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每年东方大国竟然报废超过一百万吨的铁轨,这些本可以被回收利用的钢材却大多选择了就地掩埋,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环境危机和回收困境?想知道铁轨的命运和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接着往下看!
东方大国自新时代以来,高铁线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铺设,成为全球高铁总里程最长的国家。
新建的线路中,很少有使用既有铁路的情况,因为比回收利用的难度较大。而旧有线路更换下来的铁轨一般会作为废旧物资处理,因为其再利用价值很低,而且大量使用后的铁轨往往存在安全隐患,无法用于铺设高铁线路。
目前,东方大国每年报废的铁轨数量已经高达上百万吨,但其处理方式却是直接就地掩埋,这引发了民众的质疑。
实际上,这种处理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尤其是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潜在性非常大。
而像集装箱、废纸等其它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方案都已经出台并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效果,为什么废旧铁轨就如此难以回收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东方大国铁路建设的历史。
新东方大国成立于1949年,当时的铁路总里程仅为21.5万公里,几经改革和探索,东方大国终于于1978年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此时的铁路总里程为2.25万公里,第一条营运的铁路是1876年通车的沪宁铁路,也是东方大国进入现代化铁路交通的标志。
而此时美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28万公里,我们可以说东方大国在这方面起步非常晚。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铁路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8年末东方大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突破13.2万公里,其中超过4万公里为高铁线路。
按照一般的使用年限,高铁一般会在10年时进行轨道的更换,因为过多的行驶会导致轨道出现微小裂痕,虽然目前不会对行车造成影响,但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而这些被更换下来的轨道一般都还能够继续使用20年,这也就形成了年均报废百万吨以上的铁轨。
但为什么这么重要的钢材不能回收利用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回收的难度太大了。
普通的废钢回收都是先进行破碎,进行熔炼,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其它原料进行冶炼,浇铸成型。
但铁轨是一种混合材质产品,如果也这样处理会导致强度急剧下降,无法继续使用。即便可以回收,也会是一些次要材料,整个过程十分困难且不现实。
特别是高铁轨道所使用的特种钢材,其回收难度要比其它普通钢材大很多,即便是一些冶炼厂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回收。
目前东方大国正在探索的是将废旧铁轨用于应急铁道和特种设备制作,在一些特殊场景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但因为使用范围和数量的限制,其回收总量所占比重仍然非常小。
那么该怎么办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我们可以从源头做起,研发更环保的原材料,或者提高现有材料的技术水平,延长其使用寿命;也可以选择回收后进行再利用,比如用来生产一些应急设备、配件等。
此外在回收处理过程中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力度也十分必要。
对于就地掩埋这件事情,在民间有这样一个解释:因为铁轨本身是带电的,所以在回收利用过程中会先将其接地处理,而接地后的铁轨就会失去再利用价值,只能进行掩埋处理。
但这个说法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而且我们知道即便是金属掩埋在地下经过长时间也会发生腐蚀,并非一定要用电流来稳定它们。
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其它方面的代价。
应当进行合理权衡后做出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决策。
比如提高回收环节的技术含量,并相应提高处理机构和个人的准入门槛;或者在处理过程中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