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_伏尸是什么意思
本文话题:伏尸是什么意思
[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单论老子之道,后人添了太多东西上去,实在复杂。
以我读道德经的感觉,总结为:道是一切真理的至高集合。
说白了,就是一切逻辑和超逻辑,主观和客观,矛与盾,能认知和不能认知的,能理解和不能理解的一切,凡存在且正确的,都逃不过这个道。
人们讨论的许多“道”的细枝末节,甚至有人被《道德经》中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解释搞糊涂了。其实《道德经》说的只是在给你描述这个本不能被描述的道。所以,不管他怎么描述,那都是道,而且既不是道的全部,也不是全部的道,亦不是道的部分,更不是部分的道。
所谓道在屎溺,正是月映万川。
题主所说的“道如何解释万物成因”,其实就是“自然”。
另外补充一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很多人认为,道就是大自然,客观规律,其实搞错了,这个“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自如其然”的自然。就是“我自然”的自然。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这个问题好大好深哪~不过问题描述中提到的三道(道家的道,基督的道和科学之道)触动了我的大脑~一堆信息顿时像洪水般汹涌而出~大家驻好堤坝,听我慢慢道来~没有耐心的童鞋可以直接看黑体部分~(我只阐述,不评论,大家心里有自己的秤,孰是孰非,自行定论 )
---------道家之道清净无为的分割线---------
道家的道不仅仅是一个道。老子有老子的“非常道”之道,庄子有庄子的“不称”之道,二者既有同也有异。(避免自己跑题跑到不知所道,这里我只谈他们的同,不说他们的异,有兴趣探讨的童鞋我们可以针对这个另开新的问题。)
在老子《道德经》的《道经?二十五章》有一个定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庄子也有类似的定义(当然也有区别),在《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 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
(不翻译,感兴趣的自己搜索翻译去~)
老庄所说的“道”,尽管一个说“非常道”,一个说“不称”,但是他们都道了出来,都称了出来。他们口中的“道”有五个属性:1. 客观,2. 永恒,3. 万物起始,4. 独一且没有属性,5. 可得不可知
前三点都很好理解,第四点——没有属性怎么理解?什么是属性,高矮,胖瘦,大小,长短,生死,祸福,这都是属性。而道是独一的,其它的一切都是道的产物,道是没有并存没有对立的,如果没有比较,人是无法描述道的,无法描述则没有属性。想像一个人,从出生睁眼起一辈子只能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屋子里看到一个杯子,没有其它任何东西,他可以评价这杯子是美是丑吗?他可以评价这杯子是大杯子是小杯子吗?他可以评价这杯子是什么材料吗?他能知道这是一个杯子吗?显然不能。
于是老子说:“道这个名称是我为了描述它勉强冠上的名称。”虽然这个道不可知,但是因为我们是它的产物,所以顺藤摸瓜,在我们内心仍然可以找到这个道。 这就是老庄的“道”,基于这个道,针对先秦的人生和社会问题,他们提出:完美的人生完美的社会就是应当像这个道似的,消除属性的区分,没有贵贱,没有善恶。
道家是如何解释万物成因的?其实老庄的意思是:不知。但是他们又做了比喻:如母亲生子那样。老子更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个人的倾向:“道”生出统一,但是有了统一就有了对立,于是就有了二,二者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于是就有了交叉的状态,就是三。于是万物有三个状态:正,反,或有正有反,唯独“道”和他们都不一样,“道”既没有正,也没有反,它没有属性。
---------基督之道苦口婆心的分割线---------
基督教的道。《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
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 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4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5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很多人会疑惑:这道又与神同在,又是神,这道到底是什么?从不同角度解读圣经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圣经新约希腊原文用的词是:λ?γο? (logos),有十多种意思。从字面上解读没有公认的答案,但是,在基督教里,这个“道”有一个很简单的公认答案:这道就是耶稣,就是基督,就是神。
基督教的体系里,神是一个永恒的存在。神的属性就是永恒。神的表现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一个存在三个表现。神是有爱的,尤其独爱祂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类,所以为人类创造了这个世界。看着人类堕入歧途,祂亲自道成肉身到人世间走一遭,做一回完美人类,做一个榜样。于是让人们学习祂的方式去生活,以消除罪恶,可以和神重新和好重修关系。
---------科学之道谨言慎行的分割线---------
问题描述中提及:
,比如说F=AM这个,它只是对世间现象的描述,没有从任何角度解释是什么样的动因形成这个规则的,和本体不在一个哲学层面上。科学的道是:假说+实证。在科学那里,世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而评判真伪的标准,不是靠想象,也不是靠逻辑的推演,逻辑推理只是工具,不是依据。依据只有一个:可以重复的实验。
科学需不需要解释这个公式背后的动因?需要!但是只在有条件实验的时候才能解释。科学暂时解释不了的于是交给了哲学。而哲学不全是需要实验的,也不是全部可以实验的。于是出现了和各种哲学或神学的交叉,如:不可知论、自然神论、基督教科学派等……
---------总结哥倔强的分割线---------
总结哥:基于不同的背景和需求,这三个道各有其道。道家的道是抽象的不可知的万物初始;基督教的道是具体的神、耶稣基督;科学的道则是可证则解不可则避的谨慎前行的方法。三者作为不同的人类认知,有同有异。请阅者自酌~多谢耐心阅读~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這是我最用心的一次回答,2015年1月12日來修改一下,主體內容沒有變,主要刪改語句不順的地方。
題主問的好,其實這個問題雖然很大,但並不至於無法回答。略長慎入,懶人只看結論就好。
結論:就《道德經》而言,道大致有三種理解,一為形而上學的道體,二為一種最根本的規律,三為人行事之準則(即「德」)。
初入知乎不久,之前所見黑色筆記本之流的西哲答主很有功力,想是科班出身,便好奇中國哲學裡知乎的表現如何,結果大失所望。這一個道家哲學的基本概念,稍微做點這方面學問的都理應有所了解,而其他答主的答案流於片面,將道的概念故作統和甚至與其他學科強行附會,實在是有欠穩妥,所講的更不是道家的「道」。待我先把答案更完再寫針對他們的駁論。
首先,先做個說明。本篇答案以《道德經》為依歸,引用的《老子》原文以陳鼓應先生《老子註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為主,其文本依照王弼通行本,並根據其他重要古本(郭店、帛書等等)進行校訂。題主所問道家的「道」是指什麼,那麼從源頭溯起,必走不脫《道德經》這本道家開山之作,道家的專有名詞「道」,大致也都以此書為依歸。其他後世所劃分的道家代表人物如楊朱(楊朱其實不怎麼講「道」,而講「全性」)莊子等等中有關「道」的思想都基本宗於《道德經》,此經之重要與其代表性不言而喻。此外,雖然道教的道也源於此經,但羼入多少神怪宗教元素,與《老子》本意已不盡相同(後文會說到),況且也不是題主所問,故不在本答案討論之中。
