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出伏。
伏天儿,是我国一年气象变化中最煎熬的时节。
小编所在的城市,最近的温度已经突破了45度。
有时候,不禁发出感叹,要是末日极端天气来临,或许重庆人能撑得更久一点(在玩抽象,不是认真的,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
言归正传,三伏,三伏,这个“伏”到底是什么呢?
伏的字义
我们先从字义来解读,在《说文解字》卷八里记载:
“司也。从人从犬。臣鉉等曰:司,今人作伺。房六切。”
啥意思呢?我们来逐句分析一下。
《说文解字》
“司也”:通伺,所以古代伏伺也就是今天的服事。那么,引伸出来,伏有俯伏、隐伏的意思。
“从人犬”:犬司人、意思是犬伺人而吠之。这是一个会意字,需要衍生字义。不曰从犬人。而曰从人犬、入于人部者、尊人也。
“伏”的字义为趴下、臣服之义。
其实,这么一联想,大概也能明白为啥三伏天要用“伏”字了,酷热的季节,就是应该呆在家里,趴着别动。
伏天起源
关于伏天,起源于秦德公时期。
在《史记·秦本纪第五》中记载:
“二年初伏,(引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以狗御蛊。(引徐广曰:《年表》云,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也。)”
《史记·秦本纪第五》
春秋时期,秦人就认识到高温酷暑容易导致疾病。
根据说文解字的分析,我们知道“伏”有隐伏的含义。
所以在古代,人们认为伏天之所以会觉得难受、导致疾病,是因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
古人觉得高温酷热天气是一种“天罚”,需要用到一些“魔法打败魔法”的操作。
那个时候,人们认为,狗是一种阳畜,所以用以狗祭祀,并且定下“伏”日,开始供奉“伏神”。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伏字,有“犬”作为偏旁。
伏天食疗
那么,既然人们意识到,三伏天容易生病,除了魔法输出“祭祀”以外,肯定还有其他的办法来健康度过伏天。
比如:食疗。
在老熟人高濂的《遵生八盏·四时调摄笺》伏日事宜中,便有记载三伏天的食疗药方:
“三伏日,宜服肾沥汤,治男子虚羸,五劳七伤,风湿藏虚,耳聋目暗。”
《遵生八盏·四时调摄笺》
那也不能纯喝药吧?
总得吃点儿吧?
我们民间的三伏天都吃啥呢?
在北方有句俗语: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以前可不同现在,蔬菜都是应季的。
伏天儿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供之时,但是那个时节,米面都是充足的,所以吃面食成为了三伏天的首选。
而且,面食作为大碳水,可以很快的补充炎热天气消耗的能量,补充养分,让身体减少疲惫感。
所以,这些习俗,都是有依据的,由此可见咱们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独有的灿烂文化。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所以,今天就拿老祖宗的伏日节俗为理由,奖励自己去吃顿碳水炸弹吧!
【参考资料】
《说文解字》
《史记·秦本纪第五》
《遵生八盏·四时调摄笺》
更多古籍文献资源,美斯齐在线书库即可查阅
文案 | 猫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 | 猫她(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