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_杀死比尔有几部
创始人
2024-03-20 08:15:32
0

[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_杀死比尔有几部

[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
看过昆汀的所有电影,说实话一部都没看懂,出了画面,配乐,跟演员的喋喋不休带来的乐趣,其他的连观影体验都称不上,关键是完全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我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跟大众出入不大,但是为什么在别的影迷心中昆汀就是大神一般的存在?说很酷?
下面就看看/?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谢 邀。,得罪了。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严重剧透,还没看过昆汀所有电影者慎入《《《《《《《《

我不是昆汀脑残粉,所以这问题问我不太合适。

之前写过:昆汀绝对被过誉的导演。
或者换个说法,他还在通往『大师』的路上。
昆汀·塔伦蒂诺
他绝对是被『过誉』的导演。如果有个导演,本身就是疯狂的影迷,拍的电影几乎全都是照着cult film的路子来拍,那他很难不被『过誉』。
他的缺点非常明显,话痨,夹带迷影私货,玩弄血浆,只会抖小机灵。
他的优点也很明显,编剧一流,懂得怎么逗影迷开心,人肉点唱机,处理暴力场面得心应手。
所以,若以粉丝对他的评价而论,他绝对『过誉』;若听讨厌他的人描述,他可能还有些被低估。详见:影史上有哪些导演是被「过誉」了的?

再补充一些,解释下为啥他不是大师,又为何招人喜欢

首先说下他欠缺在什么地方。

可能是编剧出身的缘故,他的片子总是很长,台词巨多,镜头巨长,视听节奏比较慢(动作场面除外),比方说,尽管有很多血浆,我第一次看《杀死比尔2》的时候仍然睡着了。(前一阵在资料馆大银幕看了两部《杀死比尔》更加强化了这种感觉,《杀死比尔1》明显好过《杀死比尔2》)

因为,他的很多电影对电影知识和看片量要求很高,如果对电影不了解,对话段落很可能会影响到观众的效果——我也只能看出一点点,所以这也是我要说的——一部好电影可以有『用典』或致敬,但是,至少不应该损失普通观众直观感受。比方说,《落水狗》开场的餐馆对话戏,有几个『昆汀影迷』能注意到其实这是『反好莱坞的拍法』——谁说话偏不给谁镜头。加上这一层信息的话,这场戏就变成了独立电影打破好莱坞电影『僵化手法』的尝试。没有这层信息,你只看到一场耍嘴皮子的戏,完全没有效果。但电影水平高低,看的就是如何运用视听语言调动观众感受,这也是电影生命力所在。在《无耻混蛋》之前,昆汀其实都没解决这个问题,《落水狗》到《低俗小说》再到《杀死比尔》,其实可以发现昆汀一直在做加法,一直在往电影里塞各种『点子』,直到《金刚不坏》Death Proof 失败,他才沉下心来做减法,练硬功。连昆汀自己也承认『《Death Proof》是我最差的一部作品』。(详见:《好莱坞报道》导演峰会 李安谈压力昆汀拟转行)

所以,从作品呈现的水准来看,目前还未达到大师的标准。

不过昆汀很讨人喜欢。
他是编剧出身,很会玩儿故事。众所周知编剧在一部电影中负责两件事:情节线和人物(或背景)设定。昆汀的情节线设计只有几套老招,比如set up & punch,先铺垫一个情节《杀死比尔》乌玛瑟曼过五关斩六将,要杀掉比尔,把观众想法往南引导,以为会是一场血腥对决,然后punch,一下急速逆转向北,原来他女儿没死。同样《无耻混蛋》酒馆里,观众以为人都死了,没想到女星还活着,观众以为德国兵要活下来了,没想到女星给他毙了。这种招数,简单且有效。但设定就是昆汀的强项了,每一部都有非常有趣的设定。《落水狗》里的警察卧底,抓卧底的匪徒,保护卧底匪徒的设定。《低俗小说》就不说了,《杀死比尔》里杀手新娘在结婚当天被爆头,然后带着日本刀穿着李小龙黄衫挑战黑黄白方四大杀手,《无耻混蛋》里笑面虎德军上校,和热爱电影的复仇女神,当然还有《强哥好强》Django Unchained里头黑人牛仔和奴隶主等等。每一部都有新鲜的东西,即便中间对话段落比较沉闷,这些有趣的设定也会吸引你看下去。

