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刘禅昏庸吗 后人如何评价刘禅
刘禅昏庸吗
刘禅并不昏庸。后人认为刘禅是软弱无能的昏庸君主,有两个很大的原因,一是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没有率领士兵做抵抗,而是接纳了谯周投降的建议,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二是司马昭在宴中演奏蜀中乐曲时,刘禅没有一丝的伤心,还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
刘禅十七岁登基为帝,刘备在遗诏之中,嘱咐他诸事都要和诸葛亮讨论,无论政事大小,都要听从诸葛亮的决策。在当时,他实际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中并无实权。诸葛亮曾经夸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的形象历来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他不会奉承迎合刘备来说违心之语,由此可见刘禅是聪慧的。所谓“大智若愚”,诠释的最完美的就是他了。若他不聪慧,真有那么昏庸,他如何在帝位达42年;若他不装聋作哑几十年,怎么会有一个平和安祥的蜀汉。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就去世了,剩下30年的君王之路都是刘禅一人走过来的。若真没本事,昏庸无道如何在那么动乱的三国生活下来,怎么在君位之上安安当当地坐着,又怎样让蜀汉百姓生活地安宁。
刘禅的投降与“乐不思蜀”,恰好说明了他胸中有丘壑,心里有百姓。大军进犯,失败是必然的,作为一国君主,并不是只要自己英勇就好,他身上还承担着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的生命,如果不投降,蜀汉必将血流成河。而在司马昭的问话之时,若他表现一丝伤感,必会引起司马昭的戒备,后果不知会怎样。刘禅并不昏庸,反之他聪慧,是真正的心有百姓。只是他生于乱世,身为帝王,手中却无实权,一切只能归于无奈。
如何评价刘禅
有个典故叫“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说他软弱不能,不思进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即使有诸葛亮的辅佐也没有用,最后江山也落到了别人的手中。到现在,人们也常常将那些不思进取,没有进取心的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于是,从古到今,刘禅在人们心中昏庸的形象日渐深刻,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电视剧《三国》刘禅扮演者
外貌从刘禅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分析。在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上,刘禅体现出大度和忍让。
首先,刘禅在继位的时候才十七岁,刘备在临终前叮嘱他要凡是都跟丞相进行商量,都要听从丞相。于是乎,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是按照丞相的意思办,对于掌管大权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谦让。
其次,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治国策略都予以支持,尽管有所不和谐,但是刘禅还是选择相信诸葛亮的行事方法。诸葛亮发动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刘禅并不是很同意,但是考虑到蜀国的稳定,刘禅还是选择了支持诸葛亮北伐。
再次,刘禅不仅对诸葛亮百般忍让,对于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因为叛乱被杀,刘禅没有对魏延进行否定,而是说既然已经获罪,仍然念及之前的功劳,赐予棺材安葬他。这一点能看出刘禅对臣子的宽容,不会因为叛乱而把之前的功劳全部抹掉。
最后,刘禅因为生活开始腐化,受到了大臣的劝谏,刘禅也没有因此大怒而杀掉他们。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刘禅采取不轻易用武,而是选择将事情化小的态度。
刘禅的故事
魏军在灭掉蜀国之后,后主刘禅选择投降被留在了成都。到了钟会、姜维等人发动战争之后,司马昭又觉得将刘禅留在成都不太适合,于是又将他接到了洛阳城中。刘禅到了洛阳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民心,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身边的大臣将近五十余人都封了候。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禅扮演者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发生在刘禅投降之后的故事,主要是说把江山让给了他人,还在那里开心地大笑。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典故具体的故事吧。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宴席,邀请了刘禅和他的大臣来参加宴会。在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叫表演者演了蜀国的节目,当时的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想起亡国的痛苦,几乎都要留下眼泪。只有刘禅在那里咧开了嘴巴大笑,看得还特别有劲。司马昭观察了他的表情,在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一点感情,即便是诸葛亮活到现在也不可能将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过了几天,司马昭见刘禅便问:“你想念蜀地吗?”刘禅回答说:“我在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地。”刘禅的随从郤正知道这件事后,便教导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你就哭着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日夜思念那里。’这样司马昭可能会被感动,就放我们回去了。”果然,司马昭又问他,他便照着郤正说的回答,司马昭说:“为什么听起来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一惊,瞪大眼睛说:“您是怎么知道的,确实是他教我的。”左右随从的人听后都笑了。
