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不为物累之说的由来
吕蒙正不为物累
北宋欧阳修有一本书《归田录》,里面都是一个个轶事小说,大多是他亲身所见,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的故事就出自这本书。其中有一条故事是讲吕蒙正,欧阳修评价他是“寡好而不为物累”,意思就是嗜好很少而又不被物质所拖累。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不为物累的故事开头,欧阳修就高度评价了他,说“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吕蒙正生前三次为相,后还封爵徐国公,地位极高,所以得尊称“公”,而“文穆”则是他的谥号,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或者大臣死后都被追封为这个谥号。从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整个故事要赞扬的就是他宽厚,表现就是吕蒙正不为物累。
故事是讲,当时朝廷又一个官吏,他的家里珍藏着一面古镜,按照他的说法镜子可以照到两百里远的东西。这个官吏想要博得身为宰相的吕蒙正的赏识,就想要用镜子来换取功名利禄,于是就拜托吕蒙正的弟弟把镜子送给他。吕蒙正的弟弟找了个机会就假装无意闲聊地提起了这件事情。
吕蒙正听了笑笑,说:“我的脸还没有一个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到可以照二百里远的镜子呢?”他的弟弟听了也就不再多提这件事。而听说这件事的别人,都被吕蒙正所折服,把他与唐朝的宰相李靖相比。
中国历史上贪污得家里钱财富可敌国的宰相,不在少数,反而是像吕蒙正这种宽容、清廉的宰相少有。
吕蒙正雅量
《吕蒙正雅量》是一篇很短的文言文,节选自的是司马光的《湅水纪闻》。全文只有一百字出头,内容是说北宋宰相吕蒙正“不计人过”。从题目可知,赞扬的就是宽宏的雅量。
吕蒙正画像
原文是在说,吕蒙正是一朝宰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错。他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差不多就是副宰相的时候,有次刚刚进入朝堂,有一位上朝的中央官员在帘子里指着吕蒙正说:“这么个小子也可以当副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到,正常地走过去了。但是和他同样在朝廷做事的官员非常愤怒,让吕蒙正去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却立马制止了他们。
下朝后,那些同样在朝廷做事的官员还是愤愤不平,懊悔当时没有追问到底。而吕蒙正却说:“一旦知道了那个官员的名字,我就会终身都忘不掉这次受辱的事情;那还不如不知道他的名字,不问又有什么损失呢?”世人都因此十分佩服吕蒙正的雅量。
中国民间一直有句话,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它的上一句是“将军额上能跑马”。一个额头上可以让马奔跑,一个肚子里可以让船撑着走,都是以夸张的手法来形容一个人度量大。而将军和宰相作为主语,是因为这两个都是朝廷高官,而一个身居官位的人都应该度量大。而“宰相肚里能撑船”用在吕蒙正雅量上,无论是身份还是性格,都的确是十分恰当。
吕蒙正赶斋
吕蒙正赶斋是一个民间故事,最早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所作,该剧名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共四折,分别是讲一富家女扔彩球选中了穷秀才吕蒙正,她被父亲赶出家门两人在一个破窑居住,吕蒙正高中状元,父女和好。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赶斋的故事就出自这部剧的第二折。所谓“赶斋”,就是赶着去寺庙讨要斋饭。吕蒙正是一个穷人,民间传说里穷困只能和母亲在一座寺庙旁边的石洞里居住,一住就是九年,而他们每日的伙食也基本上就是依赖寺庙。所以富家女刘月娥只做了他的妻子,也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跟着他过这样的苦日子。还好吕蒙正聪颖好学,高中状元才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一出楚剧,名字就叫《吕蒙正赶斋》。元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的主角可以说是那个富家女刘月娥刘月娥,而截取其中个一小段故事的这出楚剧的主角自然就是吕蒙正。因为原本的故事情节很单薄,所以该剧也增加了新的情节,妻子的名字也改为了刘玉兰。吕蒙正有一天赶斋回来,发现他们住的破窑前面有男人的足迹,就怀疑其他的妻子有外遇不贞洁。所以他回去后对妻子冷嘲热讽,两人发生了争执。原来足迹是妻子的母亲派来送钱送粮食的人的。知道真相后,吕蒙正和妻子又和好如初。
