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真心爸妈《阅读手册(下):全学科阅读》)
传记类读物帮助孩子认知社会上的人和历史上的人,是一种单独的读物体裁。阅读传记既不同于阅读虚构的故事读物,也不同于阅读非虚构的社会认知读物。父母需要了解传记的特征及阅读传记与阅读其他类型读物的差异,以给孩子适当的引导。
关于传记的认知
记述个人生平经历和事件的文本统称传记,包含传、自传、小传、评传、回忆录、年谱、年表等体裁。
“传”一般由他人完成,记述某个真实人物的生平;“自传”是某个人物自己记述生平的文本;“小传”是简略记述人物生平的文本,有他人撰写的小传和自己撰写的小传两种类型;“评传”是带有评论的传记,一般由他人撰写,在记述人物生平的同时会加上写作者的评论;“回忆录”是某个人物自己撰写的回忆生平的文本;“年谱”“年表”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文本,篇幅不长的年谱、年表一般附在传记、自传的正文之后,篇幅较长、考证翔实的年谱、年表则可以单独成书。适合孩子阅读的传记类作品主要是由他人完成的传记。
传记的写作和传播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就主要由传记构成。《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本纪记录历代帝王政绩,世家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亡,列传记录其他重要人物言行。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我们现在不但能读到大量中国著名人物的传记,也能读到很多外国著名人物的传记。
传记的写作者一般被称为传记作者。专门撰写传记的作者叫传记作家。传记的记录对象,则被称为“传主”,意思是传记的主人公。
传记最基本的写作要求是纪实,理论上说,它应该是完全基于事实的,真实记录传主的生平和一生中的重要事件,是完全真实的。严谨的传记依据传主的口述记录、日记、信件、演讲、文章、作品、记录传主生平的可靠文献、他人关于传主的可信记录和表述,经过严谨的考证后创作完成,可以视为传主的“人生纪录片”。所以,传记通常被归入历史类读物的范畴。
实际上,传记的写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传记作者的影响,甚至可能是“操纵”。传记作者可能会筛选传主的生平信息,去掉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保留他们认为重要的,甚至人为夸大某些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任何一本传记其实都不太可能完整真实地呈现传主的形象,有时他们的形象甚至可能被刻意拔高或者扭曲。这是传记不可避免的局限之处。
当然,不同类型的传记在可信度上也有明显的差异。美国学者艾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他们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传记分为他人撰写的传记和自传两大类型,又将他人撰写的传记分为定案本传记、授权本传记、一般性传记三种。
定案本传记是对“一个人的一生做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而且这个人得重要到配得上这样的传记。定案本传记的传主通常是已经故去的重要人物,而且作者写作时要阅读所有的相关资料并查证传主生活时代的大批史料。所以,定案本传记是历史的一部分,要用读历史的方法来读。
授权本传记是获得传主授权的传记,通常由继承人或者传主指定的重要朋友完成,这让作者在获得关于传主的资料上有一定优势,也可能让作者在写作时带有一定的偏见,比如,“这是作者希望读者能用这样的想法来看书中的主角,这也是他的朋友希望世人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读者要了解这种可能的偏见的存在。
介于定案本和授权本传记之间的,是大量的 一般性传记。它们的内容不一定经过非常翔实的考证,也没有获得传主的授权,比不上定案本传记那样值得信任,却很适合阅读。所以艾德勒和范多伦提醒读者,可以把这样的读物当作启发人生的一般性生活读物,但不能当作历史来读。
最后是 自传,艾德勒和范多伦认为,了解他人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解自己会更困难,所有自传写的都是未完成的生活,所有自传写作者都不太可能有一本完全真实的自传,但也不太可能整本书中都是谎言,“自传还是会告诉我们一些有关作者的真面目”,它是一种“很特别的历史书”。
在以上区分之外,还有一种类型的传记也需要留意,那就是文学性的传记。文学性的传记也称“ 传记文学”,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作者在记述传主生平事迹时可能比较多地使用艺术性手法,渗透作者自己的情感、想象、推断,或者主观描写,在阅读时要留意区分其中属于作者艺术创造的部分,不要将所有场景、细节、氛围、情感当成关于这个人物的事实。
接近传记文学的,还有一种体裁叫 “历史小说”,它通常以著名的历史人物为主人公,用小说手法讲述某个历史时期的故事。传记文学仍然是传记,其中可能有想象成分,但严谨的传记文学中不太可能出现虚构的事实。历史小说则不同,它是小说,其中部分故事可能出自作者的虚构。所以,一定不能把历史小说当作传记来读。
当然,引导孩子阅读传记,父母不一定要让孩子确切地掌握上述区别,但我们自己要有这样的认知,在孩子产生相关疑问时,可以为他们做尽可能清晰的解说,同时也避免在读物选择和阅读方法上误导孩子。
(《阅读手册》中有课程优惠券,先买书,再买课)
传记读物选择误区
很多父母都看到著名人物成长故事对孩子的激励作用,会比较早地引导孩子阅读此类读物,但父母们经常走入一个误区——为孩子选择那些“经过改造”的名人故事,包括政治人物、科学家、运动员,或者其他领域的成功者的故事。
当然,父母们并不是刻意如此选择,只是没有意识到那些故事中是经过有意识的改造的。
什么是经过改造的名人故事?我们先来看这些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某个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可能发生过这样的事,也可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但故事的写作者出于自己的目的挖掘出这些小事情,或者把某个故事移植到某位名人身上。在写这些故事时,作者刻意淡化背景、省略真实的生活细节、剪裁影响人物形象的部分,重构成一个极度简单化的成功故事,把主人公塑造成完美无瑕的精神典范或行为榜样,教孩子“成功就要如何”“只有如何才能成功”。