刘禅是怎样的人
世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看待三国时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颇。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在演义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无为的懦弱君主,一生毫无建树,亡国后还在洛阳安逸渡日,对于蜀国毫不怀念。他一直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口口相传于世人之间。
刘禅
然而刘禅真的如此无用吗?他17岁登基为帝,在帝位42年,是三国时期为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他作皇帝的时间也是排的上数的。在和平时期做一个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说是动荡的三国年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多次夸奖刘禅聪颖智慧,且他在《与杜微书》中也称赞刘禅天资仁敏。诸葛亮自是不必说违心之话,而刘备也不是不会识人之人,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汉政权就是他们两人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刘禅不会是愚笨之人。
刘备去世之后,虽说刘禅继承了帝位,但是蜀国的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较,国必伤之。刘禅对诸葛亮的处处相让,不和他争辩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说明了他心志的坚忍。
乐不思蜀,是刘禅被后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国原本就是三国之间最弱的一个国家,蜀国的国力是年年在后退,亡国是迟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国投降。没有一个在金字塔顶峰做过国君的人会愿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司马昭设了一场鸿门宴,若他不说乐不思蜀,不做出这样的行为,那些蜀汉旧臣们必会遭到司马昭的截杀。说他愚笨,倒不如说他是大智若愚。
刘禅为什么投降
当时邓艾与钟会分别进攻蜀汉,蜀汉主要的军力都由姜维率领与钟会对战,而邓艾此时偷渡阴平兵临城下,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刘禅手上没有军队与邓艾相抗衡,在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投降。
刘禅
首先,绵竹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诸葛瞻和黄崇的军事能力都不错。但是诸葛瞻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率领大军直接到达成都。朝中很多大臣子都人心惶惶,全都没有了主意。臣子们向刘禅提出的建议不是逃亡东吴就是要求南下,没有人说要坚守城池,他们不觉得蜀汉能逃过此次大劫。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坚守之法。
其次,成都内的军队实力不及邓艾,在当时的情况下,反抗只能产生更大的伤害。而且如果刘禅真的与邓艾打战,蜀汉的都城成都就会成为主战场,那么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因为这场战争会家破人亡,成都地区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这场战争还一定能打的赢,如果坚持到姜维的援军,赢了,但是蜀汉在短时期不能承受第二次战争。东吴和魏国随便哪国来攻打,都是必败之势。如果还是输了,那么亡国的百姓,他们的生活会更加的困难。刘禅是蜀汉的君主,他的选择将会决定整个蜀汉百姓的生死,有哪个君主愿意做亡国奴,愿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他心里有百姓,他就没得选择,只能投降。
后人因为刘禅不战而降,觉得他特别的昏庸,并给他冠上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称讳。什么样的君王才能算好君王呢。
刘禅是弱智吗
世人都认为刘禅是个无能的人是个弱智,乐不思蜀是多么的懦弱。其实很多人认为刘禅非常聪明能干的皇帝。三国志中有写到说,诸葛亮曾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把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告诉刘备,刘备应该感到高兴,并给予奖励。诸葛亮是何等骄傲的人,所以绝对不会阿谀奉承,由此可见刘禅绝对是一个聪明人。
刘禅剧照
在被成王败寇的思想熏陶后,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活的轰轰烈烈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刘禅的不战而降,苟且偷生一直让刘禅是个反面人物。打仗死的还是士兵,受到伤害的还是百姓。如果抵抗太强的话,可能还会被屠城。魏国不是没有屠城的经验,因为曹父的死,徐州被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决定投降。就因为这样,刘禅有了卖国的骂名。有人想说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刘禅为什么不能被赞扬,难道这样的他不是英雄么?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失败者,所以就不配拥有荣誉?
