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20岁本该活力满满的你,脚步变得轻飘飘,摇摇晃晃找不到重心;本该摆动自如的手臂,僵在身侧纹丝不动。你拼命想控制身体,可它却成了不听指挥的“木偶”,尴尬与无力像潮水般将你淹没。而这,是41岁陈先生(化名)过去21年的真实人生。
无法预防,也无法治愈。帕金森,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神经系统疾病,正日益引起关注。
被“冻结”的青春
如今的陈先生,不仅生活能自理,甚至还能去参加面试。
将时间倒回21年前,彼时20岁的陈先生第一次发现身体的异常 ——走路时重心不稳、摇摇晃晃,偶尔右脚韧带会跳动。“我自己却不察觉。”陈先生说。后经当地三甲医院诊断,“青年型帕金森病”的结果如晴天霹雳般砸来。
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7%,其患病年龄多为60岁以上,男性稍高于女性。而陈先生所患的疾病更为罕见,仅占所有帕金森病患者的5%—10%,年轻的他还没来得及规划人生,就被贴上“终身患者”的标签。
幸运的是,初期病情发现及时,对症的药物让他平稳度过了10余年。可近5年,药物效果越来越弱,副作用却越来越明显。“我曾一度想放弃治疗了。”陈先生的声音里藏着曾经的绝望,随着调药空间越来越窄,机缘巧合下,陈先生走进了和祐医院。
和陈先生有相似遭遇的,还有谢先生(化名)和李先生(化名)。谢先生被左手严重震颤困扰了6年,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自理;李先生则因肢体僵直、运动迟缓,5年来走路站立都是大难题。他们都曾在不同医院辗转,却始终没找到能改善症状的方法,直到走进和祐医院神经外科的诊室。
“帕金森病不是‘老年病’的专属,像陈先生这样的青年患者,他们的人生还有很长,不能被疾病困住。”和祐医院神经外科宗睿副主任医师每次接诊这类患者,都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治病,更是帮他们找回重新走向社会的勇气。”

宗睿主任在手术中。
这份“找回”的底气,来自科室医护们深耕多年的专业积累,更来自对“脑深部电磁刺激术(DBS)”的精准应用。作为治疗药物难治性帕金森病的革命性疗法,DBS成为陈先生、谢先生、李先生们的“重生钥匙”。
给大脑装上“智能调节器”
“DBS手术不是切除大脑组织,而是给大脑里不受控制的神经核团,装上一个‘智能调节器’。”在和祐医院神经外科的诊室里,宗睿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这项技术。
对于帕金森患者来说,大脑里的丘脑底核(STN)或苍白球内侧部(GPi)核团,就像失控的“信号灯”,发出杂乱无章的信号,导致手抖、肢体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而DBS技术,就是通过精准植入电极,用可控的电脉冲“抚平”这些杂乱信号,让大脑的运动控制“设备”重新恢复平衡。
精准、人性化是DBS手术的关键特征。手术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大脑切口找到靶点植入电极,切口类似两个“小花瓣”,医生经过实时监测确保电极位置“分毫不差”;第二步是将电线在皮下一直延伸到颈部并且埋入电池,全程没有脑组织损伤,堪称“微创手术”。术后不久,医生会给脉冲发生器“开机”,并根据患者的症状调整参数,直到找到最适合的电流强度。而这个小小的装置能持续向脑部发送电信号,使用寿命长达20年。
帕金森的根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而DBS的“可调节性”,也让患者多了一份安心,一旦关闭刺激器,治疗效果就会逐渐消失,症状会再次出现。“如果以后病情有变化,我们可以调整脉冲发生器的参数;如果有更先进的治疗技术出现,也可以取出装置,不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伤。”宗睿解释道,这也是DBS区别于传统手术的一大优势。
扎根大湾区,守护脑健康
鲜少有人知道的是,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组以运动迟缓、强直和(或)震颤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的统称;而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一般来说,老年人及有帕金森病家族史的人群是患病高发人群。
按目前医学成果,多种药物对于帕金森病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随着耐药性的出现,DBS技术为帕金森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在和祐医院神经外科,DBS技术的应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长期随访紧密结合。“术后随访跟手术同样重要,因为患者的病情会变化,参数也需要跟着调。我们也很关心病人的后期状态,听说陈先生最近已经找到工作准备去上班了,我们都特高兴。”宗睿主任兴奋地说道。
十年的深耕,让宗睿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了自己的“方法论”。他熟悉每一位患者的病情细节,从初诊时的精准评估,到术前的个性化调药,再到术中的靶点精准定位,以及术后的长期随访调查,每个环节都力求极致。“帕金森治疗不是‘一刀切’,每个人的病情都不一样,必须采用个性化方案。”
“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渴望健康生活的人。希望让更多顺德或者附近城市的患者知道,帕金森病不可怕,即使药物效果不好,还有DBS技术,还有我们这个团队。”宗睿主任的眼中满是期待,“未来,我们会继续深耕这个领域,让更多被疾病困住的人,在这里找回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如今,DBS技术已是和祐医院神经外科的“王牌”,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在这里,帕金森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一群心怀使命的医者,用专业与温暖,让“颤抖”的人生重新走向平稳。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