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曹操相比谁厉害 周瑜定计火攻曹操
周瑜曹操
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二十一岁起就随着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被刺死之后,孙策的儿子孙权接手他父亲的事务,周瑜领兵前去奔丧,一方面是为了吊唁已死的孙策,更多的是为了向江东各方势力展示他是支持孙权的信息。
周瑜画像
曹操是东汉末年乱世中发展起来的势力首领,三国时期建立了自己的曹魏政权,他也曾经也是一个正直的汉朝好官员,后来因为汉朝的腐败实在是太严重了,他也向皇帝反映过这一个情况,可是皇帝对此并不理会,于是随着汉朝进一步的腐败加剧,曹操开始建立自己的军队,并逐步壮大。
曹操曾经两次向孙权的东吴地区发过兵,第一次他率兵二十万想要一举将东吴拿下,但是弱点早已被周瑜掌握,他只用了五万的兵力就将曹军击败,这次大战,让东吴的军队彻底在东汉末、三国初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天下被三大势力分割的情况基本已经确定,但是,这位打败了曹操的将才却并没有在历史上继续书写他的辉煌,赤壁之战过去仅仅三年,他就重病离世,去世时的年龄仅三十六岁。
第二次曹操讨伐孙权的时候,当他看见孙权部队依旧还是那么强悍之后,意识到自己这次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他再次率军返回了,曹操的一生曾经有过刚正的一面,也曾有过小人夺权的一面,或许他称不上是英雄,但绝对算得上是个枭雄,当时的他已经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了,但在他活着的时候却并没有废掉皇帝自己登基,直到他去世,职位还是汉朝的丞相。
周瑜定计火攻曹操
曹操东汉末年历史人物,曹操想要统一天下,但要取天下江东孙权是他的心头之患,于是曹操就下战书,孙权年纪尚幼,见到战书就去找周瑜,看看周瑜怎么办。
《新三国》曹操像
周瑜也是东汉末年又一个英雄人物,颇有智慧,他更是难得的帅才,对江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瑜见到战书,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不是不敢打,只是不知道江东文官是什么意思,所以他在犹豫。诸葛亮看出周瑜心思,他就为这一场战役添了一把火,诸葛亮进见周瑜,用激将法让周瑜和曹操开战。
周瑜要和曹操打,周瑜会想怎么打能,曹操百万大军啊,怎么能取得胜利呢?周瑜突然心生一计,火攻,只有用火才可取胜。他想啊,我江东水军个个在水中长大,曹军生活在北方,都是旱鸭子啊!而江东人以水为生,这就是优势。
火烧曹操,可是周瑜就开始计算怎么利用这大火才能取胜,火攻需要箭,周瑜缺箭,周瑜就用心眼让诸葛亮十天弄来三万只箭。孙刘合伙对曹,诸葛亮只能听吩咐弄来箭。
一切都准备好了,可是不刮东风也不能用火攻,这时候周瑜忧郁成病,冬天季节哪里来的东风,这让周瑜火攻计划不能进行。这时候又是诸葛亮施法借来东风,周瑜最终定计火攻曹操,周瑜很好的利用火攻曹操,一场大火把曹操烧的落慌逃跑,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周瑜官职
周瑜,世家出身,父亲是洛阳县令,祖辈多人官职太尉。
周瑜像
公元195年,周瑜帮助孙策赶走刘繇,周瑜一无所求回到丹阳,不久丹阳太守就被袁术的堂弟取代,周瑜跟随父亲到寿春,袁术听说周瑜很有才能,就派人来请他去做大将,周瑜看出袁术的狂妄和无能,又不好拒绝,只答应做居巢县长。所以周瑜的第一个官职是居巢县长,他一生为孙策和孙权效力,但是第一个官职不是他们封的。
公元198年,周瑜回到吴郡,孙策亲自出来迎接,授予他建威中郎,还赏给他士兵两千、战马五十,赐予府邸和乐队。之后孙策派他驻守牛渚,因受百姓和当地士兵信服,兼任春谷长。后来,孙策发兵攻打荆州,封他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战争结束后,周瑜驻守巴丘。
公元200年,孙策意外身亡,把军国大事交给孙权,周瑜从巴丘赶回吴郡,孙权任命他为中护军,孙权非常信任他,他和张昭一起掌握军事大权。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周瑜采用火攻之计,火烧曹营,曹操惨败,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之后他和凌统、甘宁等将领一同打败曹仁的军队。孙权封他为偏将军,同时是南郡太守。
公元210年,孙权准备攻打益州,周瑜的军队在江陵,他回到江陵,在出征的路上生了病死巴丘。
周瑜最后一个官衔、最大的官衔就是偏将军,这基本上是孙氏政权里最高的军衔。
