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提升阅读和写作的真谛是什么?
作者|郝景芳(儿童教育品牌“童行书院”创始人)
近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70后韩国作家韩江,“因其强烈的诗意性散文直面历史创伤,并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韩江是第一位获此奖项的韩国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奖的亚洲女性作家。
连续获得多年提名的中国作家残雪,也一直是获奖热门。她曾说:“如果作家的作品能够反映出人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本质(这种东西既像粮食、天空,又像岩石和大海),那么无论哪个种族的人都会承认她是伟大的作品。”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将普通学生,也培养成有独特才华和深度的高手?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
阅读,要有文本以外的感知力
近几年,常有网络段子吐槽理工男如何“凭实力单身”。
当女孩说:“今夜月色好美。”男生回复:“美吗?才上弦月,还有一周才到满月。你知道今晚天球上日月之间是多少度吗?”
女孩吐血都没想到,夏目漱石著名的“说我爱你,不要说我爱你,而要说今晚月色真美”理论,竟会被改头换面到“天文坐标测验”。而男孩直挠头:夏目漱石是谁啊?凭什么让一个外国作家的狗屁言论,左右我的恋爱大事?
夏目漱石说的,仅仅是他个人“装腔作势”的文学语言吗?当然不是。他说的,是两个人愿意花时间,一起心无旁骛地望向月亮,感受美的震撼。他是用月亮之美,来说明心意相通,既含蓄、又直白——当两人可以一起赏风景,用互相能听懂的语言来沟通月亮,这不就是爱吗?但一人说的、另一人不懂,就没有爱。
说回教育主题——阅读理解题中,“某描述(例如“今夜月色好美”)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是难倒了无数人的提问方式。但其实这类题问的考察很简单:你有没有和作者一起“抬头望月”的心情。
文本阅读题,难的不是文本,而是文本以外的感知力。能感受到言外之意的人,觉得so easy;不能感受到言外之意的人,沉重如山。
云山雾罩的文字世界
很多孩子不爱阅读,不是因为识字量不够;而是因为无法把文字、“翻译”成头脑中充满吸引力的画面或者观念。
狐狸教小王子的第一条真理就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我们眼睛看不见的。 ”在阅读和写作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看不见的东西。
脑科学家斯蒂芬·平克曾问:“你能想到某个思想,是不用语言来表达的吗?”用有声有形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和沟通无形无相的思想,是上万年至今,人类对语言文字的追求。
这也就揭示了阅读和写作的真谛—— 阅读,是尝试透过有形的文字,理解文字背后无形的思想。
写作,是尝试使用有形的文字,描绘头脑中无形的想象与思想。言外之意,就是透过可见的文字,看到背后不可见的思想。
为 什么一些孩子读了很多书,阅读和写作能力却不够好?其实是头脑中的思想空间不够大。
阅读和写作,本质是从纸上的文字,映射到头脑的思想空间;再从头脑的思想空间,映射到纸上的文字。
例 如: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能让孩子联想到孤独、悲伤的身影,在广阔而苍凉的风景里踽踽独行;如果再联想到历史长河中无数独行的文人侠客;进而想到一个人在天地间的求索,上至天问、下至江海寄余生——就有一种宏大而悲伤的美感建立起来了。
好的文学,总能用少量的文字,激发读者大量的遐想——当然是有遐想能力的读者。
写作,首要能力不是文笔
说到写作能力,父母和老师常常强调文笔。但文笔,应该是写作的最后一层。
第一层是逻辑。这是文章的“骨架”,也就是有逻辑支撑的核心结构,逻辑为骨。
第二层是构思。这是文章的“血肉”,也就是围绕在骨架周围的素材。
第三层是风格。是文章的“皮肤”。是简洁有力还是温柔细腻,是详细具体还是旁征博引。
第四层才是文笔。是文章的“衣服化妆”,在某些地方修饰得华彩一点、细节描写多一些。
——不讲结构先讲文笔,就像软趴趴一滩泥上画脸,华丽却诡异。
能进行流畅文学写作的人,都具有什么素质呢?
第一种超级敏感。他们能在生活里敏锐地觉察一丝空气留下的触感、一抹气味引起的悸动、一个眼神暗示的惊涛骇浪。他们三言两语,就能写出人人写不出的精彩生活。
第二种能言善辩。他们跟其他人聊天的时候,很容易用听起来无懈可击的逻辑,让别人跟着自己走。说话有感染力,容易找到其他人的逻辑漏洞,自带逻辑框架。
第三种想象力异常发达。他们的头脑中自带一个活跃的舞台空间,有很多角色自动上演故事。他们似乎能看见这些场景、人物、道具、奇异的情节发生,自己奋笔疾书以记录创意。
——如果先天具备这样的素质能力,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将来只要遵照本能进行写作,就可以写得很好,靠写作为生不太成问题。
如何通过后天培养,成为写作天才?
如果先天素质不是很强,后天是可以培养的。
重点的培养方向是:对生活的细腻感知,或者锻炼逻辑思维,或者鼓励保有一个白日梦精神世界;然后再用写作方法引导,把细腻感知、抽象思维和瑰丽想象表达出来。
只可惜,我们的教育里,对于阅读的思考深度、对于写作的空间引导,都太有限了,很难让学生成为有独特才华和深度的高手。
因此,真正希望具备深度阅读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寻到拓展和指引。
围绕阅读的广阔的思考空间、围绕写作的广阔的构思空间,这些“看不见的空间”才是决定一个人水平和高度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郝景芳,1984年出生于天津,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13年取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2016年凭借作品《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成为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者,也是第一位亚洲女性雨果奖得主。
来源丨本文由新校长传媒编辑推荐,选自景芳说,有删改
延伸阅读:
郝景芳:你要很努力,才能过得平平凡凡
浅议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最大的缺失:缺乏阅读、写作和逻辑训练
台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玉贵谈阅读讲写作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