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原文及翻译(破阵子赏析题及答案)
创始人
2024-08-07 15:16:15
0

辛弃疾破阵子原文及翻译(破阵子赏析题及答案)

辛弃疾的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以建功立业自许。

他出生于金国,少年既抗金归宋,在二十一岁的时候,率两千多人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公元1162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在瓜洲渡江作战时被完颜元宜等人杀害,金军内部爆发政变,只得撤退。在此时机,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

完成使命,在回去的路上,得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死的消息,十分震怒,于是率五十名铁骑,奇袭金人五万人的敌营,擒获张安国带回建康,被南宋朝廷处决。

然而他却命运多舛、在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国土问题上,屡受主和派的排挤,无奈壮志难酬。

但是,在收复国土的信念上终未动摇,而是把自己的志向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这首《破阵子》,写出了最潇洒的沙场秋点兵,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到了极点,但是末句猛然跌落,使人又顿感凄苦悲凉。

一、这首千古经典作于何时,又是写给谁的呢?

辛弃疾抗金起义失败后,回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也做过一些的地方官,此间他发展农业,积累经济,安定民生,苦训兵勇,渴望有朝一日能收复中原,一雪靖康之耻。

但是,他的这份忠君爱国之情,却遭到了投降派的坚决打击,甚至解除官职,长时间不得任用,就这样,辛弃疾在家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冬,辛弃疾好友陈亮来铅山看望他。陈亮为人才气豪放,议论纵横,同样是一位智勇双全、忠君爱国之士,也同样被投降派打击排斥,壮志难酬。

以陈亮和辛弃疾的性格志向,好友重聚,所谈自是忧国忧民之论,但又无可奈何。二人虽有凌云志,却无展舞台。

陈亮小住数日,离别而去。别后两人互赠词作,又用同一词牌互相唱和。这首《破阵子》就是在这种失意闲居士时所作,寄与陈亮的经典。

二、经典详解

词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词人回想当年与耿京共同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出军兵威武雄壮和气吞山河的杀敌场面,同时也表现出词人不能收复中,而感到悲愤凄凉。

上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军容的威武雄壮。词人醉梦之后,挑亮油灯,兴致勃勃拔出身上的佩剑,久久凝视着。恍惚间回到了号角不断的军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把烤好的牛肉美酒,分发给北伐的勇士,再奏起鼓舞士气的雄壮军歌,这就是秋天在战场上的阅兵。

下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惊险的战斗场面。将士们的战马如同的卢马一样,飞奔向前;弓弦发出惊雷般的响声,弩箭如飞蝗一样射向敌人。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一心想替君王收复国家失地,也好取得万世相传的美名,人生所望无过于此,然而时不予我,如今白发斑斑,终无望矣!

结语

这首《破阵子》,前九句可谓“壮词”,写出了最潇洒的沙场秋点兵之威严,但是最后一句,却使全诗的感情猛然跌落,由雄壮成为了悲壮,也道出了人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而这也正是辛弃疾政治身世的悲愤与无法收复失地的无奈与悲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人机助力缅甸地震救援 中国救...   中国日报网4月2日电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多座建筑倒塌,曼德勒等城市成为重...
寻迹中国|外国博主走进河池 体...   河池市是广西最大的茧丝绸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近年来,...
东帝汶留学生感受“舌尖上的河西...   来自东帝汶的留学生杰克拉已经在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留学一年,活泼开朗的她对于中国美食一直十分向往...
美国加征关税 全球一片反对   美国白宫计划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措施。这被认为是美国本届政府影响范围最广、冲...
美国“关税讹诈”破坏世界经济稳...   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面对美国人为制造的...
特朗普关税乱拳开打 为何美国自...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此外,特朗普当日...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正...   新华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熊茂伶)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3日正...
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   新华社缅甸曼德勒4月3日电(记者张东强)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3日8时30...
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   新华社快讯: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8时,缅甸强震已致...
华为、腾讯、招商局....大湾...   从“孔雀东南飞”到“百万英才汇南粤”  今天的广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