他看过很多老片,看过很多汽车电影院的低成本B级片,他熟悉这个套路,从一开始他就不走寻常路,而是朝着『鬼才导演』的路数塑造自己,塑造自己的『鬼才风格』(虽然起初在视听语言上的尝试并不成功)。也就是我在之前说的『做加法』,每一部都能塞进很多这种『有趣』的点子——迷影私货、血腥暴力、交叉叙事结构、大段话痨、抄袭各种老片桥段,甚至不惜拖慢整个电影的情绪节奏,这自然能让他聚拢人气,成为众人推崇的鬼才导演。而且在抄袭中,他也学会了怎么拍,比如他自己说,拍《杀死比尔》就是一个看老片(主要是香港武打片和日本刀剑片)学习如何拍动作片的过程。

昆汀对每部片子都精心经营,至少要保证每部片子里都有一段抓人眼球的血腥动作场面。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剪辑师Sally Menke功不可没,昆汀精彩的动作场面几乎可以确定是Sally Menke在剪辑台上完成的。他自己对剪辑很重视,所有电影都让Sally Menke 给他剪,直到老太太死在洛杉矶格里菲斯公园里。

昆汀真正从一开始就显现出高水平才华的方面,恐怕就是音乐了。丫特么有个曲库一样的脑子,每部电影都能找到一堆好听的音乐,《落水狗》开场黑西装细领带走路的慢镜和Little Green Bag,单独看都很一般,放在一起就有了一种风格。几乎每部电影还都能配一段舞蹈场面。《落水狗》里金先生(Mr. Blonde)割耳朵之前跳舞,《低俗小说》里乌玛瑟曼和肥舞王的扭腰舞,《杀死比尔》里千叶屋那段长镜头,而且武打片就是舞蹈片;《金刚不坏》里头那段大腿舞,甚至我觉得《杀出个黎明》里头萨尔玛海耶克那段艳舞也是昆汀的贡献,这成了他的标签。

以上都是加法,都是增加电影趣味性的『点子』。只有从《无耻混蛋》开始,昆汀才真正开始完全用视听语言而不是台词来讲故事。之前在这个回答里已经详细分析过,不赘(详见:「无耻混蛋」神奇的戏剧魅力到底在哪里?)在这里,昆汀解决了长久以来对话场面拖沓,视听语言稚嫩的问题,镜头完全贴着情绪走,那些引导观众情绪的点都能起作用,慢慢让情绪往上走。在这部片子中,致敬等等迷影私货也并没有损失完整性,让观众也能感受到这种效果。熟悉通心粉西部片的朋友应该很熟悉,他的视听节奏也是通心粉西部片式的节奏。所以《无耻混蛋》之后,这次拍《强哥好强》Django Unchained 我一点都不奇怪,我感兴趣的是:他用这种风格拍了一部二战背景的西部片和一部真正的通心粉西部片,下一部他要拍什么?

这也是我反对给昆汀以及大部分现世导演封圣或贬低的原因所在,他们变数太多。所以我只能说,他还在通往『大师』的路上。

以上文字全凭记忆,没有翻看片子,如有错漏,欢迎订正。
·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It's not about references at all. You don't need to know many of the references in Tarantino's films in order to appreciate them. These are the films that hit you on the gut level, not the brain level, despite that he really is one of the most indulgent film makers out there.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1、故事都非常有趣
2、叙事结构大都不同常规,进一步凸显了第一条;
3、配乐神奇,惊艳,而且全都是已经存在的配乐,这些都是昆汀从他家收藏的大量黑胶光碟里捡出来的;
4、暴力美学迎合相当多人的趣味,虽然很多人有点受不了,但昆汀的价值就在这。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昆汀当然是大师。
必须写长一点。

大字去掉,只说师。不如来重新认识一下什么叫“好的老师”。
是“更能启发人的人”,还是“集大成的人”?
分析就不分析了,举几个例子:

