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针文言文翻译(铁杵成针的译文)
创始人
2024-08-04 23:00:46
0

铁杵磨针文言文翻译(铁杵成针的译文)

【正文翻译】

说明:翻译共分四行:
1.原文;    2.逐字直译;
3.意译,力求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4.重点字词或知识点的说明(必要时)。


【站长漫谈】

本文出自南宋学者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方舆胜览》是南宋的地理总志,记录了郡名、风俗、形胜、土产、山川等。

宋朝人记录唐朝人的故事,中间隔着四五百年,故事的事实未必可信。何况“磨针”的故事早在李白之前就已出现。

南朝炼丹家陶弘景《真诰·甄命授》中记录了一个道教传说:老子有个徒弟,没留下名字,只知道姓傅,人称“傅先生”。老子曾给他一柄木钻,要他将厚达5尺的石头钻穿,钻穿之日就是成道之时。这可比铁杵磨针难得多了,因为木质松软、石质坚实,仅凭毅力几乎无法办到。但傅先生最终凭借毅力和玄妙的道法修养,还是在47年之后成功钻透了石头,得以成仙。

此外,还有两则与李白故事极为相似的传说,一则的主角是在山上修道的真武大帝,而磨针的老婆婆成了骊山老母(或紫虚元君),专程化身前来点化于他,坚定其修道之心。关于这一传说,宋朝有一幅《骊山老母磨铁杵图》专门记载。另一则除了主角换成道教人物窦子明之外,其他情节不能说极为相似,只能说一毛一样。

除了这些道教传说,即便李白版磨针故事本身,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磨针的老奶奶是观音化身前来点化于他。这个版本和道教神话诸版本更加接近,也更符合逻辑:只有神仙身份跑来点化,才需要故作惊世骇俗之举来引人注意,从而达到点化的目的。一般的凡人不可能拿铁棒去磨针。

所以,脉络似乎清楚了,按照站长的瞎猜,整个过程可能是这样:

首先,有多个道教的“磨针”故事在民间流传,而李白本人也崇尚道教,有修道的经历,于是一些民间传说将道教“磨针”故事的主角换成了大家喜爱的“谪仙”李白。之后祝穆或其他文人在记录的过程中,为了显得“可信”“雅驯”,又去掉了老奶奶的神仙身份,把有意的点化改造成了无意的“巧遇”。然而,“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神话色彩一旦去除,“磨针”这一行为反倒显得滑稽可笑,让无数后人对此吐槽不休,比如:一根铁棒明明可以打造更多的绣花针,用磨制的方法既费工、又费料,这老奶奶大概率是阿尔茨海默病犯了?

说起来,这种对神话传说“好心办坏事”式胡说乱编的光荣传统,从儒家老祖宗孔子那会儿就开始了。当时有人问他“夔一足”是什么意思,明明就是传说中一只脚的神兽,他非得说“夔”是尧时的贤臣,有他一个人就足够了,所以“夔一足”。甚至,据说他还删除、焚毁了大量上古文献和诗歌,不用问,其中必然是涉及怪力乱神的传说,或者“思有邪、不雅驯”的情歌对唱之类。

这种胡说乱编无脑删,固然是出于“不语怪力乱神”的意思,想将唯物主义精神注入民族灵魂,但对于喜欢传说故事的人,或者民族的文史资料来说,则是巨大的损失。如果这些“荒诞不经”的传说得以保留,我们今天的文化大概会是另一个模样,其中功过是非,殊难评判。


若本文对您有些许帮助
请不吝点赞转发关注
分享给更多同好

先贤经典篇章
为华夏文化之无尽藏也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人机助力缅甸地震救援 中国救...   中国日报网4月2日电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多座建筑倒塌,曼德勒等城市成为重...
寻迹中国|外国博主走进河池 体...   河池市是广西最大的茧丝绸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近年来,...
东帝汶留学生感受“舌尖上的河西...   来自东帝汶的留学生杰克拉已经在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留学一年,活泼开朗的她对于中国美食一直十分向往...
美国加征关税 全球一片反对   美国白宫计划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措施。这被认为是美国本届政府影响范围最广、冲...
美国“关税讹诈”破坏世界经济稳...   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面对美国人为制造的...
特朗普关税乱拳开打 为何美国自...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此外,特朗普当日...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正...   新华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熊茂伶)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3日正...
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   新华社缅甸曼德勒4月3日电(记者张东强)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3日8时30...
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   新华社快讯: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8时,缅甸强震已致...
华为、腾讯、招商局....大湾...   从“孔雀东南飞”到“百万英才汇南粤”  今天的广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