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晓
近年来,市场上有一种叫做卡牌盲盒的产品,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从最初的小马宝莉、哆啦A梦等卡通形象,到如今的奥特曼、叶罗丽等热门IP,品牌小卡以其精美的设计、丰富的种类和独特的玩法成为了孩子们追逐的对象。
人们不禁要问:卡牌究竟有何魔力?盲盒的“加持”是第一把火。根据心理学理论,不确定性的奖励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从而让人感受到更大的快感。卡游公司在每个盲盒系列产品里,都设计了普通卡位、中卡位和高卡位。卡位越高越稀缺、抽出来的概率也就越小,孩子无法保证能一次就抽中自己想要的款式,为了买到心仪的卡牌,一些孩子反复购买,越玩越“上瘾”。
如果说集卡活动“源远流长”,那么对于它的批评,在“水浒卡”时代就已经不绝于耳:老师们斥之“玩物丧志”,家长们称其“浪费金钱”。未成年人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盲盒式集卡带来的刺激感的抵御能力更低,容易过度沉迷,而与之相关的攀比、跟风、浪费等不良风气,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张小小的卡片,看似毫不起眼,但若任由其无序发展下去,未来会给孩子们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相关职能部门、商场平台、学校和家庭都应齐心协力,加强干预和引导。
职能部门应加大对盲盒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销售行为。整治“疯狂的卡牌”,须依法斩断背后的灰色利益链。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中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是不可以独自购买这类卡牌盲盒的,但相关商家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并没有遵守相关规定。在直播过程中,主播自始至终都没有核实下单的消费者是不是未成年人,让所谓的“未成年禁止下单”形同虚设。无门槛地向未成年人销售,显然与未成年人的心智不符,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伦理和法律要求。相关职能部门需要严肃审视,依据相关法律加大对卡牌盲盒销售、评级等交易的规范,不能让明显超出了未成年人心智的“生意”不加约束地“收割”孩子。
商场平台应积极关注未成年人的消费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消费环境。随着卡牌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直播间为了吸引观众会设置各种拆卡玩法,但是玩法若设置不当,很有可能存在赌博犯罪风险。对于这些乱象,相关部门理应加强管理,不能让“卡牌经济”成为监管盲区。为了防范涉赌风险,抖音在今年初发布《关于直播间拆卡涉赌专项治理公示》,对直播间拆卡玩法做专项升级治理,针对拆卡过程中出现的“加菜”“实物奖励”等行为,平台将视其为以小博大的涉赌行为,对违规店铺及达人进行清退、扣除保证金、冻结货款、扣除所有违规所得等处罚。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爱玩、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个别孩子沉迷于集卡,也是因为看重其附加的社交属性,及其衍生的与同伴的交流、与亲友的互动。在这场消费狂欢的背后,我们更应看到那些渴望被理解、被关爱的心灵。教育工作如同治水,堵不如疏。正因如此,家长不妨在多些陪伴和了解尊重的基础上,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并加强财商教育,对孩子的压岁钱、零花钱花费形式进行指导,引导孩子做到适度消遣、学会自律自觉,不能让孩子随着性子下单。
让我们携手努力,给无序销售卡牌的商家套上缰绳,共同守护孩子们的纯真与梦想,别让盲盒成为他们成长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