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与淳于意的医术
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仓公列传》出自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是其列传中的第四十五篇。《扁鹊仓公列传》所写的人物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以及西汉时期的淳于意,两人都是当时有名的神医,受到世人的推崇。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
根据《扁鹊仓公列传》中的记载,扁鹊出生于公元前407年,他师从当时的名医长桑君,完美的继承了长桑君的医术。学成之后,扁鹊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国家就会在当地停留数日,为当地百姓诊治。时间匆匆而过,扁鹊在民间的声望也越来越大,百姓对其非常的推崇,就连各国的国君也邀请他前去诊治。扁鹊著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两本医书,可是很不幸,这两本医书都已经遗失了。
淳于意出生于公元前205年,他从小就爱好医学,先是拜公孙光为师,尽得公孙光的真传。公孙光见淳于意在医学上有着极高的天赋,于是又将他推荐给当时的名医公乘阳庆为徒。年纪已大的公乘阳庆本来已经不打算收徒的,但淳于意对医术有着独特的见解,是当时难得的人才,于是公乘阳庆就破例收了淳于意为徒。淳于意也没有辜负公乘阳庆对他的期望,第三年就可以独自给病人看病了。
淳于意出师后,为当时的百姓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他看过的患者人数众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许多他以前看过病的患者又来找他,但他已经记不清当时所开的药方是什么了。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淳于意每看一位病人,他就将病人的病例保存下来,并将它装订成册,形成可一本名为《诊籍》的医书。
扁鹊的医术
扁鹊被后人尊称为古代五大名医之首,是春秋战国时期家喻户晓的神医。扁鹊在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当时的名医长桑君,并拜其为师,尽得长桑君的真传。现在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扁鹊的小故事,其中较为有名的便是关于扁鹊医术的小故事了。
名医扁鹊的半身像
扁鹊曾到魏国替魏文王诊断病情,魏文王就问他说:“我知道你有两个哥哥,你们兄弟三人都是行医的,那么可以告诉我,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谁的最差吗?”扁鹊想也没有想就回答说:“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的医术次之,我的医术排在最末尾。”魏文王听了很奇怪,于是就让扁鹊详细的说一说。
扁鹊思考了片刻,告诉魏文王说:“大哥的医术最好,因为他能够在病人发病之前就将病人给医治好。病人并不知道是我大哥在其发病前将他医治好的,就认为自己的身体一直很健康,什么病也没有。同时,他也觉得我大哥的医术并不高明。我二哥的医术排在第二位,他能够在发病的初期就看出病症来,那个时候,这些只是小病二哥很容易就治好了。所以,那些患者就会认为我二哥擅长治疗一些小病症,医术也就一般般。而我治疗的那些病人,他们的病症已经很严重了,需要我用多种方法才能将他们治好。人们看到我治疗的过程这么的麻烦,经过很多努力才治好了患者,他们就会认为我的医术高超,远远超过我的两位哥哥。”魏文王听后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问题发生后要早早的解决才好,最好在问题发生前就解决它,不让它有发生的机会。
扁鹊和华佗谁厉害
扁鹊与华佗同为古代五大名医,两人在医学上都有着极高的造诣。扁鹊和华佗都是古代神医,医术高超,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民间都有着极高的声望。这样一来,可能有人就会想知道扁鹊与华佗的医术到底谁比较厉害。
神医华佗
根据史料的记载,华佗大约出生在公元145年即汉永嘉元年,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人。华佗从小便专研医术,为了追求医术的最高境界,华佗更是外出游学,一路边走边学。华佗曾路过一个郡,那个郡的郡守得了重病,请华佗前去为他诊治。华佗看过郡守后,就喊来了郡守的儿子,跟他说:“你父亲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有淤血集中在他的腹中,只要将腹中的淤血吐出来,那么你父亲的病就能痊愈了。所以,你能将你父亲平时做过的错事告诉我吗?我能够用错事来刺激你父亲,让他把淤血给吐出来。”郡守的儿子听后,就将自己父亲平时所做的错事告诉了华佗。于是,华佗就写了一封痛骂郡守的信给他,郡守看后大怒,没想到盛怒之下的郡守将腹中的淤血全部吐出,病一下子就好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华佗医术的高超。同时,华佗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位外科手术专家,他发明使用了麻沸散即后来所说的麻醉药。
扁鹊出生于公元前407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师从当时的名医长桑君,尽得其真传,完美的继承了长桑君的医术。学成之后,扁鹊就开始周游列国,为百姓解决疑难杂症。因为医术高超,扁鹊很快就名扬天下。扁鹊路过虢国时,曾帮已死的虢国太子起死回生,后又帮秦国的国君秦武王治疗腰伤,扁鹊妙手仁心,在民间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从根本上来讲,扁鹊与华佗所处的朝代不同,所擅长的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两人的医术是不能够比较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两人都是当时的神医,救治了无数的百姓。
