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长辈看电视声音调得很高才听得清,或是一旦遇到情节紧张,对话密集度高的情景,耳朵就“来不及听”,错过了精彩剧情,需要我们复述一下才能明白。还有的长辈是一侧耳听力基本正常,而在另一侧跟他讲话的时候却要很大声他才听得见。
亦或是不少上班族,每天的工作需要大量言语交流,一天下来,感觉被榨干了一样,耳朵很累,甚至会有耳鸣,头也很胀。
这是怎么了!
该怎么办呢?
以上情况很可能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也是近年听力学界的热点问题——由于未进行干预的较轻的听力损失,无法在复杂的聆听环境下,轻易处理言语信息,而需要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
因此,在同一时间内,大脑行使认知功能,尤其是言语认知功能,需要更多的能耗。国外学者称之为 Listening Effort及 listening fatigue。前者,国内有学者翻译为听努力度或听投入度。后者,称之为听疲劳。为了通俗地科普地描述这一现象,我们暂且两词合并,称之为“听中枢处理过耗”,简称为“听过耗”。
先来了解下你的耳朵
人类在浩瀚的生物进化中,发展出了精妙复杂的听觉系统。关于听觉系统,有几个重要的事实需要了解。
1.耳朵的功能是收集声音,传递声音
2.大脑听觉中枢是分析声音,处理声音,储存声音,记忆声音的核心处理器
3.听觉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实现人类言语理解及交流
4.大脑皮层对于言语信号的时时处理是复杂的,涉及到多个其他中枢功能的整合过程,如视觉中枢、记忆中枢、情绪中枢
5.所有生理功能的实现都是消耗能量的过程,而单位时间氧耗量不是无止尽的
6.听觉系统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言语信号处理能力下降,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包括耳朵和听觉传递的外周神经细胞功能下降
7.复杂的聆听状态,如噪声环境、特殊的位置、无法提供视觉补偿、言语信号失真度大等都加重了听觉系统处理难度
8.人类对于言语的学习和使用是终身的
什么是“听过耗”呢
在了解了人类听觉系统的几个重要事实后,再回到“听过耗”的话题,就很容易理解:
当各种原因引起听力下降时,通过听觉外周系统所获取的言语信号与听觉中枢内部储存的言语信号出现偏差,导致了理解障碍,如“怕”听成了“差”,“河”听成了“得”。此时,听觉中枢会与大脑的视觉中枢、记忆中枢一起,根据语境等信息纠正偏差,这一过程虽然能提高猜中言语信号的准确度,但无疑需要消耗比正常听力者更多的耗氧量。而且,一旦环境复杂,如噪声环境下,大量的言语信号被噪声掩盖,听觉中枢获得的言语信号更不充分,要调动更多的大脑资源来参与言语信号的理解,猜中率的下降,也同时调动了情绪中枢的反应,紧张、愤怒,一股脑的搅在一起,这种燃烧中的聆听体验,的确是让人产生精疲力竭的感觉。
试举一个形象些的例子:假设你在玩一个拼图游戏,最终的图案将是一头可爱的小象,由于拼图板少了几块,你无法完成完整的拼图,但凭借你的记忆功能和其他分析能力,虽然有点耗神,但你判断出这个拼图应该是大象。另一种情况是,在你玩这个拼图游戏时,被限定要在很短时间完成,此时房间很黑暗,你偏偏昨晚又睡得很差,精神难以集中,因此你需要花费更多的脑耗氧来完成拼图,虽然精疲力竭,最终拼出的大概仍会是错的。
专家建议
一旦发现自己存在“听过耗”,影响交流质量的情况,应引起重视。对于存在“听过耗”的人群,我们给出的初步建议是:
1.保护听力,避免各种损伤听觉系统的行为,如长期使用耳机,长期高强度紧张工作
2.利用听觉系统的终身学习能力,进行听力康复,如针对常错词汇的反复聆听训练
3.选择正确的聆听状态,如姿势和位置的调整,光源的调整
4.进行听力检查和各项听阈上功能测试,并针对性改善
5.调整心态,尽量用放松的方式聆听,如呼吸练习,集中注意力练习
6.咨询听力专业人士
上一篇:拼多多如何做防比价
下一篇:乌军在前线越来越困难应该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