强烈的对比,不能表达出苏轼的超脱。

支架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变形:念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预设:

遂,于是。想到没有人同我一起游乐,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足见苏轼与张怀民情趣相投。而张怀民呢?也没有睡。惊喜之中暗含知音惺惜之感。

偌大黄州,竟然没有人能同我一起游乐,流露出的亦有孤独之情。

在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低阶已知达成高阶的未知,学生从一个“闲人”中,品出的却是意味隽永万千心情,饱含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当然也感悟出,此夜不仅月色空明澄澈,苏轼那颗心,何尝不是空明澄澈呢?

三、这一个有趣的灵魂

林语堂评价苏轼时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如此大境界之人物,教学中需要根据学情,开发出符合学情特点的语文教学活动,从“一篇”走向“多篇”,让学生沉浸在苏轼的文字中,感受苏轼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但这样的“1+X”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尤其需要设计合适的语文教学任务来实现,否则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是处于“我读了”、“我读过”的状态,没有“以心契心、以言传言”(陈日亮语)的学习体验,那么很容易消解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训练。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通过组合《书杨朴事》《食猪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游松风亭》以及“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等材料形成群文阅读,给出的任务是“让学生任选角度谈谈你对苏轼的‘有趣的灵魂’的理解”,并给出明确的示例,“好一个有趣的灵魂!追赴诏狱,性命堪忧。家人提心吊胆,惧怕不已。而您却坦然嬉笑,逗笑妻儿老小,这种乐观,这份洒脱,世人有几?”

学生对苏轼“有趣的灵魂”的理解是多元的,比如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的坦然、豁达、乐观来理解“有趣的灵魂”,也可以从苏轼随时调整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始终让自己与生活和解,始终能够发现生活的趣味这种适意人生境界来理解“有趣的灵魂”,还可以从苏轼的悲悯情怀、菩萨心肠来探讨“有趣的灵魂”。但学生的语言训练,就需要规定相应的“格式”,让学生在表达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言与思维并举”。

金圣叹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文言文教学,需要在“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来确定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正是围绕这三个层面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摸爬滚打,通过咬文嚼字品味出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西贺州开展精准招商 成功嵌入... 中新网贺州9月10日电(林浩 陈思羽)碳酸钙产业转型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迅猛、黄金珠宝产业从无到有...
九洲集团中标:[询比价采购]河...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财产线索数据整理,根据河南焦煤能源有限公司中马村矿月9日7发布的《[...
雪迪龙:半导体业务已覆盖台积电... 证券之星消息,雪迪龙(002658)09月10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问...
磁性传感器龙头安徽希磁递表港交... 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希磁”)日前向港交所呈交了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文件,联席保...
又无缘世界杯?意大利盼以色列阻... 随着挪威在对阵摩尔多瓦的世预赛中踢出“乒乓球比分”(11-1),意大利距离重返世界杯赛场又远了一步。...
*ST东晶2025年9月10日... 来源:喜娜AI异动分析 2025年9月10日,*ST东晶(sz002199)触及涨停,涨停价10.4...
原创 预... 内容概要:随着互联网普及以及移动办公、娱乐的兴起,人们对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移动设备的依赖程度日益加...
南芯科技推出用于AI服务器电源... 今日,南芯科技(证券代码:688484)宣布推出工业级大功率 LLC SR 控制器 SC3530/S...
阳光电源成交额达100亿元,现... 9月10日上午,阳光电源成交额达100亿元,现跌2.83%。
加拿大农业部长还嘴硬:取消对华... 【文/观察者网 柳白】中方贸易反制精准击中加拿大“痛点”。在油菜籽行业施压与失去最大市场的严峻现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