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永远把学生放在首位吗?那教育中如何看待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呢?
这个问题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可以称得上根本不算问题,我可以放下这么一句话:
我坚决反对大学教育还要讲解教科书上的内容!
教科书,专业的基础内容,如果已经上大学的学生没有【自主】能力学习其领域的基础知识,那还是休个学回炉重造该怎么【学习】吧。
而大学老师讲的内容应该是其领域当下最为高精尖的内容,要讲的是【前沿进展】的【早期灵感是什么】、【实验思路是什么】、【证明过程是什么】、【结论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展望是什么】。
这对教师的个人学术水平要求非常的高,但这是应该的,难道我们希望教学生的都是一帮咸鱼吗?
那我还不如上菜市场买一条放讲台上。
我不大清楚其他专业领域是什么样的,对于我们医学来说,如果只看教科书的话,就是干巴巴的枯草,什么钠钾泵、什么三羧酸循环、什么玻璃样变性、什么保钠排水排钾,所有的概念知识,一旦脱离了临床,也就变成了“生理学”,而不能称之为“医学”。
所以,在我看来,叫医学的老师,一定得是真正上过临床的人,不论是内科、外科,还是影像、检验,医学的老师必须真真切切的接诊过活生生的人(或者人的一部分),才能把医学内容将给学生。
以我片面的眼光,我发现不上临床的老师讲课,会让学生有一种医学万能的错觉,理论知识永远是确定性的,但实际的临床一定是不确定性的,就像我刚接诊一个7岁的脂肪肝,病理书上可不会说这么小的孩子能得脂肪肝。
真正上过临床的,经历过无数次疑难杂症的鉴别诊断,才能真正的把医学讲活,这就要求了医学教师必然更看待个人发展。
因为一些原因我有点时间没在教研室工作了,就在我这刚刚回教研室,就被我们院长抓壮丁去实验室带研究生,在我帮学生看细胞的时候,就在想,科研相较于临床不定性更加巨大,只有身临一线,才知道实验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样的。
不经历科研的实操和推演,想讲好理论课是不可能的。
我对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并不了解,不同于大学老师,大学老师是要承担科研任务的,既然是科研就一定要有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也就对大学老师有一个个人发展的要求。
但中小学的老师有这种责任(或者说负担)吗?
如果我说的不对,还请纠正,我认为中学校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考好成绩,教学内容不会超出大纲内容,更需要注重的教学法、答题法之类的应试技巧。但这方面王后雄有王后雄的方法、俞敏洪有俞敏洪的方法,分不出个谁更好,只要从结果上来看,让学生成绩提高了,应该就是好的办法吧。
这应该也就要求了把学生放在首位,自己的成长发展可能就不大重要了。
我初中班主任说:“你教哪个年级,你就是哪个年级的水平。”
这样是对的吗?我不了解。
#教育暑期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