关于昆汀,吉隆东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是这样说的,"确实厉害。昆汀他解决的是创作本身的问题。这和以电影故事为目标的拍摄是截然不同的。昆汀根本不考虑电影。往往说昆汀取到了B级片的精髓,那么B级片的精髓是什么?就是很喜欢拍但不考虑拍得如何的人。因此,昆汀没有作品,只有草稿。所以他永远是一个作者,而非圆融的集大成者。"
"原来创作可以这样。"他从电影创作的最低点开始影响人。从电影感官的最基本点开始启发人。启发的都是“业余的作者”而非“专业的工作者”。

第二个说法。通常说昆汀讨喜。深受屌丝喜爱,因为屌丝喜爱粗浅的低级趣味。
而实际上趣味并没有高低之分,不是说大师就是高级、深层次,学生就是低级、浅层次。有趣就是有趣本身,不是别的。这也是为什么喜欢昆汀电影的人要么神秘地坏笑一下,要么自顾自地傻乐。这个时候,严肃的人就会很抓狂,“不知所谓,你们在笑什么?”
如同民科和学院之间,永远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称昆汀为“鬼才”的人,是把他当孙猴子看待的。并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叫"鬼"。鬼佬、鬼子、鬼脚七?《被解放的占哥》最后也问过一句,"这黑鬼是谁?"
其实这是一个认认真真正在试图填平鸿沟的作者。
鸿沟填平了之后会怎样?会扩大视野。
扩大什么视野?打第三个比方。
比如你说生活。这时候有人就会端出一些大师的见解,“生活就是……”等等等等。看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问题是,你说的都是里面。
里面?
生活的边上是什么?生活的边上的边上是什么?
这就像写作上的卡夫卡。这个草稿作家,永远追逐思维和文字的基础意义,反而恰恰阔展了写作这种行为的边界。
昆汀这种趣味从哪里来的?经常听记者传一个传说,“昆汀看录像带无数。”
但我也看碟无数,你也看片无数,怎么什么也没看出来?没看出来边界。所以傻笑分两种。
那么我们知道“业余作者”的人群有多庞大了。“业余”现在是主流的创作方式。在这里,诗意往往来自卑微的地方,语言反而来自字与字之间的缝隙,光影恰恰出现在角落的边缘。

因此,盲流祖大作为歌星左小诅咒而出名。
演员姜文作为导演而出名。
导演贾樟柯却作为动态影像作者而闻名。
上上上届的戛纳评审团主席也有一个说法,“在表现美国人民爽快的性格特征方面,昆汀的电影是唯一一个做到了。在表现中国人民模糊的性格特征方面,贾樟柯的电影是唯一一个做到了。”

这也不是一家之言,金基德说,“在配乐方面,我就服两个人,库布里克和昆汀塔伦蒂诺。我一直在向他们学习。”

什么叫“好的老师”?是“更能启发别人的人”,还是“自己集大成的人”?
用大学老师再举个例子。
几年前有个北大老师拿林语堂跟鲁迅做过一个对比,从作为老师的角度对比。话可能说的有点毒,“林语堂的门下,往往是主动放弃了独立思考能力的猪头,他们不是学生,而是享受被老师用学问做心理按摩的公子们;鲁迅的门下,却可以出像萧红这样的人,这样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甚至可以超过老师。”

今年的《被解放的占哥》太棒了!不但把自由用直率的方法解剖开了,还分成好几层地发泄了愤怒,最后一脚踏进主流。跟姜文的《让子弹飞》可以作为哥们儿影片一起看待,但比《让子弹飞》拍得更加水到渠成,编剧也更流畅,全片无尿点。杰米福克斯这次做为被解放的惩罚者,比当年《低俗小说》里知识分子一样的审判者塞缪尔杰克逊也更简单直接。这个如果不拿大奖都太不应该了。
奖励,应该颁给启发者。

现在后脑勺终于不再疼了。这种直白的事情,不如趁机彻底讲明白。
以上不过是现象,接下来才是原因。
所以现在开始这个贴会变长,很长,也不酷,甚至有些烦人。如果是爽快人就别往下看了。

