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起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绕不开张汝京这个名字。
这位被称作“中国半导体之父”的老人,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却用半生漂泊与坚定抉择,在海峡两岸划出了一条沉甸甸的报国轨迹。
他的故事里没有捷径,没有投机,只有一份藏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和在技术封锁、利益博弈中从未动摇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中,最值得回望与铭记的行业精神。

半世纪的家国牵挂
1949年,年幼的张汝京跟着父母迁居台湾,这一隔便是数十年的乡愁,后来他远赴美国深造,一头扎进半导体行业,入职当时的全球巨头德州仪器。
凭着过人的天赋和一股子钻劲,他从普通工程师一路成长为核心高管,成为业内公认的“芯片奇才”。
在西方世界,他的前途一片光明,高管职位、丰厚薪资、行业顶尖的荣誉勋章,按部就班便能悉数拥有。

但张汝京心里始终空着一块,父亲那句反复念叨的话总在耳边回响:“你为什么不去大陆建厂?”
并非没有动过念头,只是他深知半导体行业的特性,这是个靠技术和人才堆砌的领域,没有成熟的专业团队,再多资金投入也只能付诸东流。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从不会因现实阻碍而放弃初心,1989年德州仪器计划在台湾省建厂,张汝京立刻嗅到契机,能否借着这个机会,招募一批大陆工程师,悄悄培养成未来回大陆建厂的“技术种子”?

可惜当时台湾当局对大陆管控严苛,这个想法刚冒头便被扼杀。
但他并未停滞不前,1992年公司筹备新加坡工厂时,张汝京再次奔走斡旋,软磨硬泡说服新加坡政府,最终成功招募300名大陆员工。
那个年代,行业内多是追逐短期利益的投机者,而张汝京懂得,报国从不是喊口号,必须先铺好路,这300人的技术团队,正是他为大陆半导体产业埋下的第一颗希望种子。

封锁中的破局之路
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关注,远比外界想象中更早,197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便成功研制出第一批1K内存,仅比行业巨头英特尔晚五年,甚至领先韩国和台湾省近五年。
但受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美国牵头组建技术封锁联盟,先进设备、核心技术一概禁运,中国半导体产业刚起步便遭遇致命瓶颈。
为追赶技术差距,国家先后启动531工程、908工程,试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实现突破。
可现实远比计划残酷,西方封锁层层加码,芯片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再加上本土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这两项工程最终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到90年代,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已被韩国和台湾省远远甩开,百亿投资的909工程,承载起整个国家的技术突围期盼。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1996年电子工业部组团赴德州仪器取经,由总工程师榆中煜带队,巧合的是,张汝京既精通技术又通晓中文,公司指派他负责接待工作。
同胞相见,谈及祖国芯片产业的困境,越聊越投机,榆中煜拉着他的手不舍松开:“我们在北京等你”,不久后电子工业部正式发来邀请,希望他出任909工程上海工厂的总经理。

彼时张汝京正在负责泰国工厂的建设,实在无法抽身,只能承诺“不久的将来一定回国发展”。泰国项目一结束,他立刻返回德州仪器递交辞呈。
作为核心高管,公司再三挽留,但他归心似箭,1997年,49岁的张汝京在德州仪器任职满20年,已符合提前退休条件,可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他彻底打破了等待的计划。
老人家离开大陆近50年,终其一生未能重返故土,临终前仍拉着他的手嘱托:“一定要回大陆办厂。”
带着父亲的遗愿,张汝京直奔无锡,接手908工程留下的烂摊子,当时无锡华晶承担着6英寸晶圆生产线的建设任务,项目进度严重滞后。

张汝京抵达后,先说服台湾省中华开发银行注入资金,再带领核心团队驻场开展技术改造。
凭借在德州仪器积累的20年行业经验,他仅用半年时间便突破0.5微米技术难关,成功盘活了这个停滞已久的项目。
张汝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更注入了打破僵局的信心与底气。
在那个“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思潮盛行的年代,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核心技术无法通过等待或购买获得,只能靠自身一步步积累经验、锤炼团队,而这份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正是打破技术封锁的关键。

放下荣华,奔赴故土
无锡项目的突破让张汝京看到了希望,他开始规划在大陆多地布局半导体工厂,勾勒中国芯片产业遍地开花的蓝图。
可现实再次浇下冷水,1998年,朋友慌张来电:“Richard,你赶紧回来,中华开发要被罚款了!”
原来台湾当局严控两岸技术转移,在大陆建厂的政策风险陡增,张汝京只能暂时返回台湾地区,出任世大半导体总经理。
彼时的世大,比台积电晚成立十年,在行业内尚属“后起之秀”,但张汝京接手后,凭借卓越的管理才能优化生产流程、提振团队士气,仅用两年时间便带领世大实现盈利,产能达到台积电的三分之一。

他早已在心中规划,前两座工厂建在台湾,从第三座开始,全部落户大陆。
世大的快速崛起,让行业龙头台积电感受到了威胁,台积电掌门人张忠谋,正是张汝京的老上司,以铁腕风格闻名业界。
他直接抛出50亿资金,计划收购市值仅6亿的世大,7.3倍的溢价让所有股东欢欣鼓舞,张汝京也认可这一收购方案,但他唯一的要求是:“世大的第三家工厂,必须建在大陆。”
收购完成后,台积电迅速整合世大的技术与产能,次年便突破0.13微米铜制程技术,成功跻身国际一流厂商行列。

可张忠谋却对“大陆建厂”的承诺绝口不提,一方面是配合台湾当局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则是对大陆芯片产业的发展潜力心存警惕。
张汝京满心期待形势转变,等来的却是李登辉、陈水扁接连上台,两岸技术交流的限制愈发严苛。
“这样的等待何时才是尽头?”长期的煎熬让张汝京做出最终抉择,不能再等了,张忠谋得知后放出狠话:“辞职可以,但收购时承诺给你的台积电股票,一分都不会兑现。”
那些股票价值不菲,足以保障他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但张汝京只淡淡回应四个字:“我不要了。”

就这样他顶着台湾当局的压力,放下了触手可及的荣华富贵,再次踏上奔赴大陆的征程。
外界不乏质疑之声,认为他放弃眼前利益过于草率,但在张汝京心中,“让中国芯片领先世界”的初心,远比个人名利重要得多。
如今回望张汝京的一生,依旧令人动容,他从未追求过个人名利,心中始终装着祖国的芯片事业。
从年轻时默默储备技术人才,到中年时逆势突破技术封锁,再到晚年放下一切奔赴故土,他用半生光阴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行业先驱,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者,而是心怀家国、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结语
如今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早已摆脱当年一穷二白的困境,但张汝京身上的赤子之心,依然是行业发展的精神内核。
技术突破从来没有捷径,唯有坚守初心、不畏艰难,才能在筑芯之路上行稳致远。
而张汝京的故事,也将永远提醒着后来者: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出发时的初心,那份对家国的牵挂,永远是支撑行业前行的最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