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警告见效,荷兰方面做出让步,交出安世半导体公司,但还有一件事没有做到。那么,荷兰为何在此时做出让步?这对中荷关系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11月19日,荷兰经济事务部长卡雷曼斯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暂停针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令,并称此次暂停是“展现善意”的建设性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安世半导体事件本来就是荷兰政府一手挑起来的,责任也全在荷兰一方。

9月底,荷兰突然援引《货物可用性法案》,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理由,强行接管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这是荷兰政府第一次动用这部1952年的战时法案,给出的理由也是模糊抽象,其本质就是行政力量直接干预一家中国私营企业的经营权。这种做法不仅引发市场震动,也打破了欧洲一贯宣称的市场规则与企业契约精神,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实质冲击。
在荷兰政府宣布冻结安世的经营权后,全球汽车制造商受到直接影响。宝马、大众等车企出现关键芯片供应不足。因为安世生产的是大量基础型车规芯片,这些芯片虽然技术不算尖端,却是汽车行业的大量消耗品,一旦供应链被切断,整车生产就会受到影响。欧洲车企先是停产预警,随后美国、日本的汽车行业也受到影响,最终连欧盟委员会都介入,指出芯片供应紧张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展现出大国担当,为欧洲企业恢复供应做出了关键调整。中方同意对部分芯片出口实行豁免,允许安世恢复向欧洲车企供货,前提是购买方承诺只用于民用领域。欧盟官员随后承认,这一措施缓解了供应链压力。换句话说,在安世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是中国在支撑欧洲汽车行业的稳定,而不是荷兰政府。

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荷双方的对话逐渐深入,荷兰派出代表团前往北京谈判,跟中方连续两天举行面对面磋商。随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才宣布,暂停根据《货物可用性法案》对安世半导体采取的行政令。
至于为什么荷兰会在这个时间点选择暂停?现实原因很直接,首先,全球供应链遭受冲击,欧洲车企、供应商和相关产业链的大范围受损,使荷兰面临来自产业界与欧盟内部的强烈压力。欧盟官员警告称,若不解决此事,全球生产线可能在数周内停工。这种经济压力迫使荷兰重新评估行政干预的代价。
其次,荷兰虽然在安全问题上与美国及盟友保持沟通,但单方面激化冲突并不符合其长期经济利益,更何况,美国在10月底暂停了对闻泰科技的“50%穿透性规则”出口限制,削弱了荷兰强硬行动的合理性。
最后,中方警告见效。中国在争端发生后,一方面对荷兰采取严正外交磋商,另一方面通过出口管制豁免等务实措施稳定供应链。例如,中方于11月1日宣布对符合条件的芯片出口予以豁免,缓解了欧洲车企的短期危机。这种“压力与合作并存”的策略,增加了荷兰继续对抗的成本。
尽管如此,但事情远没有结束。闻泰科技在19日的公开声明中强调,即便行政令暂时被暂停,荷兰企业法庭对安世管理层的限制仍然生效,张学政的CEO职务并没有恢复。这就是荷兰没有做的事情,也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暂停行政令只是程序上的部分退让,真正限制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是法院裁决。换句话说,如果法院的裁决不被撤销,安世半导体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供应链稳定也只能是暂时的。

而中方对此表达了明确态度,我商务部发言人强调,暂停行政令只是第一步,距离“撤销行政令”仍然有明显差距。发言人指出,在荷兰经济部推动下的企业法庭做出了错误裁决,剥夺了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权,这才是阻碍问题解决的关键。中方希望荷兰继续展现诚意,提出真正建设性的方案,而不是用暂停来拖延解决核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