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正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转折点,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开启夏秋的转换,秋天的版图自北向南不断拓展。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分别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这意味着燕子等候鸟准备开始迁徙,要飞往南方温暖的地方过冬,留鸟纷纷开始储备越冬的食物。老话“不怕白露晴,就怕白露雨”什么意思,白露下雨有什么说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老话“不怕白露晴,就怕白露雨”什么意思
老话“不怕白露晴,就怕白露雨”的意思是在白露节气这一天,人们并不害怕天气晴朗,反而担心的是下雨。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对于天气与农作物收成关系的观察和总结。
白露节气是秋季的一个重要时节,这个时候正是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关键时期。在白露这一天,如果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的籽粒饱满,从而提高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因此,农民们希望白露这一天以及随后的日子里天气晴朗,以确保农作物能够顺利成熟和收获。
然而,如果白露这一天下雨,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首先,雨水多会导致气温下降,霜冻来得早,这对于作物的成熟和收割都不利。其次,如果雨水持续,可能会导致低温、光照不足,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可能导致作物倒伏、霉烂,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此外,阴雨天气还会影响农作物的晾晒和贮藏,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市场价值和农民的收入。
因此,农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不怕白露晴,就怕白露雨”的经验之谈,表达了他们对白露节气天气情况的担忧和期望。这种说法虽然基于传统的农业经验和观察,但在现代气象科学和农业技术的支持下,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然而,这一说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对于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敏感性和担忧。
白露下雨有什么说法
白露这天下雨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白露有雨霜冻早:如果白露节气交节这天下雨,预兆接下来的雨水也会较多,雨水多会使气温下降,霜冻也会来得早。这虽然有助于一些作物的生长,但冷空气来得早,有些作物就来不及成熟,对产量的影响很大。
白露有雨,寒露有风:古人认为,如果白露节气这天下雨,并且雨势较大,那么预兆着接下来会出现大风天气。大风天气对于农作物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作物在成熟或即将成熟时遇到大风,会导致籽粒落在地上,甚至出现倒伏和折断的情况,影响收割和贮藏。
白露有雨,会烂冬:如果白露有降雨,说明冬天的降水也会比较充足。这表明白露期间的降雨可能会影响到冬季的气候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这一农谚直观反应了雨水对白露节气在农业方面的影响。如果在白露前下雨,对作物生长来说是一大利好,可加快作物生长,保证颗粒更饱满。但如果是在白露时降水,此时作物基本上已进入成熟期,要做好采收、晾晒工作,如果此时降下小雨,自然是不利于作物采收或晾晒,可能会出现谷物倒伏甚至发霉情况。
综上所述,白露这天下雨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利也有弊,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
上一篇:“不超速就超时”该怎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