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这样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怀着悲怆的心情追思诸葛亮;宋代赵与时说,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不能为友;
陆游称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年以来没有能和《出师表》相提并论的……所以,《出师表》千古流传并入选课本,并非全因诸葛亮之名,而是实实在在有自己的独特魅力的,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
就文体而言,《出师表》是一篇完美的议论文,秉承着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先提论点再讲论据,而且对比、论述、距离、借代等各种方法信手拈来,本身就非常完美,再加上其中所传达的精神,更让文章大幅升华。文章前两段开宗明义提出全文总论点“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同时也是问题解决之道,一是“开张圣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二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确保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诸葛亮不愧“卧龙”之称。
总的论点提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分”着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从三四段开始,以文官和武将为例,说明先帝就是如此选拔重用人才,后主也应该效仿,这样才能“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第五段既呼应前文,又提出了第三个分论点,那就是“亲贤臣远小人”,并紧接着以桓、灵两帝的所作所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让后主明白“前汉强盛而后汉衰弱”的原因,有理有据堪称教育典范。 第六、七段采用借代手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前边提出的论点,第六段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呼应总论点,第七段阐述的是“开张圣听”、“亲贤臣远小人”带来的好处。最后一段总结升华,自己讨贼兴复汉室,陛下按照前文所言励精图治,以摆脱“危急存亡之秋”。纵观全文,完美符合“总分总”的议论文结构,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只以简单的文字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以肺腑之言升华全文。
整篇文章论述明确一气呵成,完全当得起千百年来各代文学大家的赞誉,被收录进课本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现代学生按照它的结构写议论文,想必也能成为高分之作。
议论文的目的不是展示自己的文采,而是教对方如何做事,但在《出师表》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诸葛亮以长辈自居,指示后主该如何做,而是“言必称先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后主产生共情,从而更容易接受他说提的论点。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总计624个字的文章中,提到“先帝”13次、“陛下”7次,对刘备很尊敬,对刘禅也是全程使用敬称,并没有颐指气使,反而是句句规劝,更以“报”、“忠”等词引出,全文表达了强烈的个人情绪,但又没有盛气凌人的感觉,字里行间都是循循善诱的感觉。
对刘禅是循循善诱,对自己则是真情流露,从“臣本布衣”开始,诸葛亮追忆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委以重任以及二十一年的君臣情谊,进而引申出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感情深沉且顺其自然。后边又解释说继承先帝遗志光复汉室,把这份感情倾注从小看着长大的刘禅身上,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尤其是结尾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方面表达出对过往的不舍,一方面又希望刘禅能明白自己的苦心,不要觉着自己是在教他如何做人。
整个文章读下来,看不出一点权臣的霸道和手握大权的骄横跋扈,反而是真情流露,字里行间充满规劝与寄托。文章结构和词句是技巧,里边包含的感情才是成为千古名篇的关键。
结构完美,感情动人,使《出师表》成为千古名篇,而里边包含的为人处世原则,到如今依然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出师表》讲的是国家,但缩小一下范围同样也适用于公司,“危急存亡之秋”不也正是企业家应该具备的思维吗?“开张圣听”不一样适用于公司管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广泛听取意见并及时予以纠正,这都是领导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经营好企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也是同样的道理,领导者最基本的底线,就是不偏私不双标,不给员工分亲疏远近。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对所有人做到一视同仁可能存在困难,但想要企业不内耗,就应该“不宜偏私”,杜绝“内外异法”的情形,唯有此,才是人心团结,企业发展壮大之道。
再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倾注的感情,也同样告诉我们,人是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单纯地讲那些假大空的道理要好很多,以情动人让对方产生共情,才能更理解领导者所想要表达的,领导者的情绪、言行等,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身体力行永远比画大饼更容易赢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