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有两种,一种是家长管得多,也就是从低年级就开始狠抓的;一种是基本上不管,家长最多在方法上进行引导,精准的放手!第二种基本上可以一直学霸到底,第一种基本高年级就开始垮掉,最晚初中开始垮掉……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高赞动态,评论区绝大多数人都给予了肯定,并且还有不少人用自己、自己的孩子有或者是身边的例子加以证明。
这段文字从头看下来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跟点赞的人一样认为说得有道理。
但我要对家长们说您先别忙着认同,更别把这些话直接当成自己的教育孩子依据。
原因是这些话单句拿出来大都没问题,但凑一起并且想要论证某个问题的时候就有问题了。
其实这段文字想说明的问题不过就是小学学霸(原作者强调“最晚初中开始垮掉”)的成绩具有“欺骗性”这个老话题。
之所以很多人会“认同”,是因为原作者按照学霸家长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分成了两类。
很合理对吗?
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而且还给很多家长造成了错误的引导!
比如说“抓得细”这个问题。
原作者以及很多网友把它当成了孩子不能“一霸到底”的原罪,进而得出家长不能也不应该抓得细。
这其实是非常具有误导性的结论。
注意书写、提醒坐姿、检查预习、讲评作业、分析时间、考查默写、确认背诵、安排教辅、错题整理、归纳总结、给孩子报班等等,这些事情的本事都跟“细”有关系(可以理解为越多就越细),但同样这些事情中的几乎所有事情本身也有一个“细”的问题。
比如说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这件事情本身其实就反映了家长在孩子学习问题上比较细致,因为我们都看到了,最起码是网络上的大多数家长都不喜欢、不认同家长检查作业这件事情,对比而言,这些检查作业的家长显然就是“抓得细”了。
但同样都是检查作业,有的家长检查完会让孩子自己去改,然后改完再批,这部分家长显然更注重的是“结果”;而有的家长则会就孩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细致地分析,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解决还有相关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等等给出更为全面、细致的指导;还有的家长则会“鸡飞狗跳”……
到这里,显然后者是“抓得最细”的家长。
但请问,这样的细致好不好?
可能“抬杠队”会有人出站表示:家长全都做了,孩子不用思考了,这样的细致并不能提高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你看你看,这种思维逻辑是不是有那味儿了?
你都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就认定了那些抓得细的家长都都不知道呢?
这是很奇怪的逻辑啊,按照一般规律来说,越是重视孩子教育问题或者说越是抓孩子学习抓得细的家长群体会比普通群体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上了解得更多才对。
普通家长别说是抓得细了,连要抓什么其实搞不清楚。
除了抓得细,还有“抓大放小”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多大算大,多小算小?
学会放手,具体放的什么“手”?
放到什么程度?
我为什么说这些话会给很多家长造成误导?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看完这段话后,最容易记住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不用做什么”。
而且因为缺少交代(很多人应该没感觉出有什么不同),使得很多人把这原本是以已经成为学霸的学生为分析对象的大前提,理解成了“不要抓得太细就能/才能培养出真一霸到底的学霸”。
很久以来我就在想诸如此类的很多话(尤其是一些短视频博主发的)为什么如此地“深入人心”?
到现在我还没想明白,但已经有了一些线索,咱就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嫉妒心作祟?
能成为学霸的孩子一定是极少数的群体,大多数家长是培养不出一个学霸的。
“学霸”还好一些,大多数家长对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宽容度的,但有不少家长其实对“学霸家长”是看不太上的。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如果某位家长在网上发布了自己孩子的某次考试好成绩,如果这位家长表现得自豪、骄傲而不是意外、担忧,那么大多数的评论一定是讽刺、挖苦以及泼诸如“等上了初中/高中后……”等冷水。
另外一个则是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暂时不是学霸的孩子能够有朝一日突然开窍或者是突然逆袭,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跟上甚至超过那些学霸。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告诉大家:“你们看到的那些学霸其实有很多是伪学霸。”
或者是告诉大家:“很多学霸他们的父母只是注重成绩而忽略心理健康培养。”等,我想会有很多家长得到“安慰”的。
前者会增强自己孩子追上、逆袭的信心,后者则会安慰自己“我的教育并不失败”。
当然,以上都是我瞎想的,没什么依据。
接下来我想说的则是更现实一些的事实:
1、“一霸到底”其实才是大概率事件。
尽管现实中确实存在小学是学霸到了初中成不了学霸、初中学霸上了高中甚至都跟上不上的情况,但高中学霸大多数都是初中学霸,而初中学霸的大多数同样也都是小学就是学霸。
“开窍”“逆袭”确实有,但除非天赋异禀,又或者是孩子遭遇了什么重大的变故,否则这些事情大概率不会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就发生了。
事实上能不能逆袭(理论上的可能)如果仔细看的话其实是能看出来的,一些习惯、态度以及展现出来的灵气等都是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
2、小学“抓得细”是非常有必要的。
无论是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能力的训练还是很多人挂嘴边的创造力、思维、内驱力等,“抓得细”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这跟“刷题”这事儿其实是很像的。
除了极少数天赋确实极高的人外,绝大多数人想要真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尤其是还要融会贯通地掌握,是离不开刷题。
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关于“刷题”的话题大都是在讲刷题的弊端!
好好想想,那些弊端产生的原因真的只是因为“刷题”的本身有害吗?
3、大多数学霸的父母没那么傻。
我接触过非常多“一霸到底”的学霸家长,在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言谈中可以明显看到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从来不局限于“学习”,对孩子的学习从来不会聚焦于“成绩”——尽管客观上他们是在追求更高的成绩。
在这方面这些年和早些年的感受非常明显。
大概是10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鸡娃圈”的时候(那时候我孩子刚上学),最初的几年,在很多鸡娃家长嘴里说得最多的确实是很具体的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以及应该怎么学等问题。
但近些年来我明显感觉到那些鸡娃的家长有很多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是不鸡娃了,而是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更理性、更科学,他们会把很多人也许从未系统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但在他们的很多分析、见解中却明显可以看到他们鸡的绝对不只是“成绩”。
而这一明显的变化我在很多低年级鸡娃家长身上也感受到了。
当下,拜很多自媒体所赐,让很多人对鸡娃、学霸这些事情产生了畸形、片面的认识。
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他们会把一个严重问题背后的原因归咎于某个具体的事情上。
这种引导还是很成功的,比如我们现在听说某个孩子厌学了、不上学了甚至是轻生了,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
作为家长,如果你首先想到的不是作业多、学习负担重、老师出问题、同学关系出问题等,而是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可能存在问题,甚至是能具体到某些可能的问题上去。
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比绝大多数家长都优秀了!
有这种思维习惯的家长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不但会“避坑”,更会和孩子一起扫清成长道路上的各种艰难困阻。
没多少家长是先学习如何做家长再成为家长的,大家其实大都是在成为家长后不断学习、摸索、尝试、改变中和孩子一起成长起来的。
这个世界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观点太多了,各种“结论”更是数不胜数。
这其中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对的,但我们要搞清楚,这些对与错很可能都不是绝对的。
当我们只关注这单一的逻辑关系时,其实是没有什么太大收获的。
充其量我们只是知道了“某件事应该/不要做”而已。
就好比说“成为学霸”这件事情会有很多要素,成为“伪学霸”同样也会需要很多的要素。
把孩子培养成真学霸和培养成伪学霸在很多方面的做法其实是差不多甚至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单一要素的影响很难说一定是怎样的。
从这个角度看,家长如果抓得不细,岂不是更容易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