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乌夜啼全文讲解
乌夜啼李白
“乌夜啼”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乐府古题,有不少人以此为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其中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曾经创作了这么一首《乌夜啼》,李白别出心裁,虽然题材相仿,但是情景交融,言浅意深,别具特色,传说当年贺知章对于这首诗就非常喜欢,还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
李白乌夜啼
这首诗共分六句,开头两句就描绘景物,渲染气氛,李白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乌鸦回巢叫声不息的场景,黄昏时分,乌鸦们都将要休息了,这个时候乌鸦们都回到了自己的鸟巢之中,趁着还没休息的这点时间唱唱歌什么的。而乌鸦的叫声是最令人感到心烦的,正常的人听了心里都不舒服何况是心中本来就愁苦不已的离人呢?而且就连乌鸦都只要要回巢,但是远在前方的征夫合适才能回家,甚至能不能回家都是问题,这更加让读者感到沉闷。
之后的两句讲的是秦川的织锦女子,李白并没有描写这人长得怎么样,只是说她在独自一人在闺房之中,透过迷茫的烟雾,低声私语,这里的重点不是她长得漂不漂亮,家里有不有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流露出来的一种迷茫的神色,喃喃自语的孤独。
最后两句李白将全诗升华,织锦女停下了手中的活,想念起了远方的丈夫,她一个人独守空闺,孤独寂寞,不禁泪如雨下,那么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不禁让读者跟着深思。
李白的生平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唐诗的巅峰存在。李白的为人豪放不羁,喜欢喝酒作诗,尤其是喝完酒之后经常诗兴大发,将自己的豪情诉诸笔下。
李白的画像
李白出生于701年,具体出生地点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在争李白故乡这个名头,而且他的出身也相当离奇,家世、祖上都没有什么记载,有的说他的祖上是李建成或是李元吉。李白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在15岁的时候就能做诗赋,而且他非常喜欢剑术,剑术独成一家。
在24岁的时候李白离开了故乡来到了蜀地,在蜀地游览了一番之后出蜀,在27岁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介绍成为了前宰相的孙女许氏的丈夫,从此在安陆定居。李白一直想要进入官场,曾多次上书想要求见当地的长史但是因为遭到别人的诽谤都没有成功,后来30岁的时候游于长安,辗转于王公贵族之间都没有收获,失意潦倒的李白最后选择了回到安陆家中,隐居生活。
恰好之后唐玄宗崇尚道教,而李白自己也深受道教影响,在一次玄宗狩猎的时候,献上了《大猎赋》正好契合当时玄宗的心情,之后得以进入长安,受到了贺知章等人的称赞,但是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因此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离开了长安,前往山东一带。后来因为贺知章等人的推荐,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但是唐玄宗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宫廷的文人,根本不参与什么朝政。之后因为在安史之乱以后参与到诸王叛乱,虽然被免于一死,但是还是被发配到了夜郎,之后在762年的时候病逝于床榻之上。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的一生创作了无数精彩的诗歌,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在他的诗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更是被无数后来人奉为经典。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
这首诗是一手送别诗,李白一生好喝酒,好交友,写过不少经典的送别诗,比如《赠汪伦》等,而这首诗相比起纯粹的送别诗来说又增添了一点别样的味道。一般来说诗歌之中一句都是比较短的,但是李白就是李白,连着十一个字的长句,以一种浩浩荡荡的气势,将读者带到了李白的身边。离我而去的昨天已经是无法挽留了,扰乱我内心的今天多么的烦恼啊,这种烦恼并不是从今日开始的,是李白一直以来悲惨的政治遭遇的概括,是李白人生的一个缩影。
之后李白没有沉浸在悲哀之中,马上就展现了自己的豪情“万里清秋”“逸兴遄飞”,虽然一直以来都感受官场的黑暗,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很快就回过神来,展现了一幅“长风万里送秋雁”的景象,不禁让人精神抖擞,为之一振。一群人聚在一起饯别,自然不可能干巴巴的坐着,肯定要喝酒,于是高谈阔论,酣饮高楼上。李白的酒兴是出了名的,喝多了以后就幻想着上到青天之上将明月给摘下来。但是精神是自由的,肉体却是被束缚着的,于是心中的悲苦涌了上来,“抽刀断水”的比喻是非常奇特也是非常新颖的,楼前就是长流的溪水,这绵绵不绝的溪水怎么会被人用刀斩断呢?心中的愁苦又怎么是喝酒能解决的呢?“抽刀断水”的细节表现了李白想要脱离痛苦现实的心。
最后李白在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黑暗的现实之间达成了一种妥协,“穷则独善其身”,既然做不到兼济天下,那我还不如“散发扁舟”,漫游于将江海之上。
秋浦歌 李白
李白一生创作做多,游历经验丰富,其中他在天宝年间游历到秋浦的时候,创作了一组《秋浦歌》总共十七首,从不同的角度来歌颂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因为当时政治逐渐黑暗,其中又流露出了忧国忧民的心情。
李白秋浦歌
在所有的《秋浦歌》里面,最为出名的就是其中的那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里小编我就为大家简单的赏析一下这首诗歌。这首诗通过作者对镜悲白发的描述,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自己的哀愁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歌最开始就是一种极度的夸张,正常人怎们可能又三千丈长的白发,正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愁苦白饭才会这么的绵长,而且忧愁比起千丈长的白饭一点都不差。虽然起笔突兀,但是读来之后却又恰到好处,试想一个人面对着镜中的自己,看到自己的白发,细细的疏离的时候,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多少往事值得回忆,多少往事值得深思,这时候白发已经不是白发了,而是李白的一生,是李白这坎坷怆然的人生,回想一生,即使豪放如李白也不得不感到忧愁。
不知道这明镜之中是哪儿来的这一抹秋霜,不是不知,而是明知故问,这反而更加伤感,看着自己的满头华发,作者并不愿意承认,这就像是辛弃疾的“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言愁却更愁,此诗读罢,不禁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家呆坐在明镜之前,望着自己的白发,一声叹息,不禁让人感慨烈士末年,然壮志未酬,何其悲凉。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他有着远大的人生目标和抱负,但却一直怀才不遇,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这种怀才不遇的心情,在李白远离京城十多年后到达了顶点。从他所写的《独坐敬山亭》中,我们能够窥的李白当时无奈而落寞的心情。
《独坐敬山亭》
其实,大诗人李白还是有过一段为官的经历的,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唐玄宗翻阅了李白的诗集,当即惊为天人,封李白为翰林,让李白随时侍奉在自己左右。但唐玄宗对李白的赏识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那些人纷纷在唐玄宗面前诋毁李白,李白才当了没多久的翰林,就被放逐出了京城,远离了政治中心。
而《独坐敬山亭》这一首诗就创作于公元753年即天宝十二年,根据时间来推算,李白那时候已经远离京城十二年了。李白出门远游的十二年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长期漂泊无依的生活,使李白尝遍了人世间的辛酸苦楚,看透了世态炎凉。虽然李白的性格一直都是如此乐观豁达,但心中还是会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一丝丝的孤独之感。
从《独坐敬山亭》一诗中,我们能够很明显的体会到诗人的孤单、寂寞以及落寞的心情。诗中所写的意象,如飞鸟、孤云、敬山亭等都是孤孤单单的,形单影只,正如诗人自己。李白在那时已经不复当年的风采了,他独自一人来到敬山亭,独自许久,触景生情,感到十分的悲凉。李白看着眼前的风景,于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心中的孤独与无奈之情。
上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几个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