增加了情节后,剧本就有了冲突所以很好看。据说,1960年的时候,该剧的表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都观看并且赞扬过。
吕蒙正故事
吕蒙正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贤才兼备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与重用,度量宽大,此外他还独具一双识人慧眼,能够知人善用。
吕蒙正
有一天,宋太宗与吕蒙正商议派谁出访辽国,吕蒙正向皇帝推举了一名姓陈的大臣,皇上认为此人不合适,就没有同意。次日,皇上又以此事问他,吕蒙正还是推荐了昨天那位陈姓官员,皇上依旧否决了。第三次,当皇上又问起此事时,吕蒙正再次提议此人,气得皇上大拍桌子,十分生气,问他:“卿为何如此固执?”吕蒙正回答说:“陛下,不是臣固执,而是您未能查明谅解啊。这个人可以出任辽国,别的人都不如他。为臣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顺着您的意思去发表意见,这样只会耽误国政。”吕蒙正的话气得其它大臣都敢怒不敢言,反而使皇上深受感触,自愧不如。
吕蒙正有一位客人叫做富言,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了,能否让他进书院呢?”吕蒙正应允之后见了他的儿子,十分震惊地表示:“你的儿子将来一定会功成名就的,他的官职能做到我的位置,他的功绩定能远远超过我!”吕蒙正令他与自己的儿子做同学,十分厚待他。果然那个人就是富弼,长大以后成了宰相。
此外吕蒙正还多次推荐常说他坏话的老同学,可见他心胸开阔,唯才是用,且独具识人的眼光。
吕蒙正破窑赋
《破窑赋》是北宋初期宰相吕蒙正的诗作,也称作寒窑赋,他早年中举前生活在破窑里,他创作此赋是为了规劝太子,写了自己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加以历史上诸位名人坎坷起伏的命运,来向太子诉说一种人生的自然规律。
吕蒙正破窑赋塑像
吕蒙正出生贫苦人家,因此深知穷人的困苦,从而发奋读书,金榜题名后为官清廉爱民,是个贤相。年轻时他在破窑中苦读,直到后来做了宰相,他深知人情冷暖与人心宠辱,因此特意作了此赋。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极深,所以有不少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主张过于消极饱受,因此他有很大一部分著作都已失传,而这首赋被看做他的经典佳作。
据悉当年吕蒙正三次入相,作为太子的老师,由于太子年少气盛、目中无人,又没有太傅敢当面教训太子,于是吕蒙正决定写此文来告诫太子。这篇诗赋虽然篇目不长,但字字皆精髓,内含大智慧,明智的太子一读便理会了吕蒙正的深意和良苦用心,传闻太子在读过以后,还一改往常的面貌,变得虚心受教了。
破窑赋中吕蒙正写出了人生命运的多变以及天地自然自有其循环规律,全篇内容讲述了自己从凄凉的境况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富贵之位,还举了很多自古以来历史名人们命运多舛的磨难与经历,通过事实来叙述其中的道理,证实世界上人生路途遭遇起起落落是难免的,以此来警示太子。
北宋吕蒙正
吕蒙正,出生寒门,高中状元得以入仕,十分受到宋太宗的赏识,三登相位,是北宋时期以德才贤良兼备而著称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官员的敬重。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官期间,遇到事情敢于出来说话,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讨论时政事务,有自己不认同的,一定会坚持反对意见,他这种无所隐瞒的性格特点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也因此在朝中有很高的名望,令人尊敬。
有一次适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宋太宗宴请朝臣,酒过三杯喝到尽兴时,皇上便开始得意洋洋地自夸:“五代年间,周太祖自邺南归时,这里社会动乱没有纪法,官员和百姓屡遭盗劫,天上出现扫把星,地上水灾频发,引得人心惶惶,四下流窜,还以为天下将要大乱,此处再也不会有太平日子了。朕登基以后,所有事务都亲自查阅处理,民间的各种状况都得到了治理。此后,每次一想到老天的恩赐,能够给我这样繁荣昌盛的时局,我就能体会国家的管理与发展都是事在人为啊。”
听到皇上这样的话,在座的大臣们人人鼓掌表示认同,唯独吕蒙正起身离坐,来到太宗面前说:“有皇上的地方,就能聚集百姓,所以此处才会作为都城得以繁荣发展。皇上可能不知道,城外很多饥寒交迫的尸骨,并不是都如您所见的那样,希望陛下不仅仅只看眼前近处,能真正为百姓谋幸福。”此话令宋太宗大为扫兴,但也无以反驳。
吕蒙正心系国家、百姓,绝不谋私,他的刚正不阿与贤良廉洁都是历史上难得的。
