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济南大学李欣然博士撰写的《民国初期大学校长主导下的大学教师晋升体系:实践路径与反思》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公开发表。
民国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却产生了一批学识丰富、个性鲜明的大学教师群体。并且,大学亦藉此享有盛誉,逐渐成为蜚声中外的高质量大学。不难发现,这些瞩目的成就与当时大学教师晋升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良好的晋升体系是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关乎教育质量和大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梳理民国初期大学教师晋升体系的发展状况,能够发现大学校长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不同于民国其他时段大学教师晋升体系发展的重要特征。尽管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已经对民国大学教师晋升体系有所涉及,但是已有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大学教师晋升制度或以学校性质为区分的个案探讨,而以大学校长为切入点进行深刻剖析的研究仍鲜见。为此,由李欣然撰写并发表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文章《民国初期大学校长主导下的大学教师晋升体系:实践路径与反思》拟从政策法令赋予民国初期大学校长主导大学教师晋升的实然层面谈起,着重考察大学校长主导大学教师晋升的实践路径和背后的内在理路,力求钩沉发微,有所反思。
民国初期各项政策法令保障大学教师晋升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导向;同时,政策法令赋予大学校长拥有大学教师晋升的主导权,校长以国家层面的政策法令等为依据,架构各校有别、各有特色的大学教师晋升体系。大学教师主要基于“教学”“学术成果”“学历文凭”等路径实现晋升,既符合民国初期大学教师晋升政策法令,又彰显大学校长在主导教师晋升过程中的自由性与独立性。民国初期大学校长主导大学教师晋升背后的实践理路表现为管理理路,即突破管理思维与方式的局限;组织行为理路,即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建立有效激励手段;评价标准理路,即依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术职业特征;大学文化理路,即从文化交融的反思到文化人格的超越;校长自身成长理路,即负有学术责任,坚守大学理念。
民国初期大学校长主导下的大学教师晋升体系有待完善,但彼时却是我国大师辈出的黄金期。这与当时自由、宽松以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晋升体系不无关系,因此需要思考在大学教师晋升体系的规范化与大学教师教育活动的教育逻辑之间如何达成有效平衡。大学教师晋升体系承载的功能并未完成,育人是大学教师晋升体系承载的根本功能,促进大学教师持续进步与发展是大学教师晋升体系的直接功能。良好的大学教师晋升体系能够实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记者:徐敏 编辑:任晓斐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