其次,就是正文部分。什麼是道家的「道」?實際上《道德經》中不同章節的「道」實際上有不同所指,以下將分而述之。
第一,形而上的道體,在《道德經》的體系中,有且只有(注意,高亮)這個意義上的「道」是一種實存且形而上的、狀貌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東西。分開來說,先說其實存的性質和功能,見一章、四章、四十章、四十二章、五十一章。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四十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這些章節裡面,老子預設了一種形而上的實體的「道」,「道」是萬物之宗,其中「有」和「無」是「道」生萬物的兩張性質,「有」和「無」都是「道」。「道」先是處於一種虛靜的狀態——「無」,蓄勢待發而蘊藏無限活力,是產生天地的開始,當「道」向著實質的東西演化,發動了另一種狀態——「有」,則萬物因而生成,是為萬物之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亦是此意,一象征著落實「有」,進而出現「二」、「三」、「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應該更好理解了,不贅述。至於「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沖」古字「盅」,意思是容器空蕩蕩,即是虛,盈則是滿,道體總是虛靜待發,它產生作用的時候一直不是滿的,若滿實則無後勁,易失去活力。故而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後句「淵兮似萬物之宗」則說深不可測的「道」好像(注意是只是「好像」,原文「似」,這關係到「道」不可描述性的問題,下節再細論)是萬物之宗。一言蔽之,「道」是實際存在的一種東西,不斷地通過「有」與「無」兩種手法,生衍出天地萬物來。此與宗教神鬼之論極不相同,《四章》末句又有:「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道」由何產生,將它比擬成先於天帝的存在。)」,天地萬物並非一個全知全能的天神創造,當知老子這一假設,在形而上的觀點抹殺了神創論,此與儒墨,乃至泰西諸教極不相同,極需注意。
題主問如何作用於萬物,此段則說明萬物生於道,實際上萬物與形上的「道體」的關係是生與被生,所謂的作用即是在此之間。而至於規律之「道」,它並不作用於萬物,而是萬物「法」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後文將會詳敘。
再說明「道」狀貌的不可描述性(但不代表不存在)。其中代表為一章、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二十一章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問:為何「道」是不可描述性的呢?答曰:老子的理論是這麼設定的。想必世人皆知「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話說出來的道理,那不是老子所謂恒存生生不息的「道體」。「道」因「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亮也不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綿軟但不中斷,說不出是什麼樣(「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甚至老子自稱這個他提出的概念他也無法說出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他只能勉強用「道」來稱呼,用「大」來形容。其他相類的原文自行閱讀吧,不贅述了。
行文至此,我們得知《道德經》中的道體,在老子的預設下,有了兩個特性,一者存在而生萬物,二者無法描述。這是他的形而上觀點,或者說是宇宙論。或許有同好會問了,老子為何要聲稱「道」存在,而又否定「道」的言語性,這種設定不奇怪嗎?陳鼓應以為(答主亦從此說),這正是老子高明之所在,語言系統的描述無異於限定了「道」,故而老子「大」、「淵」、「湛」、「恍惚」等等的形容,常常伴隨含糊其辭(如「似」、「或」、「強」),而僅僅期望收到令聞道者有機會「體用」到「道」的功效足矣。究根結底,「道可道,非常道。」
此處再補充說明一下「常道」,本作「恒道」,避漢文帝諱而改作常道,其實相差不多,而這種恆常並不意味著永恆不變,相反,「道體」在一直在運動變化,但是永遠都是「道體」,是為「常道」。
以上,是形上的實存之「道」,它生生創物、不可描述。許多學者認為,老子之所以要建構(或延續前人之說)這麼一個形而上的系統,是為了拓展出他的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可供參考。
那麼進而言之,《道德經》之中第二種「道」的意涵即是一種規律,可理解作形而上的「道體」表現出的一種的規律。其中最為重要者有二,一曰「對立轉化」,二曰「循環往復」。
先論「對立轉化」,「正反互為印證」、「以反觀正」、「物極必反」三者生成驗證了老子對於「對立轉化」的觀點,這一觀點想必因「塞翁失馬」的故事而廣為人知而又深入國人心中,亦是市井大媽辯證法的不二殺器。參見二十二章、四十章、七十七章。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委屈復保全,屈折復伸展、低窪之地水流自動注入就會充盈,陳舊之物能革新,少取多得,不厭多易受迷惑,所以聖人受持著「道」而成為天下的榜樣(「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所舉實例今人或難以理解甚至以為荒謬,然而其旨在說明世間存在著一種「向相反面運動」的規律,且只有聖人(此聖人的標準與儒家不同)能夠依持它。「抱一」可解為「抱道」。而「反者道之動」一句意味更深,向有歧義。若將「反」理解為相反,則指此規律的「道」常常往相反的方向發展,另一種解讀下文會提及。而「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道者,蓋言天然之規律也,如控弦引箭般,高則向低調整,低則向高調整,總是讓有餘的減少,讓缺少的增加,而原文後面所說人間社會的框架條則,正好相反,略表老子對俗世無聖之哀。是以「道體」運行之中,老子以為「對立轉化」是其一大特性。
言其二,則謂之「循環往復」,上文說到,「道」在「有」「無」之間不斷運動,其實《道德經》中其運行規律更是周而復始的。有十六章、二十五章、四十章為證。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將心境推致虛靜空明之狀,萬物運行,我將觀察其「復」,繁郁茂盛萬物,各自「復」回到其本原。南國秋樹爭發,離其根越來越遠,至極而落葉歸根(「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故知「道」常動,但識回歸,「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周行而不殆,不斷運行但不寂滅靜止,運行不斷的規律是「道」母性的顯現。後句是關於描述性的問題,進而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作返解,則最後一句同十六章義同,遁逝致遠,遠終於回歸。關於「道體」的「循環往復」規律,我願以「反者道之動」作結,上文提到,「反」可做「相反」解,又可作「返」解釋,即「返回」。若按這麼理解,「返」則同「復」一樣,顯示了《道德經》中「循環往復」的規律。
除了「對立轉化」以及「循環往復」外,還有些也是規律之「道」。包括看不限於以下三章,恕不一一翻譯。
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
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以上,可見在《道德經》不同的語境下,規律雖跟從道「道體」,但所指有很大的不同,以上舉了這麼多例子,想必各位或多或少能有體會吧。
