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了人会发现,读当代人写的书没什么用。可以读一读古代人写的书,读一读外国人写的书,能发现很多秘密,而当代人写的书大多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或者受了权力和资本的影响,只是写了一些允许写的东西,也就具备一定的片面性,甚至隐瞒了真相,对读者产生了误导。
在古代,史官修前朝人的历史,会受到一些限制,不能随便乱写,而要顾及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面子。看似比较客观,可以放开了评论,但仍然受制于权力系统,并不能依照事实来写。历史著作尚且如此,其他的理论著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体更是如此。历史著作中,会用“春秋曲笔”,不直接说皇帝的过错,而是委婉地写出来,算是给皇帝留了一些面子,而这种委婉地写,只是迫不得已,并非史官不知道事实真相。到了现在,历史自不用说,其他的书籍总是出现一些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而不能有太多的“负能量”。也就是说写一点“正能量”的东西是可以的,如果写了太多的缺点、错误之类的东西,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甚至一些自媒体网站要观众举报,只要能引起观众不适的东西就可以被举报,而很多低俗的观众甚至被某些意识形态洗脑的观众,很容易举报优秀的视频,因为优秀的视频说了真话,揭露了事实真相,而真相并不让人舒服,会引起一些人所谓的不适,就被举报下架了。作家写的书也是如此,会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下写作,写成之后要送交有关部门审核,审核过关之后才可以发表,而审核的过程恰恰就是要看一看书中有没有带有“负能量”的东西,有没有宣扬某种和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不一致的东西。如果有就要删去,或者让作者修改,不然就不能出版。
不管是当代人写的哲学著作,还是文学作品,都要经过出版单位的审核,不然就无法顺利出版。而网络媒体平台也采用了这种模式,不仅用人工审核而且引入了大数据审核,对一些关键字直接封杀,甚至因为关键字而封杀一些优秀的文章,也就“宁可错杀一千,不使一篇漏网”了。如此以来,市场上流行的当代人写的书大多没什么见识,不是粉饰太平就是就事说事,甚至只是引导人去思考一些没用的东西,就像清末学者们一头扎进了考据学、训诂学,就不会讨论社会问题了。不仅讨论社会问题的风气大大减弱,而且民主和科学的风气也大大减弱。在资本的作用下,权力系统放开了限制,甚至要为资本站台,诱导人们去挣钱,挣了钱之后去消费。而城市化进程完成之后,很多人都进入了城市,背负了房贷车贷,要努力工作,挣钱才能养家,甚至不敢和老板提工资待遇,也就只能隐忍地活下去了,哪里知道什么民主和科学?即便他们读了一些当代人写的书,,也没有增长多少见识,就更别说思想的深入,精神的独立了。
在资本的作用下,很多文学类的平台搭建起来,诱导人们去写作赚钱,而一旦写作成了赚钱的手段,写作的人就会无所不用其极,为求新鲜感,不惜写一些玄幻、修真、犯罪之类的东西,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权力系统放开了限制,因为这些东西是资本运作的,而资本早已经买通了权力系统,要权力系统大开绿灯,才会有利于资本的市场运作,把这样的东西运作成商品,用于赚钱。读这类书多了以后,不但不会受到好的教益,而且有害。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只是为了多挣钱,却没有时间去阅读当代人写的书,以至于长期养成了一种不阅读的习惯,也就被资本驯化了。他们不喜欢思考,不喜欢深刻的东西,更不喜欢迷失在迷宫一样的文学语言里,而是喜欢看一些简单的低俗的东西。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资本迅速推出了短视频,让短视频占据了很多人的空余时间。而写书的人为了赚钱,也迎合人们这些低俗的需要,努力把艰深的道理说得通俗化,甚至要虚构一些故事,刺激人们的神经,却没有什么真相可言,也没有传递真理。那么读这样的书,还不如不读,以免“中毒”太深。
当代人写书,似乎更加功利化,不像古代人写书那样比较随性。虽然当代的图书市场已经形成,也有稳定的阅读人群,但写书的人出了问题,也就是说创造精神财富的人出了问题,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创造精神财富的人,只是凭借资本和权力的运作,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就出了问题,而有了创造精神财富的人,他们被资本和权力牢牢操控,只不过给人们提供了资本和权力运作的正当性、合法性,让人们老老实实安于现状而已,甚至只是提倡人们追求钱和权,却没有告诉人们人生的意义,也没有告诉人们世界的真相。或许,这就是不读当代人写的书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