周瑜外号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是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将领,著名战例就是威振天下的赤壁之战,他的外号是和他的外貌有关系的,历史有记载周瑜,风流倜傥,谋略过人,而且还精通韵律,当时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谈,周郎就是当时人们对这样一个内外兼修,气宇轩昂的周瑜起的外号。
《三国演义》周瑜剧照
在古代的诗词中都能看到周郎这个别称,郎在古代是对青年男子的美称,还有丈夫之意,而周郎这个外号就是对周瑜最好的形容,他自从21岁时便跟随东吴的孙策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而且他和三国的著名美女小乔的爱情故事,也是对郎才女貌最好的体现。周瑜还有好儿郎的英雄气概,为人重义重义,谦虚有度,他和孙策同年,听闻孙策尚义,和他结拜并辅助孙策建立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柱国之石,而且他还积极推荐有才之人为东吴效力,鲁肃,程普等人就是周瑜推荐的。
孙策遇刺后,周瑜悲痛万分,凭周瑜的实力和能力 ,他完全可以自立一派,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周瑜是一个忠义之人,连孙权都感慨,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可见周瑜的气度非凡,可惜就是这样一个内外完美的人,英年早逝,在《三国演义》的误导下,被世人误解是心胸狭隘,气急攻心而亡,历史的真相却不是如此这般简单明了,后人研究,从周瑜的遗书来看,可能他的死是东吴内部政权斗争的一个阴谋。
周瑜陆逊
周瑜和陆逊,都曾做过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陆逊要周瑜小上8岁,两人同为东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都是战功卓著,声名在外。
《三国演义》周瑜剧照
一提到周瑜,大家首先想到了就是“即生瑜,何生亮”,在《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三气周瑜,最后落得个吐血身亡的悲状结局,给大家的印象周瑜就是个虽然满腹将才,却心胸狭隘的自负之人,孰不知,不看《三国演义》的编写 ,历史上的周瑜,才情出众,江东一带流行的“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就是对他精通韵律的赞誉,而且周瑜少有将才,自21岁起便随孙策一起平定江东,为江东吴氏打下了大好江山,和孙策的关系一直非常好,若不是孙策遇刺身亡,软弱多疑的孙权继位,周瑜的下场也不会如此,三国鼎立的态势也有可能改写。周瑜生前一直推行两分天下,而不被孙权认可,孙权对周瑜一直怀有戒心,即使是父亲的知交,也不能完全信任。
陆逊,字伯言,他最著名的功绩当属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蜀汉大军,直接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种平衡状态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这场战争让陆逊一战成名,走上了出将入相的光明仕途,陆逊一生谨小慎微,在政治态度上属于保守防御的一派,和鹰派主战的周瑜是两个派系,他在政务治理上面非常具有实干能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不如周瑜的眼光长远和深刻,刚开始时,非常受孙权的器重,一直能独善其身,但在晚年不幸卷入了东吴的立嗣之争,被孙权排斥责罚,一代良相,内心忧愤,不久便郁郁寡终。
周瑜为什么打黄盖
东汉末年的故事:周瑜在帐中呆坐有半日,愁眉不展,经过的黄盖看到后走入帐中。
黄盖像
周瑜见黄盖进来,周瑜问:黄将军有事吗?黄盖抱拳说:我见大都督都坐了那么久,他说完沉默了一下,叹了口气又说:不知道大都督有何心事,黄盖我多事了。周瑜笑笑说道:不,黄将军,其实也没什么事,只是如今曹贼来犯,蔡氏兄弟又前来投降,那蔡氏兄弟明显是诈降。
黄盖说:诈降何解?都督怎么看出来的。周瑜说:那蔡氏来降不带家眷明摆着是没有诚意。我正在想如何利用那蔡氏,在用一计,可惜了,黄盖又问:怎么个可惜法。周瑜说:曹操生性多疑想要用计,需要用苦肉计,可是这苦肉计,周瑜说了一半不在说了。
黄盖说:我来和大都督来演,大都督怎么做呢?周瑜忙说:不行啊!将军这苦肉计需得真啊!想要骗过蔡氏兄弟,给那曹贼送消息不容易啊!在说将军身子怎能熬住啊!黄盖听见后说:大都督,我没事,为了江东父老,你别在犹豫了,在说在这军中还有谁比我更适合呢?