而最後一大釋義即是一種生活準則的「道」,同「德」。當「道體」的規律現於天地,是天道的自然,人若能體悟得到,即便有了人之因素仍能自然,此物謂之「德」,《道德經》所講大致如是。人法「天道」之以「德」,即是「自然」,大不同與儒家之倫理道德。行文至此,或許又有人問,那麼這種「道」,也就是「德」,涵括了那些精神呢?答案是很多,「輔萬物之自然」、「無為」、「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虛靜」、「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不爭」、敢於蟄居深淵(這個是我意會的,非原文)等等等等不勝枚舉,精彩俱在《道德經》一書,自取為上。
最後再作一個總結,循題主問題之本,何謂道家之「道」?我著重講明了《道德經》之中的「道」——實存道體、天然規律、人生準則——的不同意涵。有人認為這是多此一舉,可以以一個「道」的概念一以貫之整部《道德經》,就像某些答主所回答的那樣。這樣並非不可,畢竟三種意涵存在相通之處,只是十分不利於理解《老子》中「道」這個概念的複雜,遇上莊子則更不知所以然,似懂非懂,以含混玄迷體驗「道」,易陷於自欺。打個比方,「沖」「衝」二字簡化後歸於一個簡字「冲」,「冲」自然涵蓋了兩個字的意思,可我相信大部分慣用簡體字的人,都分不清沖、衝之別。比方之後,不如來個小測,以下《道德經》例句之中的「道」,分別是哪種意涵?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乎於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先這麼多,不給各自的章節了,因為同章節的「道」基本同義,就不給你們耍小聰明的機會了。
另外我要申明一點,我並不認為我的理解完全正確,亦沒有要求所有人認同我的答案,自知學術根底仍流於泛泛。但我極度不讚同其他答主隨意附會的答案。「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沒錯,可對莎翁、對悲劇不甚了解的普通讀者是不可能讀出文學研究的,學術和個人感悟有本質和動機的不同,希望大家仔細斟酌其中含義。
舉個栗子。熟稔道家的人必然避不開一個詞彙,叫做「自然」。即便看過原典,還是有不少讀者講此「自然」附會成「大自然」「自然界」(nature),進而認為老子思想是一種與人文主義相對的自然主義,並深信不疑。甚至中華書局出版的某些譯本都如此翻譯。的確,當代漢字語義下,「自然」可以理解為nature,殊不知指代「大自然、自然界(nature)」的「自然」,是清末民初由日本傳入,而日本之所以會有該詞流衍,實是為了翻譯nature而造的。就算是到了現代,做學問的字典如《辭源》之流,仍沒有詞條把「自然」做「大自然」、「自然界」解。這類型的和制漢字不勝枚舉,可以類比「經濟」一詞,本指「經國濟民」,和制漢字引入後,本意已被滌蕩無存。而「自然」一詞在《老子》中的意思各家註解不一,有作「自然而然」,有作「合宜」的,但凡有點學術品端的學者絕不至將其譯作大自然。各位應當有此覺悟前提,才可以進一步探討道家思想。
除此之外,以「消極避世」、「無為散漫」、「虛無主義」、「小國寡民」、「主觀唯心」棒殺老莊乃至整個道家的言論更是不勝枚舉,而老莊思想道家思想的面目根本不盡然如此,說得再難聽點,世人對道家的印象大部分停留在王弼郭象的思想之中而不自知。舉「自然」的栗子無非是想表達學術中總是有一種相對客觀的認定標準,求真知難,摒糟粕易,荒謬的東西學術認可的人自然不會多,但在民科民哲手裡,似乎正好相反了,往往怎麼通俗怎麼來,美其名曰科普,實際上就是誤人子弟。
至此正文完,感謝閱讀。另外感謝陳鼓應先生《老子註譯及評介》一書,給我莫大指引,開我研習《道德經》的第一步,另外曾偶然得幸旁聽劉笑敢教授的課程,也給我啟發頗多。
最後駁一下其他答案,見笑大方。
@Pirate Henry 的答案有這樣一段話。
老庄所说的“道”,尽管一个说“非常道”,一个说“不称”,但是他们都道了出来,都称了出来。他们口中的“道”有五个属性:1. 客观,2. 永恒,3. 万物起始,4. 独一且没有属性,5. 可得不可知其實老莊表述「道」的時候,都是以一種我喜歡稱之為「超越的否定」來描述「道體」的,先以語言描述,深啊亂啊七啊八啊糟啊不黑不白無序又有序,再加以否定這些描述。這麼含糊的表達其實用意很明顯,即是「道可道,非常道」,要你去體悟。
至於「道」之規律和人的「德」,老子並沒有加以否定,或者說它們不可認知,反而它們都化為一種「道」的精神,它很自然,又合乎本性,你只需要法它,就是聖人。
至於其五種屬性論,可以窺探老子之意,但包含特性之間關係混亂、用詞不清,算是不甚有理的歸納。
@武老道的答案頗正視聽,但最關鍵那句話有誤導眾人以為「道就是一種真理」,道家專有的名詞「道」並不是普通的道理的意思,而是有它複雜豐富的蘊含,答主上面已經敘述得很清楚了。而且這麼解釋「道」說了等於沒說,只給人一種神秘而統和的指引,實則離道甚遠。不過我到喜歡這道人的口氣。畢竟「體道」「法德」,可不在言語之中。
以我读道德经的感觉,总结为:道是一切真理的至高集合。
私以為@先生义 的回答是相對合宜的,但贈八字評價:「駁雜不純,有礙觀感。」,其中陰陽命理物理科學等等雜學的附會未免太多。雖然我們列清道家偶爾是會把五行說之流歸入道家,但我更願意稱之為陰陽家或道教,特別是道教,我認為要和道家分別開來。其次說「陰陽就是引力斥力」,又把「一沙一世界」牽來附會,「萬有引力」、「開宇宙」、「閉宇宙」云云,確定這是道家的東西嗎?或許說好聽點是便於理解,實則是變相誤導,好好的說道家的思想為什麼要用如此方式越搞越亂呢?完全不利於理解。
再者,先生義說「道是宇宙運行的主宰」。此類表述絕非道家所云,道家講究「長而不宰」,「道是某某的主宰」與老子無為思想大大違和。而至於《易經》中關於周而復始的表述,倒是可以和《道德經》相合,如此講法則合宜得多。
最後,關於「無為而無不為」,若把無為簡單解釋作「不胡作非為」,或許可以成立。但是「不胡作非為」這種勸喻,是市井大媽都懂的再平凡不過的道理,我以為如此解釋「無為」的精神,多少矮化了無為的真諦。我認同劉笑敢所講,「無為」解作「自然地輔」更合宜。
把「道」又解釋成歷史潮流,這一點我就真的不能忍受。既有「道」與「德」,歷史在道家人眼裡不過是草芥,「道」更不是什麼「絕對意志」或「歷史潮流」,不得不說德國哲學對國人的影響真是深遠的可怕。歷史潮流這種東西跟「道」的唯一關係或許也就只存在於自作聰明的建構之中。
而 @朱松清的答案裡面,前面一大段答非所問,不知道是不是題目被題主修改過,而導致如此。但我實在不明白講莊子的自由觀生死觀、漢初的黃老是何動機。然後跟著一大段恕我真沒明白你想講什麼。然後我想說的重點來了,你來了這麼一段。
为什么这道就是耶稣
原文:“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译文:“一阴一阳相互变化叫做道。继承道的是善,成就道的是性。仁者见道说道是仁,智者见道说道是智,百姓天天用道却对道茫然无知。”《易经·系辞上传》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二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成了不解之谜。而且因为道家思想的流行,以至后人对孔子论道所知甚少。
孔子在写下了上面那段话之后,紧接着又有这样的话:“阴阳不测谓之神。”可见在孔子看来,道与神乃为一体。
在世界历史中,唯有耶稣,他的身份所表现带有:基督的神性(阳)之上穿上了人性(阴)。基督降世为了向世人表明上帝。在基督里我们能看到不可见之父神上帝的形像。撒但在人的心中扭曲的表现
了上帝的圣德,基督来就是为了将这些有关上帝形像的错误观念从人心中彻底的除去。人不能直面荣耀的神性而仍能存活,可是基督穿着人性就使人能藉着他而与上帝亲近。耶稣是神人共体的上帝之
道,他用神性与天相联,又用人性与人相交,天与地,神与人便在他里面紧密相联了。
这样的分析使我们看出孔子这里所说的道与神乃是指着耶稣基督而言。如果你真的搞明白了「道」,你會明白「道」並無人性,更不是人性神。它是一種老子提出的獨特的豐富的概念,以「道體」論,老子明確說了「象帝先也」,跟耶教根本就是兩回事。更可怕的是,這道的概念又是引用易經的繫辭,易經雖然與道家相同的地方頗多,但儒家的天道和道家的道完全不是一回事好嗎。
而 @程御迦的答案
“道”就是这个“对”。
“对”就是“适合”。你真的是認真的嗎姐姐?
