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姐妹怎么称呼?现在一些年轻人,冷不丁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还真让人一时卡壳了,要好好地想一下,然后凭经验推算,才可以做出准确回答出来。
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能问这个问题,说明农村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快速发展和进步。最为明显的是人们的寿命普遍增长,几代人的骨肉相连的亲人,能够愉快地相聚在一起。既能够当面叫外婆的兄弟姐妹,还可以叫祖母的兄弟姐妹。他们需要对这些人的称呼有一个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就会让人说不懂礼貌,要出洋相。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很多人连自己的外祖父或外祖母、祖父或祖母都没有全见过,就更不用说姨奶奶、姨外婆之类的亲人了。
就拿我自己的家庭来说,我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这四位老人,从我记事时记,我只见过一位,那就是我的外祖父,其他的三位,早就不在了,他们没见过我,我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的称呼,在我的嘴唇上是一片空白,在我的记忆里也是一片空白。
每当我看到别人发表对祖母或者外祖母的温情记忆文章时,我心里就有一种特别复杂的感情。我不曾拥有过这种温情,内心无法与作者感受这种温情,只有羡慕和莫名其妙的缺憾。
那时候,从我记事起,在祖母的兄弟姐妹和外婆的兄弟姐妹之中,与我们家经常来往的,只有外祖父的亲妹妹,我母亲的亲姑姑,我叫她姑婆。其他的人没有来往了,当然也就没见过,不知是否在世。按照农村说法,“姐死门槛断”,也许他们还在世,但是门槛早就断了。
断了来往,即使血脉相连,是亲也不是亲了,更不用说“一代姑,二代表,三代四代了”。没有当面叫过他们,也没有听父母提到过他们,对他们的称呼也就比较陌生。
但是,对类似这种称呼还是多少知道一些,毕竟,偌大一个村子,听得多,也看得多,算是“见世面”了。
话扯远了,现在还是回到正题来。
关于外婆的姐妹,有口头的称呼,书面的称呼。书面称呼在汉语中都差不多,比较正式,口头称呼差异就比较大了。
一、书面称呼
从书面称呼来说,外婆的称呼为外祖母,那么外祖母的亲姐妹及堂姐妹,统称为姨外祖母。如果要分大小,则比外祖母姐姐称呼为大姨外祖母,比外祖母小的妹妹称为小姨外祖母。如果外祖母姐妹比较多,则按照排行来称呼,如大姨外祖母、二姨外祖母、三姨外祖母等。
二、口头称呼
从口头上来称呼,按照乡村的习惯,一般有两种称谓,即“面称”和“背称”。面称,就是当面喊本人;背称,就是与别人提到提到这个人。
口头称为中,姨外祖母与外祖母有紧密关联,一般在外祖母的口头称呼中加前缀。各地方言不同,习惯不同,对外祖母的口头称呼有差异,这里不能一一列出,以下只能举例说明。
1、称外祖母为姥姥(一般是北方地区),称外祖母的姐妹为姨姥姥,面称和背称相同。
2、称外祖母为外婆(一般是南方地区),称外祖母的姐妹为姨外婆,面称和背称相同。
3、面称外祖母为阿婆(湖南湖北及西南一些地方,祖母和外祖母统称为阿婆),背称外祖母为外婆。面称姨外祖母为阿婆,背称姨外祖母为姨外婆。
4、面称外祖母为婆或者婆婆(长江流域及以南的一些地区),背称外祖母为外婆。面称姨外祖母为婆或者婆婆,背称姨外祖母为姨外婆。
我国是一个注重家族和亲缘关系称谓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传统的亲族传承关系,互相之间根据辈分沿袭而固定成各种称谓,并形成了传统的称谓体系。在些过程中,又形成了口头与书面称谓之别。因我国各地方言丰富多彩,同一口头称谓,又有不同的地方性口头称谓。
总而言之,每一个家族和亲缘关系的称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代,更是连接着几代人的血脉相连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与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