这样的故事中,通常还包含被断章取义地截取出来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以升华主人公品格,给孩子以“教化”。
经过改造的名人小故事真实性相当可疑,而且通常平面化、缺乏深度,还可能包含庸俗、毫无深度的价值观。
一些父母抱着激励孩子的目的引导孩子阅读此类故事;另一些父母则认为,孩子多读此类读物,将来写作文时才会有丰富的素材。引用这些故事、名人名言有可能会让作文显得内容丰富、有主题、有思想,但孩子们写作文时,能够使用他们从深入的阅读中获得的、自己能够真正理解和认同的素材,完成“以手写心”的写作,会更加理想。
一些父母担心:不给孩子读这些,孩子不就没办法学习名人身上的那些优秀品质了吗?当然不是。等孩子长大一点,阅读经验更加丰富之后,他会慢慢明白,要了解名人的成长,严谨的传记类著作是更好的选择。
正式的名人传记通常由署名的作者完成。有些传记作者本身就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他们会严谨考证名人经历、认真选择传记素材,以严谨的态度写作,以求真实地记录传主的人生经历、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品格和成就,很少刻意塑造传主的某种形象,这样的著作更为可信。孩子阅读这样的传记才能汲取更多养分。
关于阅读传记,一些父母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困惑:孩子应该读哪些传记?比如不少读者就问我:你有什么推荐孩子阅读的传记书单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孩子对哪位名人感兴趣,就找哪位的传记来读。这也是成熟的成人读者选择传记类读物的方式。
父母如何引导
建立了上述认知,父母在家庭中引导孩子阅读传记,可以做以下几项工作。
1. 帮助孩子认识传记读物
在和孩子讨论某本传记类读物时,可以参照本节前文,为孩子解说什么是传记、传记的不同类型,帮助孩子了解不同类型传记读物的可信度。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和孩子讨论,如果要为某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写传记,他需要做哪些工作;如果要为身边熟悉的某个人写一份小传,或者为自己写一份自传,他会怎么写。这样的讨论会帮助孩子加深对传记读物的认知和理解。
2. 倾听孩子阅读后的分享
孩子阅读某本传记读物后,可能会主动为父母讲述他读到的内容和从书中获得的对传主的理解。父母需要在孩子分享时认真倾听,在孩子提问时回答他的疑问,在孩子想要讨论时积极参与讨论。但是要留意,这样的分享一定是由孩子发起的,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发起,父母不必要求他讲述。
孩子的分享,可能会偏向传主生平事迹中他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某段经历、某个故事,甚至某个细节,这样就足够了,我们不需要引导或者要求孩子对这个人做全面的描述和介绍。
3. 引导孩子在分享时尽量不做评判
阅读传记的主要目的是从中获得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具体信息,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他做过什么、有过什么成就,或者影响过哪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而不是对这个人做出自己主观的评价。
但部分孩子可能受到外界影响,习惯于以“好人”“坏人”“是否成功”来评价人物。如果孩子的分享和讨论过于偏重评判,父母要做适当的引导。和孩子讨论时,父母也要留意,避免把自己有失偏颇的评判分享给孩子。
在历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力的著名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会有一些公认的评价,随着孩子在历史和传记方面的阅读量的积累、阅读范围的扩大,他们会逐渐接触到关于传主更丰富的信息,了解对他的评价。但是,我们要帮助孩子理解,就他目前所知来评价传主会失于片面和轻率。
4. 尊重孩子的理解,避免品格和道德“升华”
为儿童撰写的传记读物大多有一定的教诲意味,希望能帮助孩子理解某种高尚品格、某种精神,或者某种道德价值。这些自然能够启发孩子对人生的思考,但这样的启发,要通过孩子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自然达成。
如果父母在和孩子讨论时刻意引导他们升华对于传主品格和道德的理解,一是会限制孩子自己的思考,二是会把传记阅读变成纯粹的“教化”,影响孩子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乐趣。
5. 如果孩子很有兴趣,可以引导孩子就传主展开延伸阅读
如果孩子对读到的某个人物很感兴趣,想了解得更深入和全面,我们可以引导他去相关读物中搜寻关于这位传主的更多信息;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足以阅读主要面向成人读者的传记,我们也可以引导他去阅读这位传主的正式传记,甚至定案本传记。这样,孩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物,对他的理解也可以更深入。
将关于同一人物的不同读物对照阅读是一种分析性阅读,对于孩子而言会是很有意思的阅读经历,也能帮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
6. 如果孩子很有兴趣,可以引导孩子就传记中的其他重要人物做延伸阅读
如果读过一本传记后,孩子对书中涉及的和传主相关的其他重要人物很有兴趣,比如传主的老师、前辈、对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其他相关书籍中搜寻关于他们的信息,或者去读他们的传记。
这样的延伸阅读,既能帮助孩子丰富对传主的理解,对传主所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状况的认知,也能拓展孩子传记阅读的范围。
小学生阅读传记,我们首推这套:
其他传记:
真心爸妈精选0-12岁全学科书单和几十个主题书单
对培养孩子阅读、管好孩子学习有困惑
请扫码进入“真心爸妈成长”查找相关课程
真心爸妈(徐智明 / 高志宏)
致力于发现家庭教育底层逻辑。著有《育儿基本1、2》、《阅读手册(上、下)》。开创全学科自主阅读体系,倡导自主学习。两孩父母,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