周瑜不说话了,为了能打败曹操也不得已了。就这样二人上演了一场苦肉计,顺利骗过了蔡氏兄弟,这就是史上周瑜为什么要打黄盖,也成了一段佳话,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因此他们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周瑜成语
大家一提起三国的周瑜,首先脑海里想到的就是那句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了,但是,除了这句经过《三国演义》艺术加工的名句外,还有很多有关周瑜的成语,比如周郎顾曲,安营扎寨,不习水土,周瑜打黄盖等等,周瑜这样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身上有太多的典故,在后代的诗词中经常能见到。
《新三国》周瑜剧照
周郎顾曲这个成语,原本是从当时江东一带的民谚“曲有误,周郎顾”里提炼的,本意是指,周瑜的音乐造诣十分了得,精通音律,能听音辩曲,哪个曲调音节不对,他都能听出来,后来就用指对音乐十分精通的人,是个很有故事背景的成语。
安营扎寨,不习水土,都两个成语都是来自周瑜在领导赤壁之战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用语言精炼出来的,是来自于实战经验的语言理论化,安营扎寨,用来形容军队原地休整,建造营房,进行长期战斗的准备,而不习水土,是指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的北方将士,相比东吴的士兵,不善水战,就是不习水土,后世多指异乡人不习惯本地的风土习俗,这两个成语的使用率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高,非常实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当时周瑜给曹操使的苦肉计,让黄盖诈降,打入曹操内部,和周瑜里应外合,非常出名的一个计策,后世多用来形容两厢情愿的情景,对于成语的背景苦肉计到没有涉及。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成语。
周瑜妹妹
根据现今的历史文献可以考证,周瑜并没有妹妹这样的亲人,至多有一个堂兄弟,名为周晖,曾做过洛阳令。现在能考据的周瑜家谱中,并没有女性亲人,也许是历史选择的原因,或者真是没有妹妹,毕竟,年代久远,有用的信息已经很少了,而能让历史铭记的信息就更少了。
《新三国》周瑜剧照
周瑜,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生年公元175年,卒年公元210年,东吴开国君主孙策的同窗好友,在孙策遇刺身亡后,辅助孙策的弟弟孙权,历任东吴的大都督,外貌英俊潇洒,身形伟岸,精通音律,后世流传很多关于周瑜的典故。
周瑜为庐江舒县人,高祖父周荣,官至尚书令,曾祖父周兴,官至尚书郎,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曾官至太尉,而他的父亲周异,当时也是官至洛阳令,可以说周瑜是官宦世家子弟,出身优渥,从小就深受官场声色熏陶,他自己后来也官至偏将军,南郡太守,东吴最高军事指挥大都督之职,可以说时非常了不起,而他有一个亲兄弟,历史上却没有这个亲兄弟的丁点信息,名不详,经历也不详,他的父亲周异应该只有这两孩子,对于女儿一说,并没有现有的历史文献可以证明,但是也不能完全否任,毕竟,有记载的周瑜有兄弟一人,却再没有其他有关这个兄弟的信息息,所以,就算周瑜真有一妹妹,若无显要的重要历史事件牵涉,后世的史学家也有可能只言片语都不会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