刘禅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完全是因为在蜀国被灭后,刘禅在司马昭的宴会上所回答的那句乐不思蜀。这也是刘禅被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的主要原因所在。这或许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殊不知,如果刘禅当时不这么说司马昭会留他一命吗?
司马昭如果想杀刘禅,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作为阶下囚的刘禅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所以想要保全自己性命,必须让司马昭认为他是儒弱无能的,认为他已经放弃反抗的。所以乐不思蜀的这个形象正是刘禅最好的伪装,这样的形象才会让司马昭放心,才能保证刘禅自己的性命。这在当时身处绝境的刘禅最好的选择,称得上是上上之策。这样行事的刘禅难道称不得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
诸葛亮刘禅
诸葛亮最初与刘禅结缘应该就是在白帝城了,在刘备率兵伐吴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于是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据三国志里所说,其实并不是像演义里那样,如果刘禅不才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其实刘备是这样对诸葛亮说的:先生的才能比曹丕十倍还要多,一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如果阿斗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阿斗实在没有才能,你就废了他,另立新帝吧。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受刘备托孤是刘禅的相父。诸葛亮一生都为了汉室复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蜀汉已经在刘备去世的震荡中缓过来后,诸葛亮做《出师表》给刘禅,准备去北伐中原,想要去实现刘备生前要匡扶汉室的愿望,《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想用带兵讨伐魏国曹操来作为自己的任务,用来表达自己对先主刘备的忠贞之志。还有告诫刘禅不要忘记刘备遗愿的孜孜之意。之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大军回到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候,蜀汉各地都有上书请求为立诸葛亮庙,刘禅在习隆、向充两位大臣的建议下,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刘禅,字公嗣,蜀汉后主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刘禅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能多学点知识,好为后面能更好的治理国家,掌握治国的本事刘备让他多学习学习《韩非子》、《六韬》等书,这些书都是诸葛亮亲自抄写,可见诸葛亮对刘禅的重视,还让他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学文能治国是不够的,所以还让刘禅去学武,希望刘禅能有个强壮的身体。刘备病逝后,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外交好东吴,内平定南中,是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刘禅后代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他母亲是甘夫人。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个皇帝,即蜀汉后主。刘禅字公嗣,小名叫阿斗。刘禅投降魏国,蜀汉就此灭亡,刘禅移居到魏国的都城洛阳生活,被封为安乐县公。去世后还被追谥为思公。
刘禅
刘禅一共有七个儿子,大儿子刘璿,字子衡,母亲是王贵人。在刘禅降魏时,姜维假装向钟会投降,准备设计杀死邓艾,但是没过多久事情暴露了,钟会和姜维一同都被杀死了。刘璿也在乱兵中被杀害,时年四十岁。
次子刘瑶,被封为安定王,在蜀汉灭亡后投降,在永嘉之乱的时候被杀。刘禅的第三个儿子是刘琮,被封为西河王,封王十年后再景耀五年生病死了。刘禅的第四个儿子叫刘瓒,封为新平王,蜀汉灭亡后随刘禅一起去洛阳,也死于西晋永嘉年间的永嘉之乱中。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叫刘谌,三国蜀汉时期北地王。在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准备投降,刘谌劝说刘禅不要投降,刘禅没有听他的,在刘谌劝说无效后,觉得国家灭亡十分的痛苦和悲愤,于是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内哭泣,之后将妻子儿子杀死,随后便在昭烈庙中自杀。
刘恂是刘禅的第六个儿子,被封为新兴王,是太子刘璿的兄弟。在蜀汉灭亡后,刘恂更随后主刘禅东迁洛阳,在刘禅死后,刘恂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安乐公。本来刘禅长子刘璿已死,爵位应该有刘禅次子刘瑶继承,但是刘禅偏爱刘恂,所以刘禅病逝后,刘恂继位。但是刘恂继位期间,行为骄横暴虐,还荒淫无道。后在永嘉之乱中死去,子孙灭绝。刘禅八字是刘虔,被封为上党王,于蜀汉灭亡后投降。
下一篇: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