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怎样的人 人们怎么评价后主刘禅
刘禅是怎样的人
世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看待三国时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颇。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在演义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无为的懦弱君主,一生毫无建树,亡国后还在洛阳安逸渡日,对于蜀国毫不怀念。他一直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口口相传于世人之间。
刘禅
然而刘禅真的如此无用吗?他17岁登基为帝,在帝位42年,是三国时期为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他作皇帝的时间也是排的上数的。在和平时期做一个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说是动荡的三国年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多次夸奖刘禅聪颖智慧,且他在《与杜微书》中也称赞刘禅天资仁敏。诸葛亮自是不必说违心之话,而刘备也不是不会识人之人,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汉政权就是他们两人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刘禅不会是愚笨之人。
刘备去世之后,虽说刘禅继承了帝位,但是蜀国的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较,国必伤之。刘禅对诸葛亮的处处相让,不和他争辩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说明了他心志的坚忍。
乐不思蜀,是刘禅被后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国原本就是三国之间最弱的一个国家,蜀国的国力是年年在后退,亡国是迟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国投降。没有一个在金字塔顶峰做过国君的人会愿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司马昭设了一场鸿门宴,若他不说乐不思蜀,不做出这样的行为,那些蜀汉旧臣们必会遭到司马昭的截杀。说他愚笨,倒不如说他是大智若愚。
评价刘禅
世人都说刘禅是懦弱的、无能的人。其实不然,世人的如此偏见如此可笑。殊不知刘备是何人,能开创了蜀汉基业的又岂是泛泛之辈。他会将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交给一个无能的懦弱无能的人么?
刘禅
其实刘禅的才能都被后人所误解了。刘禅登基,对外交好吴国,对内让百姓休养生息,将军李邈在诸葛亮去世后上书含沙射影的说诸葛亮有对蜀汉有不轨之心,想以此讨好刘禅,谁知刘禅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邈处死,因为他知道诸葛亮可能能力还有所欠缺,但是对蜀汉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这里可以看出刘禅的识人之能,一个无能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才能的。
还有一件事更为体现刘禅识人用人的能力,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了蒋琬做大司马,主管行政方面的事情,还监管军事。随即有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方面的事情,监管行政。这就是将原本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而且两人所主管的事情都是对方所监管的,让他们两个人相互制约。还有蒋琬、费祎能与诸葛亮和董允被合称为“蜀汉四相”又岂是泛泛之辈,所以刘禅能慧眼识人。试想,能做出这样一种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
其实刘禅只是一个文学与史学的牺牲品,为了神化一个人,就要减少他的错误,提高他的才能,甚至于还要将其本身的错误推给其他人。很不幸的,我们的后主刘禅就成了神化诸葛亮的牺牲品。
刘禅后代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他母亲是甘夫人。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个皇帝,即蜀汉后主。刘禅字公嗣,小名叫阿斗。刘禅投降魏国,蜀汉就此灭亡,刘禅移居到魏国的都城洛阳生活,被封为安乐县公。去世后还被追谥为思公。
刘禅
刘禅一共有七个儿子,大儿子刘璿,字子衡,母亲是王贵人。在刘禅降魏时,姜维假装向钟会投降,准备设计杀死邓艾,但是没过多久事情暴露了,钟会和姜维一同都被杀死了。刘璿也在乱兵中被杀害,时年四十岁。