说白了“儒”和“道”研究的一个是“人本”,一个是“天道”。
“儒”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主张做人的原则。以人为本。(以人为原)
“道”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主张做事的准则。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准)
所谓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自然万物构成的。
而这个社会,其实就是人构成的。說儒是「人本」沒什麼大錯,說道是「以自然萬物為本」,沒搞清楚什麼是「自然」而想當然,可見其淺顯,上面吐槽的就是你這種的詮釋狂人。關於「自然」為何物答主不贅述了,煩請撥冗親閱上文,別再誤人子弟,感激不盡。
吐槽也就到此為止,姑妄聽之吧。西方的哲學中國人懂得還不算多,妄自答題的人有但是不多。而關於這種中國傳統的思想,某些中國人受了語文、歷史課本和幾部電影動畫的熏陶,連「無為」和「自然」都沒搞清楚就敢談道家的「道」,會不會太草率了呢?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这个题目好大,老子都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连老子都不知道是什么,只是能跟它起个名称叫“道”。而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说出来,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经历不同,眼界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理解的道就不同,可以说一千个人眼中可能有一千个道。我只能尝试着用浅陋的知识试着讲一讲我所理解的“道”,一家之言,说得不好,望不吝赐教。
我认为“道”有三种含义:
一、道为宇宙诞生的根源。
道最早的根本为道最早的根本为虚无,即是“太一”或“炁”,是宇宙为诞生前的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的混沌状态,我们道家成为“无极”。又从无到有,“无极”中生成了“太极”,“太极生两仪”,即为阴阳,也就是引力和斥力,形同磁铁的两极,“负阴而抱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从而导致了互相碰撞摩擦和排斥远离,就如同阴阳鱼一样互相追逐旋转,在旋转和摩擦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热量,“无极”随着热量的增大,逐渐膨胀增大,最终到了极限,形成了大爆炸,在爆炸产生的斥力的巨大作用力下,
物质被瞬间推向外部而形成了宇宙空间,即为“太虚”境界,“太虚”中可以分辨出上下、前后、左右,就是道家的“六合”。
在这个空间里,由于“太极”不停运转,又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基础属性,道家称为“五行”,“五行”相克相生,产生了宇宙中的各种事物。即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从无到有,通过不停的衍化发展产生了天地万物,就是佛家所说的“一沙一世界”。
说点题外话,砂砾那么小亦能产生世界,我们觉得这些粒子很小,可是宇宙正式从这无限小发展到无限大的。我们又怎么知道我们觉得无限大的宇宙又不是一颗粒子呢?在这粒子之外会不会有跟大的空间和生灵呢?他们看我们会不会就像我们用高度显微镜看那些极其微小的粒子一样呢?所以庄子在《庄子》中讲了一个蜗角之争的故事“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可见所谓的大和所知的小都是相对的。
宇宙中不论大小,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到有,都是从“道”中产生的。
二、道为宇宙运行的主宰。
宇宙由道的阴阳而生,生阴阳的太极谓之道。道生出宇宙,宇宙也按照道来运行。上面已经说到了阴阳即是引力和斥力。 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并存的矛盾哲学理念。斥力它使宇宙中的物质不断相互远离,同时宇宙中又存在强大的引力,成为“万有引力”,它又会阻止物质之间的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宇宙中物质的质量有关,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就是上面“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面积相等,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天文学上称为“开宇宙”,就是太极图中阴的面积超过了阳的面积;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天文学上称为“闭宇宙”,就是太极图中阳的面积超过了阴的面积。
现代物理学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8^-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天文学上的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所以宇宙在一段时间内会一直是“开宇宙”的状态,就是正处于太极图中阴的面积超过了阳,而且不断的增大扩大,宇宙正不断膨胀,等到阴的面积全部占据了太极图的整个圆的面积,涨无可涨的时候,根据老子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理论,膨胀就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这就是《易经》中的“上九,亢龙有悔。”和“否极泰来”。等宇宙收缩到了一定的程度,又会重新爆炸、膨胀,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它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即为“天道轮回”。
道是物质生长变化的主宰,道无形无迹,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客观存在,所有的物质都逃不出“道”的主宰。
三、道为世间的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
道是世间的自然规律,即“天道酬勤”中的天道。根据自然的规律指导人们行事和治国的逻辑和方法,以及表明天下的运势,曰之“德”。人只要遵循这“德”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1、“道”是“有”与“无”兼而有之矛盾本体
道生“无极”,“无极”生“太极”,“无极”就是“无”,而“太极”就是“有”。 “无”与“有”是矛盾的,但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道”同时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老子举例说明:一个杯子,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一间房子,也是因为它的“无”,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由此可知,“有”之所以能给人便利,全依赖“无”发挥它的作用。仅有“有”,或者仅有“无”都发挥不了大用处,“有”与“无”兼有谓之“道”,才能产生作用。
2、“道”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哲学
刚柔并济也是道,人最坚硬的是牙齿,最柔软的是舌头,光靠舌头不能咀嚼,光靠牙齿不能辨味。就像一套好的拳法,一般都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刚柔并济,相辅相成。人老了牙齿掉了,舌头却在;人死后,舌头烂了,牙齿还在。老子《道德经》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道"是矛盾而又统一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所以我们观察事物看问题不要极端,要以辩证的眼光去了解事物,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3、“道”是摒弃“人为”顺从“无为”的“德”
“太极”生阴阳,二者的对立而统一即是道。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就如同人天生同时存在强弱、刚柔 、美丑、善恶、忠奸、好坏等一切矛盾的属性,这个就是“道”,有人过分掩盖自己好的那一面,有人过分掩盖坏的那一面,庄子认为这就是“人为”,是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优点,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好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坏的,过于极端的性格就是虚伪的,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所以道家主张人应该顺从道的“无为”,而摒弃“人为”,象道那样自然无为,则“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德”。
4、“道”是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的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完美的德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避高趋下是为谦逊,即为“柔”,奔流到海是为追求,即为“刚”。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人生尤如不停奔流至海的涛涛江水,我们应像水一样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是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为人之德,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5、“道”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意思就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要像炸小鱼一样,不要过分翻炒,翻炒多了鱼也被搅烂了。一个领导人要结合国家当下的国情来治理国家。对内不要随意的出台各种政策和改革,对外不要轻易的发动战争。用对人民有利的国策来治理天下,那些外敌内贼是起不了作用,并不是他们不起作用,而是他们的作为伤害不了人民。不但的作用伤害不了人民,品德高尚的人也不会伤害人民。这样,坏人和好人都不伤害人民,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政府德政的好处。
秦末汉初,天下初定,经济凋零,皇帝都配不起五种颜色一样的马来驾车,王公大臣只能坐牛车。高祖刘邦指定“黄老之学”为国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鼓励生产,才有后来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货满于仓的“文景之治”。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胡来。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要过于干涉人民,对老百姓有利的小政策就大胆的实施。这就是施德政的治国之道。
6、“道”是历史潮流的走向
根据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提出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而是历史创造英雄。历史会在一定的时期需求并塑造一批顺应历史走向和时代方向的弄潮儿,即“乱世出英雄”。每个人都是历史这条大河中的一粒砂砾,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历史长河,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个历史的走向即是“道”。
7、“道”是不动无为,因势而为的“不敢为天下先”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人因为慈爱所以勇敢,因为俭朴所以宽广,因为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所以能成就大器。这个的“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保守消极,没有创新思想,陈腐落后,不思进取的人生哲学。历史的进程不会因人而改变,人只会被历史改变,人何以敢逆天而行。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规律和历史进程,所以“不敢为天下先”应是在顺应自然规律和历史潮流的前提下,天人合一的不为先。不动是无为,动是因势而为,势成而一切皆可为。
就像《易经》中所言,成大事必要经过“潜龙勿用”蛰伏观察,“见龙在田”崭露头角,“终日乾乾”的试探,然后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后“或跃在渊”,更进一步,因势而为,遵循自然的规律,时机成熟后,自然水到渠成,“飞龙在天”,则诸事顺利,上上大吉!
