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历史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伟大抗战精神既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凝聚起的精神旗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极具感召力与生命力的宝贵财富。如何将其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通过系统化、常态化机制嵌入思政教育体系,引导青年学生传承抗战精神基因、强化家国使命担当,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
嵌入的时代价值与内核支撑
伟大抗战精神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筑牢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精神根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仍坚持斗争,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全民抗战,无数鲜活的历史场景与英雄事迹,构成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火墙”。伟大抗战精神作为抗战历史的精神凝练,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为依托,为筑牢民族认同提供了有力武器。将伟大抗战精神嵌入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从历史本源出发,理解抗战胜利的必然性在于中国人民的团结抗争,在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进而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同时,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超越地域、族群差异,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与共的整体,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合力。
伟大抗战精神是破解知行脱节、推动思想实践转化的重要纽带。知行脱节的本质原因在于精神内核的匮乏,伟大抗战精神以具体的英雄行为为载体,将思想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效仿的实践范本。鲜活的英雄形象不仅传递着思想和信念,更展现了勇气与坚守。这样的精神也有助于消融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一些消极心态,引导他们在学习科研中勇于克服困难,在实践行动中主动担当,实现从“知善”到“行善”的转化。
伟大抗战精神是丰富教学案例、夯实思政教育资源库的核心支撑。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抗战精神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能将抽象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历史行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能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初心使命,深化学生对党的认识。同时,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转化将抗战时期的“救国”精神与新时代的“强国”使命相对接,使思政教育内容“顶天立地”。
嵌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机理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必须深度挖掘和运用抗战精神的育人功能,帮助青年学生在铭记历史中把握现实,在传承精神中开创未来,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以“筛选—提炼—适配”逻辑为指引,实现伟大抗战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一是精选经过历史考证的、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的抗战素材,确保资源的教育价值。二是从历史素材中挖掘精神内核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使历史素材与高校学生形成呼应。三是结合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对资源进行差异化加工适配,如针对高、低年级学生,分别侧重于精神内涵的理论分析与故事性强的英雄事迹;针对文、理专业学生,分别侧重于科技报国精神的学习凝练与历史文化意义的挖掘探讨。
以“感性触动—理性分析—深层内化”引导学生完成从“知道”到“信仰”的升华。一是通过多元载体激活学生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利用抗战战场的场景还原、校园多元媒体渲染等氛围营造,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先烈的英勇;组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访抗战老兵,通过口述史获取第一手历史资料;展播优秀影视作品,以青年喜好的艺术形式传递精神内涵。二是依托课程融合嵌入思政理论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研讨等方式,在传统思政教学中增设“伟大抗战精神内涵”“抗战英雄人物经历”“抗战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共生关联”等,凸显精神的现代化转译与时代价值。三是通过文创作品、学术报告与主题演讲等形式,推动学生将外部认知转化为内在思考,举办“伟大抗战精神”“强国使命”等学术论坛,组织创作反映抗战精神的正能量文创作品,鼓励学生在研究、演讲和创作中阐述对爱国与担当的理解,促使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萌发价值认同与坚定信仰。
以“认知—行为—认知”的教学闭环推动学生将精神认同转化为具体行动。一是在行为中升华认知,结合学生实践活动,组织“重走抗战路”“红色之旅”研学实践,开展“抗战精神进校园”“老兵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考察中感悟精神内涵,传播精神力量。二是在行为中实践认知,鼓励高校设立“科研报国”“卡脖子科技专项”项目,引导理工科学生以抗战时期科学家为榜样,投身科研创新。建立成果共享平台,展示学生的科研报告、科技作品等。三是建立全流程引导体系,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应加强实践项目规划、跟踪指导,同时,将实践行为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党团表彰等肯定其实践行动价值,强化对学生实践行为的正向引导。
冯刚 任世强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四川省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项重点项目(SCJJ25MGC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