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
“打开”
“博物馆与新质生产力
——博物馆展览绩效学术会议”
在贵阳召开
一座城池分两段,一段是史书中的夜郎,一段是盛夏里的贵州。
这个夏天,仅贵阳一地,两个月内的游客接待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人次。黔灵山的吗喽、东山寺的钟声、文昌阁的石板、甲秀楼的楹联......连我们习以为常的夏日凉风,也成了游客趋之若鹜的理由。
我们当然喜欢今时今日的贵州,但属于贵州的故事,仍然需要从长说起。想要真正了解贵州,她的过往风霜千百年,并非无迹可寻。
在贵州省博物馆里,
藏着历史与文明的答案。
2024年8月14日,正值仲夏,来自我国博物馆、美术馆与高等院校的20余位馆长、专家和年轻学者汇聚贵州省博物馆,参加消暑茶话会,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绩效问题。参会嘉宾从今年暑期以来再度升温的“博物馆热”谈起,再聊到频频“出圈”的博物馆文创,又谈到当下行业内外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经济效益的关注。与会专家学者深感近年来“博物馆热”带动了传统文化持续出圈,激活了文创经济新消费,促进了文化繁荣。
会议上,行业专家们对打造博物馆展览评价体系,让博物馆目前的硬件资源,资金、学术投入产生更突出的效果等观念达成了共识。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介绍,这几年来,贵州省博物馆相继开展了多场展览,人流量都非常可观,比如今年开设的新展《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已经迎接了一百多万观众。国际博协亚太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在研讨会中表示,怎么让观众真正能在博物馆的展览中获得他们需要的体验和知识,最大限度满足大家对博物馆的需求,通过头脑风暴,一定会有助于展览质量的提升。
除此外,会场内,专家们还对文物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和博物馆对当地旅游的带动讨论得热火朝天;会场外,游客们结伴而行,在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和带领下,遨游在历史的长河里,沉醉在贵州故事的灿烂里。
而在贵州省博物馆里,
贵州的故事,
可以从十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说起。
浪漫的贵州人,把远古石器比作“洞天岁月”里闪耀的星光,你甚至可以从中读到《普罗米修斯》的寓意。
通史展厅里的两架铜马车,把时间推送到东汉王朝。据《史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夜郎国存在于战国至西汉,前后二百余年,后世两千年的贵州历史,或许就发轫于这间展厅里的某个物件。
那件两千年前的陶罐,哪户人家曾用它生火做饭?
那把锈迹斑斑的铜剑,曾相助哪一位少年仗剑行侠?
那身鹭鸟纹的蜡染衣裙,曾让多少青年才俊惊鸿一瞥?
五万五千多件文物,一万六千平米展厅,一路走来,每一个回眸,每一次挪步,都不免有新的发现。
徐霞客口中的西南奇胜,“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黄向坚画里的依山屯堡,波峰奇险,一夫当关;邹一桂笔下的泼墨山水,古雅自然,严谨生动。
那些墨染的山峰,正是贵州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也许是见惯了天堑,才造就了后人的坚韧与豁达。于是埋头苦干的贵州人,创造了“大国基建”的工程奇迹。
王阳明、杨粲、丁宝桢、李端棻、杨芳、张之洞......千山风雪,半纸功名。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共同谱写出了贵州的前世今生。
知来处,明去处。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件件文物将抽象模糊的历史变得具体生动…… 而通过“博物馆与新质生产力——博物馆展览绩效学术会议”,我们看到各文博场馆致力于探索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城市发展,书写文化兴盛新篇章注入力量。
所以,如果你来到贵州,除了巷子里的烟火气,山间的微凉的风,你还可以到贵州的博物馆转一转、看一看,深刻地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认识这里的人文风貌,还可以与古人共享同一份诗情与山水气韵。当你和这座城市完成一场深度对话,走出场馆的时候,你会发现,清风拂面,烈日昂扬,街对面的会展中心,仿佛倒悬在云上的山峰,眼前的每一幅画面,都是突如其来的风景。路人迎着你的目光,脸上挂着毫不吝啬的笑容。
用这样的方式“打开”贵州,一定是一个好的开始。
撰稿丨张森
编辑丨罗艺
编校丨杨蕤嘉
审发丨石昌晗
上一篇:四川博物院免费门票怎么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