次子刘瑶,被封为安定王,在蜀汉灭亡后投降,在永嘉之乱的时候被杀。刘禅的第三个儿子是刘琮,被封为西河王,封王十年后再景耀五年生病死了。刘禅的第四个儿子叫刘瓒,封为新平王,蜀汉灭亡后随刘禅一起去洛阳,也死于西晋永嘉年间的永嘉之乱中。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叫刘谌,三国蜀汉时期北地王。在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准备投降,刘谌劝说刘禅不要投降,刘禅没有听他的,在刘谌劝说无效后,觉得国家灭亡十分的痛苦和悲愤,于是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内哭泣,之后将妻子儿子杀死,随后便在昭烈庙中自杀。
刘恂是刘禅的第六个儿子,被封为新兴王,是太子刘璿的兄弟。在蜀汉灭亡后,刘恂更随后主刘禅东迁洛阳,在刘禅死后,刘恂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安乐公。本来刘禅长子刘璿已死,爵位应该有刘禅次子刘瑶继承,但是刘禅偏爱刘恂,所以刘禅病逝后,刘恂继位。但是刘恂继位期间,行为骄横暴虐,还荒淫无道。后在永嘉之乱中死去,子孙灭绝。刘禅八字是刘虔,被封为上党王,于蜀汉灭亡后投降。
诸葛亮刘禅
诸葛亮最初与刘禅结缘应该就是在白帝城了,在刘备率兵伐吴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于是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据三国志里所说,其实并不是像演义里那样,如果刘禅不才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其实刘备是这样对诸葛亮说的:先生的才能比曹丕十倍还要多,一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如果阿斗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阿斗实在没有才能,你就废了他,另立新帝吧。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受刘备托孤是刘禅的相父。诸葛亮一生都为了汉室复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蜀汉已经在刘备去世的震荡中缓过来后,诸葛亮做《出师表》给刘禅,准备去北伐中原,想要去实现刘备生前要匡扶汉室的愿望,《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想用带兵讨伐魏国曹操来作为自己的任务,用来表达自己对先主刘备的忠贞之志。还有告诫刘禅不要忘记刘备遗愿的孜孜之意。之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大军回到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候,蜀汉各地都有上书请求为立诸葛亮庙,刘禅在习隆、向充两位大臣的建议下,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刘禅,字公嗣,蜀汉后主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刘禅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能多学点知识,好为后面能更好的治理国家,掌握治国的本事刘备让他多学习学习《韩非子》、《六韬》等书,这些书都是诸葛亮亲自抄写,可见诸葛亮对刘禅的重视,还让他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学文能治国是不够的,所以还让刘禅去学武,希望刘禅能有个强壮的身体。刘备病逝后,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外交好东吴,内平定南中,是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刘禅是曹操的儿子
刘禅因为投降魏国时,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而扬名天下。人们乐此不疲地评价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埋汰他的无能懦弱。此外,对他的身世之迷也是诸多探索。
曹操
大家都知道刘禅是蜀汉后主,理所应当是刘备的儿子,不然刘备为什么让他继承皇位。但是又有人抗议说刘禅是曹操的儿子,而且还有理有据,论据充足。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为什么他们说刘禅是曹操的儿子呢?
首先,徐州沦陷时,刘备的两位夫人并没有逃出去,而关羽就是为了保卫两位夫人才向曹操投降的。虽然关羽尽心尽力的护着两位夫人,但他还有一身份是曹操的降臣,所以他会被曹操派遣出去做事,而不能时时刻刻的守着她们。曹操是有名的好色之徒,还曾修建铜雀台,企图网罗天下美女。他实在是个没什么节操的男人,只要是美女他都行。之前,他在征伐宛城的时候,宛城将领张绣因为不敌曹操而投降,但是曹操却贪恋张绣叔母的美色,而强行掳走。所以对于强占别人妻子的事情,他是有过前科的。
其次,刘备对于阿斗并不是特别的珍惜。阿斗尚在襁褓之时,刘备就曾抛弃过他。后来好不容易救回来了,还被他狠狠地摔在地上。而且,按理来说,赵云多次救阿斗于危难之中,作为父亲对待赵云不说像恩人一样,起码还是应该表现谢意吧。但是刘备在世时,赵云一直被打压,空有一身本领。
诸葛亮对刘禅的建议
刘备在与东吴孙权的大战之中失败,在病危之际,他将自己的幼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让他们两个人辅佐刘禅管理朝政。并交待刘禅要对诸葛亮以父之礼相待。事无具细,均要与诸葛亮讨论决定。
