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感创作人#
为了更直观揭秘假学习,我将列举三个,亲自做过的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高二女生,英语成绩优异,数理化却惨淡,模考不足500分。她以艺术天赋为由,说服父母支持艺考,却几乎零基础。尽管集训频繁,但她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模式显示出逃避困难、降低标准的迹象,这正是假学习状态的体现。
案例二:初三男生,课堂表现积极,笔记认真,却因过度追求认可而无法承受挫折。面对成绩波动,他选择放弃短板,只发展长板,“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的偏见已经占据他的信仰,最后偏科严重,这种现象也是假学习的一种表现。
案例三:初二男生,情商高,却因敏感而对挫折反应过激。考不好时,他指责外界而非自省,有时放学回到家,他能够一整晚一整晚的抱怨。但唯独不抱怨自己,他会指责一切导致他成绩落后的人和事,例如他指责父母早上没有及时准备好早餐,他指责做英语听写时,旁边的同学耳机播放声音太大影响他发挥;这种逃避责任的态度同样属于假学习。
这三个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现象:尽管表面上努力,但学习态度、策略和效率都不理想,不能反躬自省,而是推诿责任,或抱怨他人,不知不觉中内在力量流失,自我效能、信心缺失,更加回避问题和挑战。
有句话说过,如果你一味的回避问题,那么你终将变成“问题”。
回避,就是一种人格特质,拥有这种特质,会非常担心被批评、被贬低,尽管有的孩子,外表光鲜、强大甚至表现的“自信”,但内在却隐藏着“我应付不来”、“我不可爱”的信念。
而且与他们深入了解和沟通后,你会直观的觉察到,这些孩子内在的这种“我其实应付不来”的潜意识是十分强大的、甚至不可撼动。他们略显骄傲、抱怨他人,强迫自己不做或做到最好,都是对自己这种执念的放不下。
与改变自己相比,指责他人会显得轻松许。而正因为历史上,曾自我归因“失败”了,或无法面对自我归因的结果,焦虑和无所适从的他们终归将关注点放在“外在”。
所谓越是不能“反求诸已”,越是背离真学习的规律,都将是假学习、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