重复《此时此地》
知道现象不如知道原因
我们要得太多,速度太快,每天我们接收的信息可以比以前的人一辈子接收的都多。我们看到的也更多,知识量和理解力随时都面临挑战,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分辨到底什么是真的。除了现象和数字,我们不关注任何东西。转一圈回来问的还是那个问题:谁知道的数量比较大?或者两年后谁还屹立不倒?完全成了纯粹的体育竞技。那么以“高大全”来评判人和物是有问题的。
当世界走在了头脑前面,产生了一种动物式的本能反应。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思考变得过时,我们所做的只是接收和反应。我们不必把事情搞清楚,在我们搞清楚之前结果就已经出来了,我们必须从媒体上获知结果。
就像我们走在海边,看到漂亮的贝壳就拾起几颗,或者在沙滩上捡几粒有意思的小石子,当我们看到一把历经几百年的椅子时,会感到好奇,通过它能感受到古人的姿态、想法,但不要因此崇尚它、炫耀它,它除了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那么用现象来回答现象是越走越远的。因为只会造成现象更多,也就是信息的深海化。就像网络,就像用百度知道和维基百科来回答问题。这样对认识本质并无任何帮助。
比如我一个同事是这样说的,“情感在昆汀的大马戏里,属于出来客串一下,就像他本人一样。你纵向看他的片,就知道他追求的是什么了。“
这样讲,看起来是时尚的。
但反过来,应该是这样:
昆汀的形式,是他整个电影语言装置的屋子,血浆、骂人、絮叨、打断也好,都围绕着他对感情的终极追求,都是他感情的一部分。
“感情”。

三观与三观尽毁
如今事情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昆汀曾经是个流氓,现在成了艺术家。
昆汀他几乎没有要表达的。如果说要表达的话,那就是说这个事情是可能的。在更多的情况下,他自己同样很迷惑,愿意通过一个行为,比如牙医马车上摇晃的牙齿,或者是血浆事件,去经验一种可能性,经验和生活是不能分开的。
这人的电影有一个特点,就是留下余地和可能,我们认为这叫自由。他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让趣味、让情绪回到基本点,这就有了最大的自由,因为基本点是不可能去掉的,除此之不应该再添加什么。
如果我们把昆汀看作一个文字作者,一个作家。判断就再明显不过了。你不觉得整个文学里都缺少一种简单、直率的类别吗?两千年来,整个文学被修辞大师们牢牢霸占着。莎士比亚也罢,博尔赫斯就博尔赫斯,没有问题吗?“所有的作家都被文字害了。”确实如此。
把字扫开。
在一个镜头里,可能只需要一盏灯、一张坐椅、一个人说话就能具有神采,具有不可磨灭的痕迹,为什么你非得做出别的象征呢?为什么非要加一个意外?为什么非要突然有人敲门打破他的自言自语?这种情节设定都是盲目的。人的情感不是可以策划的,它有自己的方式,就像猫下一步的去向,我们无法预知。
如果人们很积极地生活,它必然产生意外;如果是颓废地生活,它必然产生困惑。一个人如果有愿望去经历新事物,他人是挡不住的。
自从处女作开始,昆汀始终是被世界认可的艺术家。这是为什么?
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影响他。他看过不少录像带,我们也看过不少片。但他避免走走过的路,说说过的话,能在做每一个新片时,提出新的看法。这种企图心是无法代替的,让人尊敬。
从全球化的评判视角来看,昆汀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向世界总结了美国人的特质和生活状态。关于《无耻混蛋》和《让子弹飞》的讨论,也曾经是是让政府产生了警惕的当代艺术阵地。政治波普嘛。不稀奇。都搞烂了。不稀奇吗?别忘了中国电影连个政治波普都没有呢,只知道说爽了。
当然他们不会同意我们这种谈论方式,他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他的作品,这跟他是怎么样想的也有很大距离。
茄子就茄子,不是别的。你认为茄子是茄子,是由于你知道番茄什么样,或者黄瓜什么样,才能确定茄子是什么样,茄子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茄子。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都来自于与其他事物的关联。他基本上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当然别人怎么看跟他也关系不大。
新浪潮之后没有太多像样的电影大师,大多缺少对“情感”的一个清楚的认识。
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谁从我们身边经过,如果不干脆点将会面临什么样的事情?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只以为票房高筑或者受人尊敬就非常得意。普遍来说人人皆可,缺少基本的态度,观念比较混乱。虽然电影已经走过百年了,从最初的影画戏,到新浪潮,再到现在所谓的商业时代,如今的导演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回避别人曾经用过的风格,创造出属于本地的、和个人经验有关的风格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很小,在整个作品中,只需要说清一两个问题就很好了。
精确不是电影中的高标准,它往往是在故弄玄虚。无论拍摄、建筑、室内设计、写作,还是说话,都会有细节,有方式,有条理,有情感,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是精细的,也可以是粗犷的,这些并不是评价的标准。电影的好坏是在于你是否具有基本的情绪,它来自于你的世界观,你的修养,你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在表达中最缺少的其实是常识,包括大到善恶、对错,小到表情、语速、腔调的判断。
常识。“常”是基本,“识”是见地。
常识。就是你对基本的见地是什么。就像和尚到了辩论的最后环节,说,“来,我要看你的见地。”
杂志里没有见地,只有信息。当我说到杂志的时候,指的是所有杂志,包括一切名记专栏。
通常我们会在杂志上看到一些影评,有些看起来似乎写的还不错。但杂志本身是一种有问题的东西。它有一种肤皮潦草的基本特征,就像搜索,就算你把所有肤皮潦草的东西收集起来,也无法得到一个真知。
微博限制字数,一方面是爽的,另一方面是不爽的。所以我们看到微博是信息点很多的一种平台。但你在知乎这个网站里就能写得很长。因为有些打破沙锅答到底需要非常大非常大的空间才行。

