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大湾区传来一则震惊世界的消息,我国又一项“世纪工程”——深中通道全线竣工,该隧道通车首个小时的车流量就超过了7000余次,极大的缩短了深圳中山两地之间的交通压力,向外界展示出了我国强大的基建能力,不过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要知道该地区前几年可是刚刚竣工了另一项“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那么现如今深中通道的修建究竟是有何任务呢?
作为世界上难度最大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深中通道从最开始动工到全线竣工,攻破了无数个难点,更是创下了10项世界之最,例如世界上最长的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世界首例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世界最大跨离岸悬索桥,且位于强台风频发地区等等,这一项项技术的突破五一不彰显我国基建实力,为我国基建走出国门走出世界提供强有力的证明。
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跨海通道之一,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其中包括海上桥梁,人工岛,以及海底隧道几部分,其中海中段长度约22.4千米,主线时速为100千米/小时,项目总投资460亿元人民币。
通道东侧连深圳,西侧贯通中山,其中东侧的人工岛位于深圳宝安机场南侧,面积可达34.48万平方米,直白点大约48个足球场那么大,而西侧的人工岛面积也足足有13.7万平方米,约19个足球场那么大,两岛之间通过6845米的海底隧道相连接,隧道宽46米至55,5米,实打实的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是我国首个高速公路水下枢纽,是世界基建史上又一大奇迹。
其实想要了解深中通道的任务,我们不妨从深中通道修建的背景入手,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包含着深圳,广东,香港,澳门等经济发达城市。
而且这些个城市靠近港口,地理位置优越,造就了无比强大的工业,从新能源,无人机,到食品加工,再到IT等等,可以说大湾区是应有尽有,并且在2023年的时候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4亿,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而为经济增长快速地区,往往伴随着大量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外来人口的激增,交通资源逐渐的匮乏,尽管“大湾区”已经拥有了连接香港,澳门,珠海的港珠澳大桥,但是面对日益增加的外来劳动力,外加地理环境因素导致,交通资源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大湾区的发展。
特别是深圳与中山两地隔海相望,二者之间的联动发展本身就因地理环境的因素受阻,因此贯通深中两地的交通,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深中通道的建设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尴尬”,加强两地联动性,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发挥大湾区的经济“领头羊”的作用。
而且港珠澳大桥以及深中通道虽然都是跨海通道,但是他们承担的任务却是不同,甚至说是互补的存在,港珠澳大桥主要的服务对象其实是连接香港,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与珠江的联系。
而深中通道顾名思义主要连接的是深圳以及中山两地,打通大湾区与周边城市的联动,缓解虎门大桥以及金沙们大桥的压力,实现深圳中山的互通有无,让大湾区逐步迈入“小时生活圈”时代,确保先富带动后富。
此外,深中通道的竣工将,深圳前往中山两个小时的路程直接缩短为半小时,这一举措 无疑直接加强了深圳与中山的联系,同时又实现了与港珠澳大桥的衔接,从而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能够有效的辐射到周边城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湾区一体化”,资源利用也得到最大化,推动区域内各行各业的协同发展,标志着大湾区地区城市之间进一步的融合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输入新动力。
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想,虽然港珠澳大桥在几年前全部竣工,但是这不会造成交通资源的浪费,相反能够让大湾区周边城市充分联动,实现真正的先富带动后富的伟大愿景,同时从基建的角度来看,如此高难度的项目不仅仅是我国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我国基建走向世界的“答卷”,为我国基建展现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