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是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今年慈善日以“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倡导将慈善文化深植于社会各个角落。在这场以“慈”为名、以“善”为行的时代行动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大医院)(以下简称重医大附三院)以其独特的“电子锦旗+医疗救助”公益项目,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愈发重视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作为一所非营利性医院、知名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医大附三院自建院之初就具备公益基因,并依法接受监督管理。医院遵循医疗服务发展的内在规律,牢固树立成本概念,优化内部流程,调整病种结构,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减少成本、向运营要效益,建院近十年,医疗服务能力呈现显著提升。它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医疗前线,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社会公民”,以其创新的办院模式和持续不断的公益实践,生动诠释着“守正创新、为民办医”的深刻内涵。
慈善新思路:电子锦旗让慈善“活”起来
2019年,重医大附三院与重庆市红十字基金会合作设立医疗救助基金,并创新推出“电子锦旗”项目,这一举措完美契合中华慈善日倡导的“人人可慈善”理念。患者通过医院平台发送电子锦旗表达谢意,同时可自愿捐款任意金额,汇入医疗救助基金,这些资金将用于帮助贫困患者获得医疗救助。
这一创新做法让患者的感谢之情不再停留在墙上,而是成为流动的爱心。项目启动时,医院员工率先捐款1万多元注入资金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后,患者的感谢如涓涓细流不断涌入。
此外,医院还通过对收到锦旗、感谢信以及拒绝红包的行为以集体为单位进行鼓励,引导医务人员和职工以诚实劳动获得阳光收入,同时,建立对违反医德医风行为“零容忍”等制度并严格执行,逐步形成了风清气正的“阳光医院”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善意流动起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点点的创意和善举,推动了一个公益基金从无到有的产生,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可持续公益模式。
精准救助:为困难患者托起生命希望
65岁的李叔叔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治疗,安装心脏起搏器面临经济困难时,医疗救助基金为他提供了1万元救助。29岁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吴某,在基金援助下成功完成髋关节置换手术。出院后,他送上电子锦旗并回捐200元,为爱心的接力。
这些真实发生的温暖故事,正是重医大附三院“技术+公益”模式的缩影。截至目前,该医疗救助基金已累计汇聚社会爱心捐款40余万元,成功救助19名困难患者,资助金额达13万元。每一个数字背后,不仅仅是点滴爱心的凝聚,更是医院搭建平台将抽象社会责任转化为切实公益行动的有益尝试。
文化浸润:慈善滋养医德医风
医院的慈善行动,对外播撒爱心,服务社会;对内则如春雨润物,深刻塑造着医院的文化内核与精神灵魂。
据悉,重医大附三院已连续八年携手渝台两岸同胞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至今,重庆市两岸同胞献血联盟已累计组织无偿献血活动12场,参与总人次达1632,献血总量高达477,400毫升,为临床用血保障注入了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此外,医院将健康义诊作为践行公益的常态化举措,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专家团队屡次深入社区、乡村一线,开展大型义诊活动320余场,把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同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近300场,发布科普内容逾万条,让慈善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辽宁方大集团践行“牢记党恩,回报社会”的发展初心,积极在扶贫资金和慈善领域捐款,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各界贡献着公益力量。作为方大集团医药板块的重要成员,重医大附三院积极延伸公益链条,并将于近日牵头组织眼科专家参与“方大新海航光明行”活动,远赴甘肃敦煌为当地百姓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
展望未来:在新时代慈善道路上笃定前行
站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的新起点,回望过去,重医大附三院的公益足迹踏实而清晰;展望未来,他们的未来规划更显担当与远见。
电子锦旗,不只是一面屏幕上的感谢之情,更是承载着善意循环的正向反馈。从院内职工到普通市民,从表达感谢到主动捐赠,从受助到回报——善行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形成一场温暖而完整的“接力”。它让每一份心意如水滴般汇入大海、永不干涸,使医疗慈善在数字时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力与温度。医院表示,将继续优化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与使用机制,确保每一笔善款都能精准、高效地用于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让爱心落到实处、温暖直达人心。
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用创新与诚意证明:慈善不再只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可以基于“对国家有利、对社会有利、对医院有利”的价值观,打造一场绿色、共享、善心善行流动起来的“接力赛”。(陈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