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其实不用吃药也能慢慢好起来,例如一些自限性疾病。
在此过程中,患者一般不需特殊医学手段干预(只需对症治疗)、通过自身机体免疫力,可以逐渐痊愈。
得了精神类疾病,
要吃药吗?
很多精神疾病不属于「自限性」疾病,如果不去主动干预、治疗,病情很可能会加深。
当然了,这类干预的手段,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靠药物。
比如一些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通过科学干预就可能好转,例如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睡眠、运动),结合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
但是,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如果已经尝试过上述的各种方式,但效果不佳,或症状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时候,医生就可能会建议,尝试抗抑郁药物。
——这是因为,重度抑郁这时可能已经严重影响了大脑神经递质系统的平衡。
又比如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常常需要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幻觉、妄想和其他症状。即使心理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社会技能很重要,药物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02
患者为什么不愿吃药?
不过,出于种种原因,一些患者还是不愿意服药。
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往往更大,导致很多患者拒绝吃药、吃药之后的依从性也比其他的药物更差。
03
服药后不良反应,
由什么决定?
精神疾病的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不同人会受到自身基因型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即使药量、频次都按照说明书来吃,发生不良反应概率都是不同的。
比如,同样服用相同剂量的同一种抗抑郁药物,有些患者可能没有药物不良反应,但有些患者则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导致药物中毒,严重的还有致死风险。
这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遗传,不良反应与基因差异有关。我们体内的很多基因编码的酶或蛋白质,都与药物的代谢速度、转运排泄等相关。这些相关基因的组合,就被称为——药物基因组。
举个例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强调,服用某些抗癫痫药物前,患者最好先做药物基因检测。携带 HLA-B*15:11 基因型的患者,发生危及生命的皮肤不良反应: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症(SJS)、中毒性表皮坏死(TEN)的风险会增加成百上千倍。
药物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我们平衡天平:我们可以知道哪种药物有效。
除此之外,药物基因检测还可以避免多次调整的试药环节、第一时间确定有效药物,缩短治疗周期,节省费用等。
04
药物基因检测,
为什么这么神奇?
药物的代谢,吸收、分布、以及排泄(ADME),都需要酶的参与,而不同的基因变异可以引起酶活性的巨大差异。
举个例子,药物代谢酶,就参与了药物在我们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例如:细胞色素 P450(CYP450),负责肝脏内的药物转化过程。
CYP450 相关的基因变异,可以导致有的患者是药物的慢代谢者,而有的则是药物超快代谢者。
这也导致了,不同的人的药物血浆浓度水平,可能相差数十倍以上。
药物代谢速度过快,患者服用相同的药物后,体内药物的有效浓度快速下降,可能导致疗效不足。
反之,药物代谢速度过慢,药物的有效浓度过高,则有很大可能导致药物毒性过强,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特定的精神类疾病,临床上的药物,也可能不适合所有患者。
同时,这意味着,使用基因检测的方法,来帮助个体化用药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假如患者做了一个「微基因精神用药」基因检测后,会收到一份关于 87 种常见精神用药的建议。
每一种药物会对应「按说明书用药」、「建议增加药物剂量」、「建议减少药物剂量」、「警惕疗效不足」、「警惕不良反应」等结果。
基于结论说明,你可以与医生了解基于个人基因组数据,分析而成的各项用药建议;并参考建议,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药物:
微基因的产品,各方面优势明显。微基因应用了全基因组基因分型 (WGG)的技术手段,几乎全面覆盖了对药物基因组的,已知关联变异位点,药物反应预测更准确。
不仅如此,产品解读药物数高达 87 种、总检测位点超过 70 万、支持关键基因(CYP2D6、CYP2C19、HLA-B 等)精细分型,单倍型覆盖度高,可分辨数量就高达了数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