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华宁路(剑川路—北松公路)区段全长约1.8公里,沿线共有7个路口,区段两侧现状分布有马桥万科城、马桥景城等众多住宅区,是马桥、江川地区往返莘庄、市区的主要通勤通道。市民出行需求较大,路口交通冲突点较多。区政协委员柳公权的一份提案,将该区段目前平峰时平均行程时间减少约90秒、停车减少1次,高峰时部分缓解区段拥堵和路口溢出,整体通行效率提升7.2%。怎么做到的?来看——
早高峰期间车辆积压
3个路口车辆排队
闵行区政协七届三次会议期间,区政协委员柳公权就此区段的交通效率及安全矛盾问题提出提案《关于剑川路华宁路路口增设左转信号灯的建议》,旨在让市民出行更安全、通行更高效。
华宁路(剑川路—北松公路)区段是马桥、江川地区往返莘庄、市区的主要通勤通道
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交警支队(以下简称“交警支队”)收到提案后,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研,发现华宁路(剑川路—北松公路)区段在早晚高峰时段均呈现较明显的潮汐特征。目前主要问题是早高峰期间该区段整体通行效率低,车辆积压严重,华宁/北松、华宁/陪昆、华宁/银秋3个路口排队溢出现象明显。
除了车流量高,已接近该区段道路承载能力上限外,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区段信号控制不协调。华宁/北松与其它6个路口不在同一个控制子系统,该区段沿线7个路口虽已实现联网,但未发挥Scats系统区域协调功能,导致该区段整体通行效率低。另外华宁/北松、华宁/陪昆、华宁/银秋路口间距有限,区段蓄车能力极低,高峰时极易造成路口溢出。
二是路口存在瓶颈。华宁/北松南进口现有3条车道(左转、直行、直行+右转),路口早高峰采用5相位放行方式。华宁/北松南进口现有车道分布限制了直行车辆的单位时间通行流量,导致该区段整体通行效率低。
华宁/北松南进口原有3条车道(左转、直行、直行+右转),限制了直行车辆的单位时间通行流量
优化信号控制
改善交通组织
针对华宁路(剑川路—北松公路)区段存在的交通拥堵、路口排队溢流、多次停车等问题,交警支队从信号控制优化和交通组织改善两方面缓解:一是根据7个路口的交通流量进行信号配时优化并设置各路口的相位差协调方案,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优化成效改善交通组织。
通过统一周期,将该区段沿线7个路口纳入同一个信号控制子系统;绿波车速,设置区段绿波车速为50公里/小时;设置相位差,根据路口间距、绿波车速及各时段车辆流向特征,分别设置路口间的相位差;成效评估,运行1至3个后评估优化成效并固化信号控制方案,具体如下:
设置直行待行区。将华宁/北松南进口设置阶梯型直行待行区并设置提示牌,在交警引导下3号车道上的直行车辆在东西向绿灯时进入直行待行区,可以使在后方排队的右转车辆优先放行,有效提高右转车辆的通行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后续南北向直行相位时右转车辆与非机动车的冲突,提高整个路口的通行效率。
在华宁/北松南进口设置阶梯型直行待行区
新增左转车道。将路口东侧车道进行重新渠化,新增1根东向南左转车道,为东西向增设左转信号灯提供车道保证。
增设左转信号灯。调整路口信号灯相位和绿信比设置,增设东向南和西向北左转信号灯相位,减少东西向直行车辆和左转车辆的冲突,并结合各时间段路口流量变化情况,进一步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
实行“禁止左转”措施。将华宁—北松南进口1号车道采取“禁止机动车左转(公交车除外)”措施,并将南进口车道改为“直行、直行、右转”,增加南进口直行车辆的通行空间。
华宁—北松南进口1号车道采取“禁止机动车左转(公交车除外)”措施
治理拥堵成效初显
平均行程减少90秒
华宁路(剑川路—北松公路)区段采用多路口双向绿波信号协调方法,将该区段沿线7个路口纳入同一个信号控制子系统并优化周期、绿信比和相位差参数设置。优化后,该区段平峰时能够形成双向绿波,平均行程时间减少约90秒、停车减少1次,行程时间和停车次数相比原有方案分别下降22.3%和50%。高峰时能部分缓解区段拥堵和路口溢出,整体通行效率提升7.2%。
闵行区道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已持续多年,辖区内主要道路均已建设较为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信号控制系统和违法监测系统,服务于日常道路交通管理,保障道路通行安全有序。
为进一步发挥系统建设成效,提升道路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借此提案契机,梳理辖区内交通拥堵严重的路口(路段),通过信号控制优化等措施,缓解路口(路段)拥堵程度,提高区域路网的通行效率,真正实现道路交通管理的‘智而慧之’”。
下一步,交警支队拟结合交通组织的改善打通堵点,通过渠化车道、优化设施等方面,有效提升区段通行效率。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