无疑昆汀不喜欢现在的主流电影。现在的主流电影没有真正的情绪,不是为情绪而拍摄的,没有情绪的电影里没有真实的人。我们小时候不喜欢深刻,因为深刻是麻烦的。我们长大后不喜欢粗糙,因为粗糙是无质量的。过去我们上厕所时,只需要出门走出几十米,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解决。人是逐渐走向文明的,但文明会有认知的问题,如果一个高大全精的东西,从表达的基本点上就出了问题,对人的影响将是难以退回的。
直白的事情最好直白地讲。愤怒的事情最好愤怒地讲。纠结的事情最好纠结地讲。
如果20年后的气候,本身就是“雾霾天“,你不愤怒吗?
暴力的好处就在这里,对这种影响的愤怒,也是让我们难以冷静的。在一种“坏基本”的笼罩下,事实上很多问题不是越辩越明,打一架可能更好。

基本与不基本
这样的电影令人喜欢,想做事就做事,想半夜做事就半夜做事,想吃饭就吃饭,一切都很自由,也很方便,是一个有弹性的空间。
例如我们用“简约”来形容,这像是一个医学词汇,就像是“糖尿病”、“肾炎”之类的,这个词让人讨厌。
但我们比较喜欢“简单”,用明白的方式有效地去处理一件事,直截了当。因为昆汀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也许我们也一样,遇到的事情都不需要用大量的知识和智慧的头脑,这样我们就会很幸运,需要高智慧的事,我们都不会遇到。
电影和观念表达所涉及的事情也都是相当简单的,只需要凭直觉和最朴素的手段就能完成。基本的材料、基本的处理方式就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就像做菜,我们不需要将所有的调料全混进去,也许只用清水一煮,也会很可口,因为菜本身所包含的气质、色彩、味道是阳光、空气、土地给我们的。从这个角度讲,昆汀的形式乱炖从感受上反而是不乱的,另一些导演比如斯皮尔伯格的条理,从感受上反而是乱炖的。
家中猫狗很有地位,它们比我们更像主人,它们在院子里的架势常常激起我们对这所房子更多的好感,它们不可一世的态度,似乎在说,这里是我的地盘。这是波普或者说屌丝精神的精髓。很少有人能达不到这个境界。但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境界。自由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这是我根本想不到的。
情绪是奇妙的,它是一种含义。很多人认为处变不惊的情绪最理想,其实这并不重要,愤怒有愤怒的味道,絮叨有絮叨的味道,重复有重复的味道,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特征,都有它的可能。
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清楚,那就不要让观众把这块屏幕浪费了,这是电影从业者应该珍惜的地方。这样,工作者才可以说我不太在意公众的评价,因为我是公众的一部分。
很多事情,都应该是做完之后才知道的。比如拍了电影之后,才知道自己是个导演;喜欢玩,做了些东西后,人家说他是艺术家;因为他爱说话,别人说他与潮流和时尚有关……但这一切都是发自他最基本的需要,因为他是个人,所以要思考,不想掩饰自己的看法。
我们更需要那些现在年富力强的导演和作者,他们将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多的可能性。将走向更基础的边界。之前的人有些很好,但过去就过去了,停在那了。
自我实际上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生命本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抵抗后天的教育、理想等等一切,它的作用是强大的,每个人都一样。
昆汀非常代表现在的人,现在的美国人,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学。

