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半导体行业两大龙头企业华虹公司与中芯国际相继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其中,华虹公司宣布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华虹集团等 4 名交易对方购买其合计持有的上海华力微电子 97.4988% 股权,旨在实现产能与技术资源的深度协同。该公告发布后,华虹公司 A 股复牌股价一度上涨 17%,反映出市场对其整合前景的积极预期。
与此同时,中芯国际亦发布停牌公告,计划收购其旗下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剩余的 49% 股权(中芯国际目前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持有中芯北方 51% 股权),以实现对该平台的全资控股。
两起几乎同步推进的并购动作,清晰显示出国内半导体产业正通过内部资源优化与架构调整,加速提升整体竞争力和规模效应。
华虹对华力微的并购,被视为其在特色工艺和成熟制程领域强化布局的关键一步。华力微拥有 12 英寸晶圆生产线资源,其 65/55nm、40nm 工艺已达到业界主流水平,与华虹现有产线结构形成互补,此次整合有望减少重复投资、优化产品组合,并在功率器件、嵌入式存储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合力。资本市场以股价大涨回应,表明投资者看好其通过资源整合带来的成本降低与效益提升。
而中芯国际对中芯北方全资控股的推进,则更多聚焦于增强对关键制造节点的控制力。中芯北方专注于 45 纳米及更精细集成电路的量产,其第一条生产线主要生产 40 纳米和 28 纳米 Polysion 工艺产品,第二条生产线具备 28 纳米 HKMG 工艺及更高技术水平,是中芯国际在北京地区的重要产能来源。通过收回全部股权,中芯国际将更有效地统筹技术开发与产能分配,避免因股东结构复杂带来的决策链条冗长问题,从而提高应对市场波动与需求变化的灵活性。
这两起并购案虽各自独立,却共同指向一个明确的行业趋势,即中国半导体产业已从过去数年的快速扩张阶段,逐步转入以精益化运营、资源整合和效率提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存的背景下,企业不再单纯追求产能规模的横向扩展,而是更注重通过内部重组、管理优化及技术协同,巩固既有优势、弥补关键短板。
从宏观层面看,此类整合有助于避免国内半导体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与资源碎片化,推动形成更加清晰有序的产业梯队和分工体系。而在全球晶圆制造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规模效应与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也将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为稳固的基础。
尽管这些并购的长期效果仍需时间检验,但其战略意义已非常明确:通过结构性调整提升企业韧性及综合竞争力,正成为中国半导体企业应对行业周期与地缘政治挑战的重要路径。随着整合进程陆续推进,国内半导体产业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优化。
截止9月1日发稿,华虹公司A股涨12.7%,总市值1,529亿元;港股跌2.2%,总市值909.7亿港元。中芯国际A股停牌,港股涨4.5%,总市值5,063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