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预警机成功配备“电子斗篷”技术,实现了隐身能力,这一消息让军迷们十分兴奋。
预警机在空战中举足轻重,它既能凭借强大的雷达系统,在远距离外提前发现敌方战机、导弹等目标,为己方部队争取宝贵的预警时间,又能整合各方信息,指挥己方战机协同作战,让整个空战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行。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的E-3预警机大显身手,引导战机对伊拉克的防空系统进行了精准打击,最终取得了空战的压倒性胜利。从那时起,预警机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成为了各国空军竞相发展的关键装备。
然而,预警机一直有个难以攻克的难题,那就是隐身。预警机为了完成探测和指挥任务,需要不断地发射和接收大量电磁波,这就导致它在电磁频谱里特别显眼,想不被发现都很难。而传统的隐身技术,不管是使机身更平滑,还是使用吸波材料涂层,目的都是减少信号反射,降低被探测到的概率。但若把这些技术用在预警机上,很可能在减少信号反射的同时,也让预警机无法正常工作了,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同时,大部分预警机都是由民用客机或者军用运输机改装而来的,这些飞机在设计之初,就没考虑过隐身的性能。预警机通常采用的大雷达罩、开放式的尾流设计,还有厚重的机身结构,都特别容易反射雷达波,让预警机的隐身难度直线上升。
而且,预警机本来就得搭载不少电子设备,若再为了隐身去改造结构,那飞机的航程、滞空时间这些关键性能大受影响,甚至可能让预警机失去原有的作战价值。
以往各国主要依赖后方部署和战机护航的方式,来保障预警机的安全。把预警机放在远离前线的安全区域,再安排战斗机在周围保护它。而各国都更倾向于把隐身技术先应用在战斗机上,毕竟战斗机是要正面和敌人短兵相接的。至于预警机的隐身问题,就被暂时搁置一旁了。
在电子斗篷技术出现之前,中国的预警机也只能靠一些传统的方法来避免被敌方发现。除了后方部署和战机护航,还会利用电磁干扰技术。当遇到威胁时,预警机上的电子战系统就会释放干扰信号,打乱敌方雷达和导弹的制导系统,以争取逃生的机会。但这些方法都只是被动防御,随着敌方武器技术的不断发展,预警机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这些传统方法的效果也越来越有限。
预警机一旦被发现击落,对空战体系的打击很致命。己方会立刻失去远距离早期预警能力,无法提前察觉敌人,指挥链路也会中断,战机容易各自为战。敌方可能利用预警机缺失的漏洞实施隐蔽突袭,且防空导弹、电子战飞机等与战机的协同失灵,后续损失可能持续扩大。
直到电子斗篷技术的出现,才让预警机的隐身难题有了转机。它并不是简单地屏蔽所有信号,而是通过精准的电磁管控,实现了对信号的智能调节。那些对预警机正常工作有用的探测信号、指挥信号,它能让它们畅通无阻。而那些可能暴露预警机位置的无关电磁辐射,就会被它屏蔽掉。
更关键的是,它还能把预警机的电磁信号伪装成杂乱无章的无线电噪声,让敌方就算探测到了信号,也无法分辨这到底是什么,更无法确定它的位置和性质。这就给预警机披上了一件隐身衣,让它在战场上能够神出鬼没地执行任务。
以前预警机在战场上是高危目标,极易被敌方盯上。现在有了电子斗篷,它被发现、锁定和攻击的概率大幅降低,生存能力变强。以往敌方总是把攻击预警机作为打破防空体系的关键手段,如今可就不太好使了。
同时,预警机可以更靠近前线部署,这样它的雷达探测范围和指挥控制范围就能进一步扩大,能为己方作战单元提供更及时、更准确的战场信息,让整个空战体系的作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隐身预警机还可以和歼-20、歼-35等隐身战机,以及隐身无人机协同作战,形成一个全隐身的空战集群。这样一来,作战行动的隐蔽性和突然性都会大大增强,整个空战体系的作战效能也会呈几何级提升。
预警机隐身技术的出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打破了西方在高端军事技术上的垄断,也对潜在对手形成了强大的战略威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虽然在战斗机、轰炸机隐身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预警机隐身技术上,似乎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他们现役的E-3、E-2系列预警机,主要还是依靠改进雷达性能、增强电子对抗能力和战斗机护航来保障安全。
面对预警机隐身这个难题,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还在苦苦探索。中国电子斗篷技术的出现,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