关于谈转行的问题。
如果:没有计划、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有人会说,这怎么能行呢?但实际上,这样是重要的,他可以投入到我喜欢的事情中,因为没有障碍,不会被套住。
把手上的跟电影有关的事情做完之后,就一个也不做了。因为他不喜欢这个套,他可以去做别的,他完全可以做一件让他失败点儿的事情,这个成功让他觉得丢脸。是这个行业的“差”,才让他成功的,那还在这个行业里混什么呢?得赶快拔出脚来。再也不做和电影有关的事情了,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说,叠个小纸人啊,在湖面打个水漂啊。比如饮食,它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一会儿时兴吃粤菜,一阵儿又时兴吃川菜,但每个人不会让自己的味觉随着饮食的潮流而变化,因为我们总有自己喜欢吃的那口菜,喜欢喝的那勺汤,当每个人都能把这件事情弄清楚时,这才是一个有意思的世界,才会有人肯定地说,我喜欢什么。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认为基本点很重要,达不到基本点,人和创作就都有问题;越过了基本点,我们认为是有这一号的。
而自由这个基本点的好处就在这里,你那样说你有把握,我反过来说我也有把握。

如果所有的人都在盲目地追求一种笼统的方向,这个世界会变得很无聊。生活是每个人走向自己的地方,在自己愿意的心情中去做事情。做回自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因为经过如此多的斗争、磨难、贫困以及思想的禁锢、教育的堕落、美好的衰败,现实已是千疮百孔。尽管做一回原来的自己很难,但也的确重要。

这些不是我写的,如果是我写难免颠三倒四。只是把艾未未的一篇《此时此地》个别地方改动了一下,因为他说的比我要好。
标记做在这里。以后再看。

这个贴写起来太过瘾了,再加长一些。
一个,是对“基本”的常识。
另一个,是我们为什么会管一些电影叫“艺术电影”?

“基本”是意思和感情的最小单元。现在概念太多了,解释意思变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现在感情太复杂了,表达清楚也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
你必须不断用一个意思去解释另一个意思,永远加长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感情也是这样,我们只好去叠加无数的微表情,最终成为难以治愈的城市病,知识分子病。
编写《新华字典》的工作组非常了不起。用最简短的话讲清楚是第一要求。另外一项工作就是例举,到底是例举基本词汇还是例举常用词汇?这非常纠结。如果有一本最干净的《新华字典》,它只写下最基本的字,列下最基本的词。我们认为它将是可以定义世界的。
《康熙大字典》和《牛津大字典》则是反面教材,试图列举所有完全不可能,这是两件徒劳无功的东西。
基本应该是表达一切的标准。因为基本本身就是标准。所以我们更多的智力最好用来感受和研究什么是基本。这样一来,我们来定义好电影和好导演就有了根本性的办法。好比现在有个词叫“独立”。独立制片、独立精神。加法是没有好处的,比如我现在把这个东西写这么长,这不过是宣泄,而“泄”是废物。
独立是减法。
有人说减到最后不就减成0了吗?是的。但别忘了0也是一个东西。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所以我特别不同意把昆汀的电影称为叠加和混搭了一些元素的电影。里面的任何一项元素都是可以被减掉的,不信你就一项一项减,减到最后减不掉的那个,就是感情。这就像苹果手机,减到最后减不掉的那个,是个按钮。
而显然,并不是很多创造都经得住这样减,更多的造物,减到最后是什么也没有的。因为它们是生造的,并非来自自然界,来自人,是这个地球上不该存在的垃圾。