“道”是万物诞生的根源,是万物运行的主宰,是超越时空的无限规律。它存于天地万物之间,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无形无象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始无终,没有边际。它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又与万物混而为一。我能说出来的“道”只是“可道”,非常片面,只是“道”的九牛一毛,并不是真正的全面的“道”的真谛。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这问题问的,就好像先天盲人想知道月亮究竟长啥样,放在知乎里问,给的回答也相当于盲人听了健康人讲了一些月亮的描述,然后这个盲人讲给另一个盲人。当然我也是盲人。最多也就是从健康人那里获取的只是比较多,所以也来凑凑热闹,插一脚。
这个道究竟是什么,一般人搞不清楚,只有天人合一了的人才能搞清楚,不同思想流派有不同说法,道家悟道了,佛家明心见性证了初禅了,儒家致良知了,乃至基督教见上帝了【姑且让我用见上帝一词,具体描绘我也不太清楚,应该是类似的】。
反正就是有那么一道槛,过去了,你就晓得什么是道了,先贤留给我们的是过门槛的方法,比喻一下就是治疗盲人的医疗方法,让他可以看见月亮。
而关于道的描述,留下的不算特别多,毕竟你跟一个盲人描绘什么是月亮,盲人不可能明白的 所以就道可道非常道咯,更何况道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说不能用概念来定义,那就更难晓得了,除非亲自证道。也就是盲人必须亲眼看见月亮才能晓得啥是月亮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这是我中西结合的对道德理解。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也把“道”看作宇宙的最高本体。“道”是感官不能把握的“非物”,是先于万物而存在的精神本体,一切事物都由它产生
。他认为天下一切差别都可以泯灭,万物都可以通而为一。忘“物”忘“我”,“物”“我”不分,与“物”俱化,这就是庄子所谓的“道”的境界,,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究竟是什么?《庄子·逍遥游》云:“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合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庄子以列子为喻进行描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能“免乎行”,这说明列子是清净无为的。“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说明列子并不汲汲追求功利。但是列子还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因为他还“有所待者”,他必须依赖于风才能行走。在庄子看来“有所待者”就不叫自由。他所追求的自由是“无所待”的,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合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庄子幻想之中的无所依待、无所凭借的绝对自由。那么,怎样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种“无己”、“无功”、“无名”,即不仅不孜孜以求功名利禄,不计毁誉,而且要把一切“功名”视为虚幻。不仅功名是虚幻的,而且要把求把自己的形骸也视为虚幻,不执着有“我”,这样就可以与“道”同体,达到绝对自由,即“逍遥游”
的最高境界了。。他达不到超脱现实的目的,便采取了虚静心神、不牵挂一切的生活态度及“顺物自然”,。
庄子的生死观:“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
后人如张采民先生所言:“庄子并没有因此而走上正确的轨道。他的生死观是以其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抹杀生死的差别,进而取消了人生的真正含义——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
价值。可见,“安时处顺”并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忘筌·梦碟·庄子的人生哲学》)。-------他恰恰忘了庄子“无为而治”的基础是 “有神而治“
汉初“无为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文化上提倡清静淡薄,宁静致远;二、政治上逐步削弱诸侯藩王的政治势力,对处在北方的匈奴采取无作为的防御与“和亲”政策;三、经济上不采取竭
泽而渔政策,提倡勤俭节约,轻徭薄赋,以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让人民有一个休养生息的社会环境。----这不是我们现在追求的和谐社会吗?
另外庄子的宇宙观事实上非常连贯,我把/?question/19726170里的英文翻译出来了
1. 承认,宇宙母体,道。
“通天下一气耳。”(《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万物与我不是一个,都是一的一份子。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这个思想是从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的。“一与言为二”,说一个“一”,已经是两个了,等于说,我很客观地告诉你,说个客观,它已经是主观了,有这个观念已经是两个了;“二与一为三,”告诉你这里只有一个,批驳你不要认为是两个,这个“一”是对“二”而言,我讲了这句话,这一句话讲出来中间已经有三个了。同一句话,三个存在。
【不际之际,际之际者也】。(《庄子》 知北游)《道》是无边无际的、存在实有自然体之间的封界。明确,宇宙本体的阴阳运动存于有封的《道》内;明显,宇宙体无限但有边界;这就是宇宙体存在的先决条件
2.【有封】体 的形成。
【夫道,末始有封】。(《庄子》 知北游)
道,从开始到终结,自存于【有封】的空间宇宙有一而来,形成无数的多种的【有封】体 (self-sustainable system ),这些SCS彼此相关,比如拿我当一个SCS,我的内脏也是SCS,我和别人SCS也有关系。个个SCS都有道支撑,渴望与道相通。
3.每个SCS里面要有阴阳平衡的互动着,
【阴阳】易替行为,从开端到终结,自存于一有封《空 虚》---故,一切【易流】必自存于一无穷小或无穷大的【有封】空间之内,称《浑然一体》。浑圆的自然体空间,【其外如鸡子,又似车轮】《太上妙始经》
故,大自然与一切自然个体,无限大尺度宇宙体、或无穷小粒子体之内,没有绝对虚空无物的空间。这就是【没有绝对的空间零点】(《反物质》 第65页;《时间》 第99页); 这就是,【夫易,广矣大矣…;致广大而尽精微】。
自然体有封条件下的《阴阳易化》,涵盖着广义无穷大的大自然和宇宙本体,与狭义极精细微的粒子体,这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理查德?费曼,在轰动全球的《下面还有很多空间》报告文学里(《量子》 第159页)描写了粒子内的空间,是一【无底深渊的空穴】(《反物质》 第65页);无疑,《量子力学》、《泡利不相容原理》与道家【其小无内】,是古今同曲!