刘禅诸葛亮
刘禅奉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也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处理朝政。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北伐之前,写了一篇《出师表》,其中讲述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主要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开张圣听。诸葛亮建议刘禅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臣子们的意见,将先帝刘备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光大。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也不要说一些不恰当的话,而阻止了臣子向你进谏的道路。用宽广的心接纳臣子的意见,振奋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的精神士气。
第二、赏罚分明。宫庭内与宫庭外是一个整体,对待宫中侍卫和各个府署的臣僚要一视同仁。
对宫内和宫外的人要一致看待,赏赐和处罚都要以同一标准实行,不能不一样。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也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而断章取义,而是要将其交给主管此事的官吏,由他们去判定。
第三、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例举了前汉兴盛和后汉衰败的原因,告诫刘禅要亲近贤能的人,远离那些奸佞小人。并给刘禅例举了几个贤臣的例子,让刘禅在宫中之事的处理上去请教郭攸之、费祎和董允等人;军营中的事去咨询将军向宠,并推荐他做中部督。
与刘禅有关的成语
同刘禅有关的成语是乐不思蜀。意思是指在新的环境生活的很快乐,不想再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了。原本的意思是指蜀汉后主甘心做魏国的俘虏,不再想着怎么去复国。
刘禅
这个成语源自于,有一次,司马昭特意设宴邀请刘禅参加,想观察刘禅的反应。于是在宴上司马昭吩咐乐师演奏蜀国的乐曲,还让舞姬以歌舞助兴,当时的蜀汉的旧臣子听了这音乐因为想起亡国的痛苦,无不伤心落泪,一个个掩面在哭泣。只有刘禅神情不便欢乐嬉笑,听得津津有味。
司马昭看到刘禅居然是这样的反应,就问刘禅;“你不思念蜀国么?”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想念蜀国。”郤正听到这个话后,在上厕所的时候指点刘禅说:“陛下,等下如果司马昭再问你是不是思念蜀国的话,你先要注视着宫殿的上方,然后把眼睛闭上一会儿,最后再张开眼睛,缓缓的说:我父亲的坟墓远在蜀地,我是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地啊。这样说的话,司马昭就能让陛下你回到蜀地了。”刘禅听了牢牢记在心里。在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司马昭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刘禅赶紧把郤正教他的说了一遍,司马昭听了马上回答说:“这话听了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很惊讶的说道:“你怎么知道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他见刘禅这么老实就再也没有怀疑过他。
刘禅的性格特点
刘禅的性格应该是单纯,懦弱无能和毫无责任感的乐观。说他的单纯,这一点从宠信黄皓就可以看出了。黄皓能被刘禅所喜爱,能取得刘禅的欢心,无非是他善投其所好,他对刘禅的百依百顺,让刘禅有一种做皇帝的满足与快乐。
刘禅
开始,黄皓是对刘禅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的,可是当黄皓的势力愈发强大后,两人原本相处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现在的刘禅随着对黄皓越来越信任后,黄皓说什么,刘禅就信什么。以至于在魏军进攻蜀国时,听了黄皓的话把姜维反映的情况和建议搁置一边,没有告诉别的大臣,自己却仍然在花天酒地,以至于最后终迎来了亡国的命运,由此不得不说刘禅的单纯与无能了。
在蜀汉灭亡后,刘禅投降于魏国。他被迁到魏国的都城洛阳生活在一次司马昭的宴会上,司马昭问他有没有思念过蜀国,刘禅就因为在洛阳生活的很快乐,不假思索的给了司马昭回答:这里我很快乐,为什么要思念蜀国呢?
如此没有责任心,毫无责任感,他仅因为贪图自己的享乐就抛弃了自己父亲千辛万苦创下来的、他的相父诸葛孔明为之呕心沥血的基业于不顾,那一句乐不思蜀,是要有怎样冷酷无情的心肠才能说得出口啊,国破家亡,作为一个王国的君主,竟然沉溺于玩乐连复国都忘记了,这是何等懦弱无能的君主,又是何等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之心的君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