用“商业”和“艺术”来区分电影的类别毫无道理。
这个电影是不是拍得很艺术,我们就看它是不是很显然在表达感情。
这个电影是不是拍得很商业,我们就看它是不是并非以表达感情为目的。
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玄虚,因为商品无感情,人有感情。
那么撒狗血的感情呢?比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既然都说了是洒狗血,你又怎么能叫它是真感情呢?
昨天电视上又放一遍《盗梦空间》。
为什么诺兰的电影已经拍得那么好了,胶片质感、数理逻辑、情感胶着和各种意想不到都有。但我们仍然认为还差些东西?缺席的东西,就是没有强烈的感情。
常有人劝告我说,“做评价或者说观点的时候要注意保持中立。”
但显现“中立”不应该是唯一的判断方式。如果它是唯一的,那么就连中立这种方式也是纳粹的。

这就是人,当你真实的感情明确了,其它是不重要的。
不如我们来把事情往最简单里说吧。

今年众多的奥斯卡大奖热门电影里看过三部,
虎头蛇尾的《少年派》,虎背熊腰的《林肯》,和虎头虎脑的《被解放的占哥》。
哪个词印象最深刻?是虎头虎脑。
《少年派》为什么是虎头蛇尾的?因为情绪并不饱满而且确实并不饱满。
《林肯》和《占哥》放在一起看是有意思的,恰恰这两个故事都是解放黑奴。
最终我们发现,故事是不重要的。故事道具场景表演什么的是不重要的。情绪产生的时候它们在哪儿?这个重要。
为什么迪卡普里奥扮演的庄园主是迷人的有魅力的?为什么再迷人也是该死的?
非常棒!自由极其重要,而昆汀让我们得到一个直截了当的理解。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虽然很喜欢昆汀,但是我觉得他算不上大师,只能算是”大神“。

为什么昆汀的电影会没有乐趣呢?太有意思了啊。他那招牌式的非线性叙事,常常开场的时候搞得莫名其妙,到后面才有”原来这样“的感觉。而且,他作品里的很多恶趣味都很好玩。只能说,他不对楼主的胃口。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我不认为昆汀是「大师」,「大师」和「天才」是不一样的。
大师是百炼成钢,精益求精,承前启后。
天才是不拘一格,随心所欲,甚至可以偶尔使坏耍你,你还只能陪笑。
昆汀就是这样的天才。
(其实题中还有个意思,题主对自己和「大众」的定位也基本靠谱,其实昆汀是个野路子,他的导演基础课就是用录像机看了成千上万部电影,包括烂片,其作品因此有很重的拼贴风格,夹带了很多包袱;我等中国伪影迷,除非是骨灰级的cult粉,否则真难以全盘接招,谁尊谁为神,还「广泛地」,大可不必当真。)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因为丫不正经,还臭不要脸的拍电影表现这种不正经给大家看。打动了一些骨子里向往不正经但还得装正经的观众。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被解放的姜戈》,
当你以为这是主角,有主角光环不会死时,他就死了。
当你以为“我听到你的左轮枪响了六次”,哦,主角要倒霉了。主角掏出第二只枪。
当你以为开枪之前有一堆废话要说,你准备去上个厕所再回来时,结果还没看到主角掏枪,对手就死了。
《无耻混蛋》,你以为那个很帅的人,假扮军官去接头,不出意外一定是全身而退,华丽地点一根烟,深藏功与名。结果死的很惨。
你以为德国士兵说自己是什么什么孩子的父亲,结果一定会被放走时,他又被乱枪打死。
你以为那个抓犹太人很流逼的德国军官抓了人一定是百般折磨,然后表现誓死效忠希特勒的愚忠。又错了,原来他立马就投靠了美军。还憧憬在美国的美好生活。
放映室里,很漂亮的那个女犹太人还以为会和德国战斗英雄来个什么喜闻乐见 的剧情,结果是对射而死。在哔哩哔哩看的时候,前一秒还有人说“看来是真爱啊”。谁知倒下的德国士兵毫不留情地射死了那个女的。又飘过一句话“看来我错了,我收回那句话”。笑喷。
另一个意外是,白皮肤的女主角爱上了黑人。这貌似在电影里不多见吧。
总而言之,电影里有很多俗套剧情,昆丁的电影却时常让人感觉意外,当你以为将会这样这样时,他偏不这样。
看过《杀死比尔1》觉得还好啦。武侠片也可以这样拍啊。额。。《杀死比尔2》倒是有点无法直视,直接快进地看了。真觉得切水果这个游戏是受了《杀死比尔》的影响。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这个年代原创本就稀缺,口碑和票房兼具的电影也实在少见,而能将二者集于一身的人,怎么可以不用大师形容???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这个老流氓多有才华啊,LZ怎么会觉得没有观影体验?姜戈看得我兴奋了一晚上啊。尤其三K党为戴面罩絮絮叨叨开会那段,我至今忘不掉。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本人并不认为昆汀是大师,只能说是个人风格十分强烈的好导演。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教育,仅仅作过音像店老板,昆汀能达到现在的水平,拍出低俗小说这种接近神片的电影,充分能说明他的电影天赋,尽管个人认为这几年他的水平一直在和体重成反比(江哥<无耻混蛋<杀死比尔<低俗小说)
至于为何很多影迷心里昆汀的地位很高,首先在前面讲过,昆汀是一个个人风格十分鲜明的导演,无论是各种暴力、粗口的充斥,还是经常使用的非线性叙事,这些都是影迷们喜闻乐见的;其次,作为音像店老板出身的昆汀,经常喜欢在电影里致敬一些经典老片,这也是很多老影迷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昆汀不是大师,希区柯克是大师,斯皮尔伯格是大师,马丁西克塞斯是大师,黑泽明杨德昌侯孝贤是大师,昆汀在相比之下,鬼才而已。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我感觉 是 用一种很强烈的个人风格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体验,
引起很大的争议,
历史容易记住这样的艺术家。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哪有那麼多大師。