hi.baidu.com/%B2%BB%D0%E0%B5%C4%D6%D0%B9%FA%D6%C7%BB%DB/blog/item/47d4d3976d0d2d41d0135e26.html
4.所有SCS是由道而来,带彼此中性,能量守恒定律。
切因素都是"互系"(correlative)的。这种情形不象西方的"二元主义"。儒家意义的"偶对"(parity)含喻的是两物事的联系,它们各自构成对方的必要条件。从这一意义出发,"阴"总是意味着"成为阳"(becoming-yang),反之也如是。偶对物事联系的阐释需要对世界作域境化(contextualization)。在域境化的世界中,在严格意义上物事都是互相依赖的。郝大维、安乐哲认为儒家对世界作域境化的阐释其中包括三点:一个内在的宇宙(immanent cosmos)、概念偶对、传统为阐释的域境。/?/blog/article.php?ac=inlist2&aid=2943&id=29
5.宇宙中千亿个SCS呈现网状关系。
【有封】是球面;这就导出,【有封】实有《虚空》的球体,是大自然基态——《道》。基此,《道》,是实存有封《虚空》自然体。【球面】,涵盖着一切自然体和宇宙本体。这就导出,大自然与宇宙本体自存的先决条件:
空虚球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异性流体,流量互动,易替返演,总量守恒。
【末始有封】,是大自然与宇宙本体万物自存的《空虚》球体构思模型。
6.重要一点,所有的SCS都渴望得道,天人合一。
《天道》篇的另一段文字中,庄子又说:“夫明白于天地之道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一段文字指出明白天地之德,不违背自然之道,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得到“天乐”;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人,顺应民心办事,自然会得老百姓的拥护,就会得到“人乐”。
7.宇宙的运行要求有信息的传递。宇宙好像是有机的整体。这也是八卦能通过看到一方面的情况推出另外的情况。
回到/?question/19726170
原来,这庄子追求的道,就是那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在佛家看来,人身就像其它物质世界一样“即色即空”,都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永远处在不断地生灭变化之中。人身如此,以人身为载体的尊卑荣辱、成败得失、贫穷财富等更是如此。它们也是因缘和合,相对而相互转化的,所以虚幻不实,转瞬即逝,都不具有恒久和终极的价值,而只有清净的本心,觉悟了的且与本体合一的主体意识才是永恒。这种超越精神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平
常所指的清心寡欲,物我两忘,勘破利害,勘破生死的旷达心态。-----是不是和庄子走到一块了,原来佛道都是为修炼到一个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所谓的物我两忘,原来是我们所谓的“No-Mind”“无心”,是你通过修炼使思想止息的时候,你经验到一个心智流的中断——一个“无心”的间隙。 当这个间隙发生的时候,你便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宁静和和平。这是你感觉与存在合一的自然状态,你得道了!这时,你的意识不但没有丧失,情况正好相反。在这种内在的联系状态之下,你会比在头脑认同状态下更加机警和觉知。你是全然的临在。它同时也提升了我们能量塲的波动频率,它赋予生命给我们的肉体,体会到纯意识的状态了。你在那个状态中感觉自己的临在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和强度。你所有的思考、情感、你的肉体和外在的世
界,相较之下变得无足轻重了。不过这是一个无我的状态,并非自私(有我)的状态。它把你带到一个超越过去你所认为的“你的自我”的境界。那个临在实质上就是你,却同时又无以名状地大过于你
对于道的解释,The Tao of Physics by Fritjof Capra 的描述好像比国人还好
He who, dwelling in all things,道存有万有之中
Yet is other than all things,道与万有不同
Whom all things do not know,万有却不认识他
Whose body all things are,道支持万物
Who controls all things from within-道从本质里控制万物
He is you,but bigger than you。道是你,又大于你,因你是按他的形象造的。
The Immortal.道永不止息
创世纪1章,神说“让我们用自己的形象造人”,原来,我们都有神的形象,心里是个小神,渴望和父神相连。
为什么这道就是耶稣
原文:“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译文:“一阴一阳相互变化叫做道。继承道的是善,成就道的是性。仁者见道说道是仁,智者见道说道是智,百姓天天用道却对道茫然无知。”《易经·系辞上传》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二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成了不解之谜。而且因为道家思想的流行,以至后人对孔子论道所知甚少。
孔子在写下了上面那段话之后,紧接着又有这样的话:“阴阳不测谓之神。”可见在孔子看来,道与神乃为一体。
在世界历史中,唯有耶稣,他的身份所表现带有:基督的神性(阳)之上穿上了人性(阴)。基督降世为了向世人表明上帝。在基督里我们能看到不可见之父神上帝的形像。撒但在人的心中扭曲的表现
了上帝的圣德,基督来就是为了将这些有关上帝形像的错误观念从人心中彻底的除去。人不能直面荣耀的神性而仍能存活,可是基督穿着人性就使人能藉着他而与上帝亲近。耶稣是神人共体的上帝之
道,他用神性与天相联,又用人性与人相交,天与地,神与人便在他里面紧密相联了。
这样的分析使我们看出孔子这里所说的道与神乃是指着耶稣基督而言。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我的理解是:无论是逻各斯,还是阿赖耶识,或者道,起初命名它们的人,想的都是比较朴素和直观的事情,大意和今天我们理解的宇宙规律的总合差不多。
不一样的是,今天不同文明或者文化下的传承,导致我们对它们的意义或者阐释有进一步加工的需求,所以才会去追问道究竟代表着什么。
所以在我看来,这类古老的哲学词汇只是一些话题的引子,它们本身并没有多少内涵,所有看上去很庞大的内涵,都是我们外挂的结果。
我们现在发展了多少知识,就能外挂到多少程度。
因此,追问道到底是什么,不如去追问今天我们打算怎么去表达道,是做一个app,每天给你一个今天的道,还是做一个Doogle引擎,每天的logo也是换一个道的写法?还是我们直接去拍一个3d电影,让道士满天骑着拂尘飞,到处和西方巫女pk?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但凡这种大而空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过来说两句。
=================================
东方哲学是这个世界上存在最久最古老的哲学思想,这证明它起码通过了时间的考验,通过了人类的检验,是人类的始祖文明。一切能活下来并且无法消失的事物都只说明一点:它是对的。
那你明白这个就好理解了。
“道”就是这个“对”。
“对”就是“适合”。
那这种老祖宗的东西我们渺小的人类三言两语妄加解释给别人太不负责了,我就只说我的理解。
我认为“儒”和“道”是东方哲学的最高思想,也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公理。
说白了“儒”和“道”研究的一个是“人本”,一个是“天道”。
“儒”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主张做人的原则。以人为本。(以人为原)
“道”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主张做事的准则。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准)
所谓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自然万物构成的。
而这个社会,其实就是人构成的。
两种哲学相辅相成,螺旋统一,如果你能中庸,悟道。那么建立在这之上的谋略,小做,大势,为人处事才成立。
