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韵汇丨“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我们如何安然度夏?
创始人
2024-07-06 09:06:15
0

一夜风雨天作晴,不觉已是小暑至。北京时间7月6日22时20分将迎来小暑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将由此进入“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的炎热季节。我们如何安然度夏?民间流行的小暑吃“三宝”究竟是吃什么?一文速览。

小暑三候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视频/@新华网

一候温风至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

《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诗中所谓八月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时节,此时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小暑节气中,老鹰因为地面气温太高,更多地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与三伏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节到小暑进伏天,今年7月15日入伏,恰在小暑节气内。

气象部门表示,今年的三伏天又是“加长版”,一共40天。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小暑习俗

小暑节气,民间也有一些习俗,比如“吃三宝”“食新”“吃暑羊”“晒伏”等。

吃三宝

图/IC

在饮食上,由于小暑期间天气炎热,民间流行在这一时期吃一些清凉的食物,比如“吃三宝”,“三宝”指的是绿豆芽、莲藕、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小暑前后最为肥美,正适合做美味菜肴。

绿豆芽是颇受欢迎的一种蔬菜,常见吃法有醋熘豆芽。将豆芽、葱、蒜加醋等煸炒,一盘美味的醋熘豆芽就好了。

莲藕也是常见蔬菜,凉拌莲藕是不少人家夏日餐桌必备菜。将莲藕切片后焯水,再加个人喜好的调料拌匀即可。

食新

小暑饮食不止有“三宝”,还有“食新”,即尝新米。一些地区的稻谷在小暑前后成熟,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开始尝新米,还有地方将新米酿造成新酒来“尝新”。

吃暑羊

在我国鲁南和苏北的一些地区,小暑也是农民赋闲时,流行“吃暑羊”、喝羊汤,带有滋补的用意。比如江苏徐州,就曾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等说法。

封斋

在我国湘西的苗族地区,当地节日“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间,当地要禁食鸡、鸭、鱼、鳖、蟹等,但猪、牛、羊肉不是封斋范围,依然可以吃。

晒伏

除了饮食习俗外,民间还有小暑晒伏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各种服装,据说此日晾晒衣物后,可以除湿、避免虫蛀。

小暑养生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紧随小暑之后的是大暑,“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入伏后,暑热如煮,高温与高湿相伴,加上气压低和风速小,这样的日子真的很不好过。小暑节气我们该如何养生?安然度夏的秘诀来了!

图/中国中医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新京报、文明北京、中国中药、郑州气象

编辑 艾峥

设计 张瑶

校对 李立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人机助力缅甸地震救援 中国救...   中国日报网4月2日电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多座建筑倒塌,曼德勒等城市成为重...
寻迹中国|外国博主走进河池 体...   河池市是广西最大的茧丝绸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近年来,...
东帝汶留学生感受“舌尖上的河西...   来自东帝汶的留学生杰克拉已经在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留学一年,活泼开朗的她对于中国美食一直十分向往...
美国加征关税 全球一片反对   美国白宫计划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措施。这被认为是美国本届政府影响范围最广、冲...
美国“关税讹诈”破坏世界经济稳...   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面对美国人为制造的...
特朗普关税乱拳开打 为何美国自...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此外,特朗普当日...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正...   新华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熊茂伶)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3日正...
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   新华社缅甸曼德勒4月3日电(记者张东强)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3日8时30...
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   新华社快讯: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8时,缅甸强震已致...
华为、腾讯、招商局....大湾...   从“孔雀东南飞”到“百万英才汇南粤”  今天的广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