另外大概就是因為中國人已經不會用大師和女神以外的詞語來誇獎值得誇獎的藝術家和藝人了。語言貧乏鬧得吧。

和他實際上拍片好到哪種程度真是沒什麼關係。來點水軍連1942和盛宴都是大師作品了。其實QT的片拍的非常不錯。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哪那么多逼大胡话,老子看得爽,他丫就是大师。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昆汀,大师?还广泛地尊为大师?

哈哈,大师何其多。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说昆汀大师的应该不多的。本人就是个昆汀粉。从来没觉得是大师。他的电影受众珍惜你不算很多。但是有一批极度痴迷的粉丝,然后你知道的,非常喜欢他的人容易夸张的表达自己的喜好程度,所以你会发现有很多人把他尊为大师。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大师什么的不提,但我觉得你似乎没有找到那种恶搞和恶趣味的调子,所以觉得不知所云。
我觉得他拍了荒诞情节的电影,而且荒诞的很有趣,荒诞的很爽。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大师不大师,没有什么统一标准吧,纯粹属于个人喜好。
就好比都是喜欢cult片的人,有人会觉得昆汀是个傻叉,有人会觉得昆汀是大师。
就我个人来说,他在电影配乐方面绝对是个奇材。
对他广为流传的几部片子没什么太大感触,倒是比较喜欢


网友对[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给出的答复:
会编剧的的神经病才是好导演

分享:被污染的水元素 > [杀死比尔有几部]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_杀死比尔有几部



收藏推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人机助力缅甸地震救援 中国救...   中国日报网4月2日电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多座建筑倒塌,曼德勒等城市成为重...
寻迹中国|外国博主走进河池 体...   河池市是广西最大的茧丝绸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近年来,...
东帝汶留学生感受“舌尖上的河西...   来自东帝汶的留学生杰克拉已经在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留学一年,活泼开朗的她对于中国美食一直十分向往...
美国加征关税 全球一片反对   美国白宫计划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措施。这被认为是美国本届政府影响范围最广、冲...
美国“关税讹诈”破坏世界经济稳...   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面对美国人为制造的...
特朗普关税乱拳开打 为何美国自...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此外,特朗普当日...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正...   新华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熊茂伶)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3日正...
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   新华社缅甸曼德勒4月3日电(记者张东强)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3日8时30...
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   新华社快讯: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8时,缅甸强震已致...
华为、腾讯、招商局....大湾...   从“孔雀东南飞”到“百万英才汇南粤”  今天的广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