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6家国有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以及微众银行、蚂蚁消金等5家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经办的个人消费贷款均可以享受贴息政策。
今日,消费贷“国补”正式落地!各家银行相关业务进展如何?
金融研究院查询发现,6家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手机银行APP已上线“贴息专区”,中行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功能已经嵌入到现有产品流程中,客户体验更优。股份行中,金融研究院随机查看了、、。其中,平安银行推出“消费贴息”功能,中信银行在“借钱”栏目推出“财政贴息”专区。
五大行上线“贴息专区”
中行嵌入现有业务流程
工商银行App显示,借款人通过“首页→全部功能→贷款→消费贷款贴息”即可进入“消费贷款贴息”页面。
(图源:中国APP)
在“消费贷款贴息”,借款人可以直接阅读“中国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服务协议”,并同意与签署该协议。
农业银行App显示,借款人进入“首页→贷款→’双贴息‘专区”栏目,系统将展示符合条件的借款合同列表。借款人在“双贴息”专区找到本人名下消费贷款合同,点击“签署财政贴息补充协议”完成协议签署。
(图源:中国APP)
建设银行App显示,借款人进入“首页→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可以看到“贴息服务协议”和“贴息记录”。根据系统提示,“贴息服务协议”的签署不代表借款人名下消费贷款已符合贴息条件,符合贴与否、符合贴息具体金额后续根据借款人的贷款消费记录核定。
(图源:中国APP)
交通银行App显示,借款人进入“首页→贷款→贴息专区”,可查询个人消费贷款贴息金额和明细。
(图源:中国APP)
邮储银行App搜索栏目显示,借款人可通过“全部→贷款→我的→贴息专区”进入到相关功能。不过,直接进入“贷款→我的”页面,未发现贴息功能相关标识。
(图源:中国邮储银行APP)
值得关注的是,为简化操作、便利客户,已将贴息协议签署环节嵌入到手机银行贷款流程中,客户提款时即可完成贴息协议签署。后续,中国银行将在手机银行消费贷款页面上线“消费贷贴息”专区,提供协议签署等相关功能。
(图源:金融研究院与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客服对话)
多家股份行出台具体执行措施
贴息资金由银行直接扣减
股份行也陆续在手机银行上线相关功能。12家股份行中,金融研究院随机查看了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平安银行推出“消费贴息”功能,借款人可通过平安银行“口袋银行-贷款-我的贷款:消费贴息”这一路径申请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中信银行在“借钱”栏目推出“财政贴息”专区。
此外,近几日,包括招商银行、、、、等多家股份行已经陆续出台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的相关问题解答。
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提到,本次贴息政策不包含信用卡(含分期)业务。
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提到,如客户申请个人消费贷款贴息,需按照银行规定的流程在办理贷款时或办理贷款后签署《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补充协议》。中信银行还表示,如客户未签署补充协议,视为放弃本笔贷款财政贴息。
关于如何取得贴息资金,各家银行表示,对贷款进行结息时,按照《方案》规定的贴息比例、贴息上限等计算贴息金额,在向客户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贴息资金。
贷款发生逾期还可以享受贴息吗?对此,中信银行表示,贷款发生逾期时,不进行财政贴息。在偿还贷款所欠本息后,可继续享受财政贴息。
此外,各家银行均提示借款人,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过程中,银行不收取任何费用。切勿轻信官方渠道以外人员的电话、短信等其他渠道信息,谨防诈骗,保护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
各家银行还郑重提示借款人套取贴息资金的后果。各家银行均表示,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规开展贷款审批,对符合《方案》要求的予以贴息。对提供虚假资质、虚假材料、虚假担保、虚假交易、虚假用途等或通过不法中介办贷的,包括但不限于“包装贷”“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等,将严格予以禁止。对相关部门审核未通过或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对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