如果连人本天道的公理都不能理解,那你的为人处世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得到表现看不到本质,做得对一次不保证能对第二次第三次。
不叨叨,直接上解剖。
=================================
以我一个美术从业人员的角度跟你分享一下我理解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作为万物的其中之一,如何得道,然后理解万物。
=================================
1.一为点。本我生存在。
根据如今最主流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一个“奇点”。你能理解是一个点引起了宇宙大爆炸从而诞生了现在的一切万物。
这个点就是世间最简单的东西。我们万事万物的本源(原则),根基,任何事物的核心本质都是相通的,说的就是这个小黑点。
所以这个“点”也叫做“我”(“本我”)。
当你到这一步时。所有事物都是他们的“本我”。是一种客观存在。
2.点生线。一维生二维。
这个点生线的过程是我们做事的方法。
A点是你的所处,B点是你的目标,从A到B的走法路线是你的做事方法。
(用四维思考模式(之后会提)来形容可能更合适,即——A点是现在的“我”,B点是未来的“我”,从A到B就是我的运动轨迹。)
选择直线或曲线是你的自由。能明白这一条,你这个“点”就可以移动了。
宇宙在一片混沌中根据一定的“势”的运转,逐渐演化为阴阳两极,相生相克。这是我们如今形成的道法自然。人类所生存的大环境,万物的规律,客观存在的真理。
当你到这一步时。你不仅客观存在,还能能动改造世界了。
3.线生面。二维生三维。
人类的诞生为这个世界带来了色彩(即主观)(我们常说戴着有色的眼睛看待事物,说的也是主观,色彩万象是我们人类自身视网膜的成像——所谓相信双眼,眼见为实。)
这是一个三角稳定结构,即“人的世界”是由“我”,“你”,“它”构成的,
“我”与“你”为“友”。
“我”与“它”为“敌”。
“你”与“它”为“盲区”。
(这些东西都和色彩心理学相对应,需要细说,这里不跑题展开了)
我们对“我”,“你”,“它”这三个原色进行渗透了解就能形成我们为人处世的自循环彩虹结构。我们内心的“爱”就会觉醒。即“博爱”。
当你到这一步时。你不仅客观存在,能能动得改造世界,还能看到别人的存在,以及别人能动得改造世界。你逐渐进入了“人 类”这个体系中。
(如图所示:此图是简化版的示例,研究对象以红色为主。不排除漏洞。)
(注:此图不是在解释我的观点,只是画出来方便形象直观的理解。这应是一个动态图。)
4.面生立体。三维生四维。
此时“我”存在了,有了长度,有了宽度,有了高度。还要有一个时间维度。即“能存在多久”。
即“我”不是一种“只存在于此刻”的事物,而是一种“持续与演变”。我们才可能不受三维空间的束缚。
这需要我们去研究图上三原色里的“黑色”部分。首先,
我们的“博爱”是开启盲区的钥匙,所谓“天眼”“透视眼”。
如图:“我”要开启“盲区”,就要了解“你”,也要了解“它”,然后我才能为我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建立一个尽可能科学的模型。(所以如何博爱:“客”观,换位思考。)
当你到这一步时。你不仅客观存在,能能动改造世界,能看到别人的存在,以及别人能动得改造世界。你逐渐进入了“人类”这个体系中,还能利用“人类”这个体系。即所谓的整合资源,为我所用,为我造,为我生,为我化,为我变……
(以下内容就比较科幻比较鸡汤了,一般正常人不太能接触到。
这个的理解需要在你已经悟道的基础之上。)
人的内心是这个世界上最封闭的“暗箱”,博爱是开启我们内心宇宙的钥匙,此时它的爆发会迸溅出无限的能量与光明,爱是主导我们一切行为的根源,有爱,一切外物都不是你的阻碍。
当你爱着这群人,你爱着你做的事,你爱着你自己,你就会越变越强大,突破任何限制,打破自己的常规,解放自己的力量。这是一种“更”态。
当你到这一步时。
5.爱的趋势是成为一个“黑洞”。“博爱”的最终会演化出一个“真爱”。这个“真爱”就是你自己的“道”。你出于“本我”的选择。是一种“最”态,这个“最”就代表了“我”,回归了“我”。因为“我”,而让我的周围出现更多“更”。
道的最终都是图上的“黑”色部分,是所有颜色的混合体。
“太一”,“归零”,什么潜能力,深层吸引力都是这玩意儿。也是所谓的“潘多拉魔盒”“果壳中的宇宙”等等。
此时的“我”天人合一,成为了宇宙的共生体。
=================================
我简单概括就是:
道生一,宇宙诞生了“我”。
一生二,“我”发明了“脑”。
二生三,“脑”链接了“感官”。
三生万物,“感官”触碰了“心”。
我存在,
我存在并思考,
我存在并思考并感受,
我存在并思考并感受并用心,
于是我觉醒,
我不仅存在,
我还得到(道)。
这就是“道”呗。
这种宇宙哲学要一瞬间三言两语阐释清楚真的好难= =因为我不知道题主你到底疑点在哪个具体的地方。
我具体跟你举几个例子好了。
所谓“道”就是“路”的意思,你思考的“思路”,你做事的“线路”,你接受反馈的“回路”,路路联通,最后四通八达,形成一个网路,头头是道,处处“通”“达”。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不刻意,强扭的瓜不甜,你必须顺势而为,顺其自然,通气,达理,学会“运”“气”,学会“转”“化”,一切皆会自然而来。
所谓“阴阳太极,旋转相位”,
“阴阳”——就是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一种事物能够单独存在,“强”和“弱”相生,“大”和“小”对立,“善”与“恶”相克……之类,一方必然需要另一方才能成立,就这回事。
“太极”——就是事物都有一个极点,越位之后就会变性。如果把“阴”和“阳”比作两方阵营,那么“阴”中的“白点”和“阳”中的“黑点”就是所谓的改变了阵营。“喜极而泣”“乐极生悲”“物极必反”“沉默中的爆发”“和谐表面的隐患”就这回事。
“旋转”——就是事物都不是固态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展,或生或灭,或兴或衰。“强”和“弱”“大”和“小”“善”和“恶”等不是永恒,会根据宇宙规律进行“旋转”。所谓“风水轮流转”“空气对流”“历史兴衰”就这回事。
“相位”——就是事物都能进行一种“归类”,所谓的八卦阵,五行,都是说一种事物能够找到它的“类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位移,任何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于宇宙之中的,都是按一定客观规律在活动。比较迷信的“星座血型”“九型人格”“色彩性格”“MBTI职业测试”“生肖属性”(请遵从科学,迷信仅供娱乐。任何事物可归类但不可划等号,任何事物可贴标签但不可一竿子打死。归类的作用是仅供参考)就这回事。
所谓“道生法”就是宇宙规律诞生了人类规矩。你要在人类世界活下来就要会施“法”,你要想做得“对”就要有“道”义。
所谓“天道酬勤”就是什么什么自己去理解了。
所谓“外儒内法”“三教合一”“辩证统一”“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纵横四海”“天下之大成,你我之共赢”什么什么的就是说你不仅要得“道”,还要知道怎么用,那必然得跟“道”之外的其他事物挂钩了。
就跟孔子教化“人本思想”,他不和人打交道,天天高高挂起空谈哲学,不云游四海和三教九流各种层次的人交流反馈,他怎么了解“人”呢?那样的话孔子只是一个做学问的,不可能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伟人,流传千古,永存……之类的。进道是基本的。和人本思想相辅相成。
你maybe觉得我举孔圣人的例子卖萌卖得有点大。那随便抓一个比你厉害的人来吧,他为毛比你厉害,就因为他比你看得多,想得多,做得多;看得深,想得深,做得深;看得高,想得高,做得高;看得透,想得透,做得透……之类的废话云云。
所以顺便良心负责地提供一个和人本思想结合运用的方法论吧。(叫我红领巾)
人本思想与色彩性格如何结合运用得“道”。
人本思想是祖先的远古文明。色彩性格是现代的各种专家研究成果。
两者都是别人专门研究的思想结晶,必然能找到一种“共通性”。从“共通”中就能发现一些“道”。
比如古人教我们。“方中有圆”意思就是要有规矩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实力施展其长“没有规矩成不了方圆”。
比如古人发明了田字。这个田字的形状就是农业的思想核心精髓——平等,独立,归正,限制。
我们做人,首先要回归一个“农民心态”,即所谓的“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耕耘没有收获”。先把自己这个“点”搞成一个“面”。才有资格谈企业工业商业,谈高科技,谈潜力,谈自由,谈梦想,谈系统,谈宇宙,谈天说地。有“面”才有“多维”。
怎么做人最好呢?
