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今日宜求职,穿蓝色上衣能提升成功率……”“今日不宜出行,换上我发你的5X壁纸(即五行壁纸),破霉运。”“加入粉丝群,可进一步获取专属运势分析。”……有媒体近日调查发现,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有一类自称“电子黄历”的博主迅速走红。他们以解读传统黄历为名,发布“宜忌事项”、生肖星座运势、穿搭颜色建议等内容,以此吸引人们关注。
“电子黄历”的走红,本质是精准抓住了当代人的心理焦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业压力、职场竞争、人际关系让不少人陷入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催生了求稳心态。此时,“电子黄历”用简单直白的“宜忌”给出明确指引,仿佛为混乱的生活提供了标准答案。就像评论区里“昨天说不宜出行,今天就摔跤”的巧合,看上去是“预言成真”,实则是概率事件与心理暗示叠加产生的结果。这种低成本的确定性,恰好填补了人们对掌控感的需求,让“看黄历”从老一辈的习惯,变成年轻人缓解焦虑的“安慰剂”。
传统黄历,是古人结合天文历法、自然规律总结的生活经验,虽有时代局限性,但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如今,博主们推送的内容,对黄历的传统内涵、专业民俗用语缺乏基本认知,常出现概念混淆、解读错误等情况。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电子黄历”博主真正的目的在于卖货,借传统之名,行圈钱之实。这种将民俗符号化、商业化的行为,不仅消解了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更用伪科学内容误导公众,尤其对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影响深远。
平台以“用户兴趣”为导向,一旦用户点击过相关内容,算法便会持续推送同类视频,形成“信息茧房”。一些用户在反复接触这类内容后,容易逐渐接受这种非理性认知,甚至将生活中的顺逆都归因于“黄历指引”。更有部分博主为了快速实现流量变现,推出“付费改运”“定制运势报告”等服务,将用户的焦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形成“制造焦虑—提供解决方案—收割利益”的产业链,让本应承载文化传承意义的民俗,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
面对“电子黄历”的走红,既不能简单将其归为“封建迷信”一禁了之,也不能放任其误导公众。一方面,监管部门应明确“电子黄历”类应用的属性定位,将其纳入网络信息服务或文化产品的监管范畴,要求平台履行内容审核义务,禁止传播迷信、伪科学信息。另一方面,平台需承担起内容审核责任,对刻意制造焦虑、传播伪科学的内容加以规范,对涉及吉凶宜忌的内容添加显著提示,避免算法沦为不良内容的“助推器”。
只有明确传统民俗与伪科学的边界,通过科普内容还原民俗的本来面貌,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到“黄历”真正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每个人都应保持理性思考,明白生活的走向从来都不是黄历上一句“宜与忌”所能决定的,与其依赖“电子黄历”寻找答案,不如靠自身努力掌控人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守护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核,如何避免焦虑被资本利用,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话题。我们要能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安全感,从不是来自某条“运势提醒”,而是源于对生活的清醒认知与积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