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生平经历资料 孟子的故事之孟母三迁
大思想家孟子,在儒家中的声望并不比孔子的低,后人称呼他为“亚圣”,可见孟子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之高。孟子的生平经历也是相当丰富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孟子的一生经历是如何的,然后再来介绍下孟子的故事中著名的孟母三迁的事情。
亚圣孟子的个人肖像图
孟子的资料
公元前390到公元前369年,孟子一直生活在故国邹国,四岁的时候孟子不幸丧父,此后由她的母亲一手抚养他长大成人。期间发生了孟母三迁和断机喻教的典故。
公元前368年,孟子立志学习儒学,他远赴孔子故乡鲁国求学,向孔伋的门人的学习,所以说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公元前364年,孟子学成归乡,在邹国以他的老师为名创建了子思学院传授儒家学说。此后孟子在邹教学16年,他的门徒有数百人,在邹鲁一带有很大的影响力。
公元前347年,孟子第一次前往齐国临淄应齐威王召集游说之士之邀。孟子在临淄稷下学宫与诸家显学辩论,兼蓄并收了各家所长,在原来的儒家学说之上有了新的突破。孟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就是形成于这一时期。在公元前323年,孟子因为两个原因离开了齐国返回邹国,一是孟子的仁政与齐威王的武力称霸论产生了分歧,二是稷下学宫的没落,诸家学者零落散去。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恢复了前期的著名学术机构“稷下学宫”,消息传出,天下云动,各地的文人学者纷纷前往齐国都城临淄谈经论道,稷下学宫成为了论证为学的中心场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孟子也因此二到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宣扬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论道争长短。
此后,孟子再因儒家的仁政为民思想与齐宣王的王政主张相冲突,不得重用,再次回到故里。孟子就此广收天下求学之人,著书立说,编成了儒家的重要典籍《孟子》,直至公元前289年离世。
孟子的故事之孟母三迁
孟母在孟子的一生中影响巨大,可以说孟母是古代的教子典范。孟母很早就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孟母对孟子的学习管教苛刻,一心把孟子培养为有贤德的君子。
孟子故事之孟母三迁插图
孟子在邹国之时,起先他们家就在墓地附近。人家办丧事的时候,孟子和同伴看见出丧的人嚎哭伤心,跪拜亲人,于是就有样学样和同伴玩出丧的游戏。孟母看到了这种情况,就担忧皱眉到:“我们不能再在这里居住了,这会影响孩子以后命运。”
很快,孟母就带着孟子将家搬迁到了集市。在新的环境没多久,孟子又和同伴玩起了商贩走卒做生意时吆喝的游戏。孟母见此自语道:“我们应该要搬到更适宜学习的地方去。”这一次,
孟母把家搬迁到了屠宰场的附近,每日都有屠户屠宰牲畜。孟子见到了学的似模似样。
孟母于是又开始了第三次的搬家,这一回,她在私塾的旁边安置了新家。私塾的附近就有文庙,每月都有朝廷官员士族到文庙祭拜,朝拜先贤,孟子见此,就模仿学习他们的礼仪举止。孟母见到了终于满意的说道:“这才是君子求学应该住的地方啊。”这就是古老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孟子成长中比较重要的事情,因为有孟母有心培养孩子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没有孟母也就没有如今的孟子了。所以说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孟子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