“儒学”教育我们要“中庸”“慎独”。
所谓“中庸”就是做事要有“度”,不能太“过”。也就是掌握平衡。其实就是“灵活”,“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这跟屁话一样,但却是最难的。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就像你若想在高空走钢丝不摔下来一样难。而且你还得保持。
所谓“慎独”就是做人要“自觉”,在没有别人监视没有环境影响的情况下,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该干嘛就干嘛,不该干嘛就别干嘛。
这跟屁话一样,但却是最难的。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如若能约束自己表示已经战胜了自我的劣根,贪欲与惰性。而且你还得保持。
所谓“人本”就是一切人类都要“以人为本”。不可孤立。从自己的世界里跳出来,去接纳这个客观的世界,认知,能动,感受,融合,自我完善……
这跟屁话一样,但却是最难的。人是最难理解的事物,胜过一切学科知识。自己是最大的敌人,劣根之魔随时准备复活。
= =
不说了,再说传播负能量了。
我建议你在为人和逐道的过程中去修下“禅”。
修炼“禅”心有助于你理解什么是“儒”什么是“道”。
总之先从身边做起吧。
道理处处有,道路条条在,一切只在于你自己是否在上“道”而已。
=================================
“敢问‘道’在何方,道在脚下。”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就说,如果你在社会化问答网站上面问出来了什么是“道”,那么那个道不是常道,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所以,你知道该怎么办了吧?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道家的道其实非常有意思,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老子怎么想的,老子自有想法)
天道:,是万物之始,“宇宙从何而来”:很多对道一知半解的人把”一“理解成”唯一“,我个人认为是不妥的。这里的一应该是指万物的开端,类似于宇宙的起源和第一推动力。任何一种哲学都必须解释的第一个问题是”世界从哪里来的?”,所以这里的天道就以盘古式的“天地一片混沌”作为万物的开端。小说里的混元一气功其实有点“道”理。世道:,男女交合,“人类和世界从何而来”:我同意筒子们关于“不要高估或神话古人”的想法。没有必要把阴阳之道拔高到“黑格尔辩证法”,“计算机二进制”的老祖宗。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应该是个老得掉牙的人(至少是退休归隐后),所谓“世事洞悉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老子用“天生慧眼”洞悉“人世”,发现与自然界的潮涨潮落雷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没有落入”正义和邪恶泾渭分明“的圈套,而是用阴阳交融来阐释人世间的至理。而后人更进一步把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最终成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很多人觉得中医不靠谱大抵源于此。实际上因为阴阳五行说更接近于现在的“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因为人类拥有“自我意识”,很容易陷入“循环论证”,像用嘴巴咬自己尾巴的蛇,本质上是不讲求因果论证逻辑或至少是非线性的因果逻辑。得道:,熟能生巧,“如何生存发展和完善自我”:既然世界上有道,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就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方面老子的“天人合一”和庄子的“熟能生巧”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得道的唯一方式就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管你NBA球星也好,目不识丁的屠夫也好,各路诗人作家也好,要想得道就必须勤学苦练。”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核心世界观,而且道家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给出了融合社会和自然于一体的具体学说:阴阳五行说。作为哲学竟然直接衍生了”占卜“、”中医“等实用性技能,这是极其罕见的,再不靠谱也要比”巫术“和”魔法“管用得多。我朝太上的河蟹理论虽然是拙劣的模仿秀,但至少也有”金玉其外“。,乘风而行,顺水而流”,或者套用“path of least resistance"的自然分形理论。其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如果天子失道,那么有为者不妨替天行道了。道理和道德:这是我们草民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普遍的与道相关的词语。其实两者与道几乎没有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道家之道是”不讲道理“的,因为”道可道,非常道“;道家之道也是”不讲道德“的,因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理其实重在”理“,道德意在”德“,至于前面的”道“几乎相当于修饰。要不你试一试“你怎么不讲理”与“你怎么不讲道理”有区别吗?“这样做很没有道德,这样做很没有品德”有区别吗?规章(Rule)与规律(Law):这是老外在理解道的时候借用得最多的概念。,其实我个人觉得把道翻译成”the rule of natural law"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道其实是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的“天人合一”,所以我相信达尔文的“Evolution”论应该可以称之为真正得道的西方人士了,道的死穴:道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怎么还有死穴呢?就像练金钟罩的人,哪怕你练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是有死穴的。首先道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正因为道能化身千万,才能无所不能,所以道是不确定的。这样最多只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道无法传承、相互交流和发扬光大。其次是道的惰性(Laziness),因为道讲求顺势而为,绝圣弃智来明哲保身。在绝大多数的时候,这是有效的,但是缺乏破坏性(Disruptive)。而没有破坏性就没有创造性,特别喜欢用Disruptive,经常看TechCrunch的筒子应该懂的)。因此,道适合保全自己,却不鼓励创新。河蟹的政治适合保证”强势群体“的既得利益,却不鼓励“弱势群体“自主声音。
最后我想说,潜规则是中国之道,不想被潜规则就多学学道吧。谷歌和易贝什么的就是不懂呀,怪不得别人!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在哲学上讲是必然规律
在科学上讲是自然规律
另外 在牛顿第二定律(F=AM)中,M是本体的质量,A是本体的道,F是本体的动因。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放之四海皆准的自然规律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形而上的东西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佛教与人生》课外-----因果和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规律。
佛“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好像是说,规律有两个基本元素,一个是因,一个是果;
《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好像是说,神代表着规律;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好像是说,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变化;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好像是说,没有事违反规律。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永恒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同意楼上说的,这是一个很大、非常大的问题。
首先,谈一下找到答案的方法。
1.去找各种版本的中国哲学史比较阅读。
2.去知网搜索关于 道家的“道”的文章。
3.题主问的是道家,那就不仅是老庄的问题了还有慎到等等呀),不仅要读《老子》、《庄子》等,还有道家其他的经典,那么就有可能发现,不同时期不同人所讲的“道”含义不尽相同,或者可能是有侧重的,也是含义不断丰富的过程。
4.lz来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并且只从老子的“道”谈开来,毕竟是祖宗级别的人物。。。。(能力有限啊。。。老子的“道”可能也理解也不是完全准确,大家包涵。。。)
(1)道不可言说,强命之曰道。(楼上已经写得很好了,不赘述)
(2)道是宇宙本原。道生一,一生二······。
这里面回答题主的问题,道是怎么作用于万物的。它是自然而然作用于万物的!这就和上帝完全不同。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才有了光。但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生成万物的过程不为了什么,就是自然的生成了万物,并且功成而弗居;夫唯不争,莫能与之争······。
(3)道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则。
(4)道是本体,是本质。
(5)处于混沌而不可名的状态,只能通过它的作用体会它的存在,是永恒变化的,等等等等。请熟读《老子》(答应我不要读百度版本的好么,找找中华书局之类好么)。
先就酱,想起来再补充。欢迎批评指正。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其实在中国古代本来就有了一种比较官方的说法: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实它就把握住了道的精髓,那即是道可道,非常道。。。
每个人关于道都有自己的认识,但是我们所说的所表达的都不是真正的道。。。
因为道不可名。
道是什么?
站在很多人的角度就是顺应自然即为道,
有人说万事万物的规律就是道
有人说清静无为既是道
还有人认为修一个摩托车就是道
所以呢道是什么?
道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超越所有世俗的精神,它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守极静,它不可名状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
道呢?又是万事万物规律的体现,它可以承载和反应万物的变化。所以懂了道,也就了解了万物。。。
所以万物皆有道性,以道而生,应道而衍。。。
所以这样,道是没有本体的,它即至高无上又是无处不在,它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事物的规律。。。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规律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道——纯粹是对真理体验的最恰当描述。因为那种体验很难也很少有人达到。于是各人凭各自经验知识生出解释,然后纯粹的道 被稀释了
网友对[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给出的答复:
世界本来的规律或者秩序
分享:囚心小姐 > [伏尸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_伏尸是什么意思
延伸阅读:
收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