扁鹊投石
被誉为一代神医的扁鹊,师从长桑君,精通医术,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扁鹊出生于公元前407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扁鹊在民间的声望非常的高,到现在都还有关于他的传说典故。其中,扁鹊投石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
扁鹊投石
扁鹊投石这个典故出自于《战国策》一书中,是一个关于扁鹊与秦武王的故事。当时秦国的国君秦武王生病了,宫里的太医一直无法将他的病根治,秦武王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当秦武王听说扁鹊的医术十分了得后,就派人将扁鹊请到了秦国。扁鹊来到秦国后,秦武王就将自己的病痛告诉了他,扁鹊仔细诊断后,告诉秦武王他的病自己能治。秦武王听后感到十分的开心,认为扁鹊是一名神医。但秦武王的亲信却对秦武王说:“您生病的地方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这个位置十分的尴尬。如果扁鹊治疗的不完善的话,您的耳朵就会看不见,您的眼睛也会看不到,这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啊。”秦武王听了亲信的话后,觉得十分的有道理,于是就把这番话告诉了扁鹊。
扁鹊听到秦武王的话后,十分气愤,他将手上的石针摔倒了地上,并对秦武王说:“懂得医术的人会谋划治疗的事情,不懂得医术的人却只想着破坏这件事情,假如国君也像这样子管理朝政的话,那么这个国家是会灭亡的。”
扁鹊投石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想这方面的专家请教,而不是胡乱听取其他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治理国家时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扁鹊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师从长桑君,尽得其真传,终成为一代神医。扁鹊精通医术,在民间的声望很高,他是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著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司马迁曾在《史记》之中评价扁鹊是古代医学的开山鼻祖,是他奠定了后世医学的基础诊断法。
扁鹊救虢国太子
在今天,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扁鹊的小故事,比如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扁鹊学成之后,就开始周游列国。有一日,扁鹊来到了虢国,他听到百姓都在议论太子的事情。扁鹊就站在旁边听了一小会,原来是虢国的太子死了,他仔细的询问了太子的死因。当时,虢国的太子死了不到半天,尸首也没有入殓。扁鹊结合百姓所说的,再加上自己的分析,他认为虢国的太子很有可能没有死。于是,扁鹊就赶到皇宫中,他告诉中庶子说自己能够将太子救活。但中庶子根本不相信扁鹊的话,认为扁鹊是骗人的,人死怎么可能复生呢。
无奈之下,扁鹊就让中庶子去检验一下,应该可以听到太子耳鸣,看到太子的鼻子发肿,并且太子的大腿还会有温热之感。中庶子半信半疑的去了,一看之下,发现果真如扁鹊所说,他就赶紧报告了虢国的国君。虢国的国君一听有人能够将自己的儿子救活,非常高兴,亲自去迎接他。
扁鹊用针砭对虢国的太子进行了急救,经过扁鹊的努力,虢国太子终于被救了回来。在扁鹊的调养下,二十多天后,虢国太子就能够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扁鹊六不治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生,是古代五大名医之首。扁鹊师从当时的名医长桑君,尽得其真传,完美的继承了长桑君的医术。扁鹊还著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这两本书,相传是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诊断方式。但是根据史书的记载,身为神医的扁鹊却有六不治,那么这六不治指的是什么呢?
六不治的扁鹊
扁鹊的六不治是指一不救狂妄不讲道理的人。这些人缺乏对医生的信任,容易对医生的医术产生怀疑。如果医生能够成功治好他的病这还好说,如果治疗的效果不好,那么这一类人就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端;二不救轻视自己身体健康而重视钱财的人。这一类人太看重钱财这些身外之物,对自己身体的健康却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医生最看不过眼的一类人了;三不救对服饰、食物过于挑剔的人。这一类人过分在意自身的形象而忽略了身体的健康;四不救那些体内血气不足错乱且五脏六腑严重衰竭的人。这一类人的身体用药物来治疗的话,效果约等于没有;五不救那些身体已经羸弱到不能服药的人。这一类是因为身体不能承受药物给他带来的影响,所以也不能拯救了;六不救那些只相信巫术却不相信医术的人。自古以来,巫术与医术就是一个相对的存在,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不相信巫术。
扁鹊的六不治原则出自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这六大不治的原则历来被广大医学家所推崇,同时它也体现了扁鹊的医学态度。这短短的六大原则,简单明了的说明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大智慧。
上一篇:歌曲李白歌词想表达什么
下一篇:诗仙李白的诗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