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北宋初期的宰相,为人仁厚善良、正直敢言,对部下百姓宽容有德,且清廉拒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贤良著称的官员。历史上流传着关于他的典故不少,其中“不计人过”就是十分著名的一个。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官时,虽然受到皇帝赏识,但他却不记仇,不去惦记着别人的过错。
在吕蒙正刚刚担任副宰相的职位时,有一次进入朝堂上朝,此时朝中有一名官员在朝堂的帘子里面说:“连这小子也能进朝参政啊?”吕蒙正好经过,知道那人是说给自己听的,于是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就自顾自走了过去。和吕蒙正一同为官的其他官员们听到这样的言语感到十分气愤,纷纷去责问那个官员的姓名以及是什么官职,吕蒙正见状赶忙去制止他们,由于那个大臣在帘幕后面被遮挡因此看不清是谁。
退朝以后,与之同行的几个官员仍旧愤愤不平,问吕蒙正为何阻拦他们,十分懊悔当时没有将对方的底细探个究竟。而此时,吕蒙正却说:“如果知道了那个人的姓名和官职,想必定会在心上牢记终生,一辈子念其过错不能忘记,因此还是不知道对方是谁为好。不去追究那个人到底是谁,大家各为各的官,互不干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大家听闻都深受感触,自愧不如。
可见吕蒙正是个心胸宽广,度量博大的人,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而捆绑自己,能够放下心中的不愉快,十分具有容忍度。
吕蒙正后裔
吕蒙正官居宰相,可能也泽被后世,导致他的后裔有不少历史名人。不过这些吕蒙正后裔其实并非直系,因为正如他自己晚年所说,他的几个儿子都比较无能不堪重用,但是他的侄子吕夷简却有宰相之才,所以这些名人其实是他侄子的直系。
吕夷简画像
吕蒙正后裔中出名的第一人就是他的侄子吕夷简,他曾经向宋真宗推荐过这个侄子,所以之后吕夷简深受皇帝重用,当时已经官居高位。等到真宗驾崩,仁宗即位,他就官拜了宰相。虽然是太后临朝执政,吕夷简仍然尽心辅佐年幼的皇帝处理朝政,最后官至太尉,封爵许国公。而他的儿子吕公著后来也是一朝宰相,最后官至司空、平章军国重事。此外,吕公著还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一生著述颇丰。而他的其他兄弟在当时也是朝中重臣。
在往下比较出名的就属于南宋了,而且大多不是在官场上成就非凡,而是在学问上颇有研究。比如吕公著的曾孙吕本中是一位诗人和词人;比如,吕夷简的六世孙吕祖谦、吕祖俭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一代大儒,尤其是前者,开创了浙东学派里的“婺学”一支,可以和朱熹并称。
由此可见,虽然吕蒙正自己从小贫穷,无论是状元还是宰相都是他自己争取而来。不过他的身居高位,给自己的后辈了一个机遇,进入官场算是受其恩荫,研究学问则是接受他深厚的家学。
吕蒙正劝世文
所谓吕蒙正劝世文,其实就是他的《破窑赋》,又名《寒窑赋》或者《劝世章》。把这篇赋称为吕蒙正劝世文是因为他在文末写了一句“吾敬为此劝世文也”。
吕蒙正《寒窑赋》雕刻
这篇文章有两个版本,文字不尽相同,但内容相似,主题也一致。其中一个版本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开篇,说蜈蚣有上百只脚,却还不如没有脚的蛇走得快;雄鸡翅膀很大,但不像乌鸦那样能飞;马虽然可以行千里,但没有骑着驾它就不会自己到目的地。所以同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如果没有运气和机遇就一样不能实现。
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讲述人生的无常、命运的起起落落。吕蒙正的论据有三方面,一是天地和自然,二是历史名人的事迹,三是自身的遭遇。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用很多文字来罗列以历史人物举例。他提到了孔子,文章无人能比却一样被困在陈国;姜子牙,精通武略却一样在渭河边垂钓。颜渊,虽然短命但不是恶人;盗跖,虽然长寿但不是善人。尧舜,虽然英明却生下了不孝儿子;瞽叟虽然愚蠢却生下了舜这样的儿子。张良原来只是一介平民,萧何原来只是一个县吏。晏子身高不足五尺,却是齐国的宰相;孔明住在草庐,却能做蜀国的军师。项羽虽然强大,却兵败乌江而自刎;刘邦虽然弱小,却拥有了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的威力,却到老都没有封侯;冯唐虽然有治国之才,却一生怀才不遇。韩信没有得遇的时候,一天没有三餐,等到被重用,腰上悬挂三尺大印,一旦时运衰败,死在了阴险之人手里。
《破窑赋》据说是北宋宰相吕蒙正的作品,但这也只是相传,应该是后人所作。
上一篇:封神英雄中妲己被剪胸
下一篇:三国将领关羽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