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能将楚国从内乱中解救出来,平定了局势,稳固了政权,最后一步步坐上了中原的霸主,不用多说,楚庄王必定得是一个十分有勇有谋的人,不然的话楚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长的这么迅速,而且还能够称霸中原。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楚庄王死了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楚国的国力就迅速后退,被晋国给超越了,这也足够能看出楚庄王的能力。
张光北饰楚庄王
另外这位霸主的政治生涯也是充满了智慧,因为在他执政的前三年,他没有任何的政绩,没有颁布过法令也没有处理过政事,以至于楚国的大臣们都开始担心起楚国的未来。但是后人就都知道了,这个是楚庄公的大智慧所在,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周边各国对他放松警惕,因为他刚上位政权不稳定,这样做可以先稳住自己的政权。另外因为楚庄公的不作为,所以国内的许多问题也都显现了出来,这样也更有利于他今后的治理。这就说明楚庄王是个有大智慧,懂得厚积薄发,而且还是非常能够隐忍的人。
而且在其他很多的小故事中,也能够看出楚庄公这个人身上的许多优点。诸如在楚庄王绝缨的故事中,我们就能看出楚庄王的宽大的胸怀。而且在发动很多战争之前,楚庄王都会非常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以此来判断战役的可行性,说明楚庄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能成为一代的霸主,身上必然还有很多过人之处,比如楚庄王的忧患意识,还有知人善用也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楚庄王称霸
楚庄王的称霸,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因为当时楚国并不是最强大的,而且楚庄王上位初期,楚国的国内也出现了叛乱,而且当时还有强大的晋国,所以说楚国称霸春秋是偶然的。但是楚庄王有勇有谋,励精图治,一心想雄霸天下,所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却也在情理之中。
楚庄王
楚庄王上位之后先是平定了国内的叛乱,还吞并了弱小的庸国,这个时候楚国国内的形势已经趋于稳定。而晋国国内也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就给楚庄王的北伐制造了有力的条件。
公元前610年,晋国和卫国还有陈国等相会,但是拒绝郑国前来,于是郑国不得不考虑改变和楚国的关系。当时许多诸侯国都见风使舵,看楚国日渐强大所以都开始转变态度,陈灵公和晋国结盟之后,楚庄王看准时机,亲自率兵攻打陈国、宋国等。
公元前607年,郑国受到楚国的命令前去攻打宋国,借此机会打击晋国。后来晋国的赵盾联合卫国、陈国一起攻打郑国,楚庄王于是出兵解救郑国之困,赵盾悄悄溜走了。
公元前606年,楚国北上将郑国团团围住,但是郑国已经不是楚庄王的主要目标了。楚军进驻郑国,在这里等待晋军的到来。半年之后晋军开始渡河,楚庄王亲自统帅全军北上,与晋军对峙。这场战役最终以晋军进驻邲,晋军惨败告终。击败了晋国,楚庄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问鼎,这也标志着楚国已经取代了晋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楚庄王听朝罢宴
楚庄王听朝罢宴是一个出自《韩诗外传》的一个故事,记载的是一个关于楚庄王关心朝政而罢宴的故事。所以这些事情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楚庄王在位的后半阶段,楚国的国势会日渐强盛。
楚庄王
故事说,楚庄王有一次上朝,结果朝散的很晚,于是樊姬就来迎接他,还问,为什么散朝这么晚,是饿了还是疲倦了吗?楚庄王说,和贤人们在一起,感觉不到疲惫和饥饿。樊姬就好奇了,便问大王说的贤人是谁啊?楚庄王回答说是虞邱子。樊姬就抿嘴笑了起来,楚庄王问樊姬为什么发笑,樊姬说,虞邱子算是贤臣,但是不能算忠臣。楚王好奇于是询问为什么。樊姬说,我伺候了大王十一年,大王身边有很多贤女,比我贤德的有两个,和我并列的有七个,我也想独占大王的宠爱,但是我想大王应该多见一些人,多了解一些人的才能,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情蒙蔽了国事。而虞邱子在楚国当了十年的宰相,但是推举的人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这样做事堵塞了贤人进身的机会,也蒙蔽了国军的眼睛。这样就是不忠了,而且无法分辨贤人这就是不智了,我就笑这个。
楚庄王听了之后很高兴,就把樊姬的话转告给了虞邱子,虞邱子无言以对,让出了自己的房子,派人去接孙叔敖,把他推荐给了楚庄王,于是楚庄王就出任了令尹,治理楚国三年,为楚国成为春秋的霸主立下了汗马功劳。
楚庄王举兵伐宋
楚庄王伐宋也是楚国在成为中原霸主之前所打的一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楚庄王不知道了打了多少个国家才到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楚庄王
关于楚庄王伐宋这件事情,典籍上也有记载。当时楚庄王发兵讨伐宋国,宋国就向强大的晋国求救,但是晋国的大臣伯宗却进言说,现在楚国的形式已经非常得利,国势日渐强盛,我们不能够直接和他们对抗。言下之意就是要另外找个办法搭救宋国了。于是他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胆识的壮士,就找到了一个叫解扬的人,派他去宋国安慰宋国的人,劝他们不要放弃抵抗。
解扬出使宋国的时候经过了郑国,那个时候郑国被迫刚刚和楚国结盟。郑国就把解扬给抓了起来送给了楚庄王,楚庄王给了许多财物给解扬,希望解扬能说反话,让宋国赶快投降。解扬答应了下来,于是楚国就让解扬登上楼车,但是解扬立马就违背了和楚庄王的约定,对着城内的被围困的宋人大喊,说晋军会前来解救,你们不要放弃抵抗。
于是楚庄王就大怒,要把解扬给杀了,解扬说自己完成晋国交给的任务是因为言而有信,就算死也不会有二心的。解扬还对楚国的大臣们说,你们千万不要忠于你们的国君,因为这样会被杀头的。于是大臣们都劝从楚庄王把解扬给放了,楚王没办法,也只能把他给放了。
最后解扬为晋国立下了大功,被封了爵位。
楚庄王简介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也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嫡长子熊侣即位,这位新的楚王就是楚庄王了。
楚庄王画像
当时楚国内部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公子燮和克斗两个人臭味相投,谋反之心早已有之。二人在子孔出战的时候戒严了郢都,还挟持了楚庄王准备另外建立政权,好在二人被戢梁诱杀,楚庄王才得以获救。
楚国的内乱解除之后,楚国很快就趋于稳定,所以楚庄王励精图治,有了称霸中原之心。当时晋国是中原各诸侯中最强大的,所以晋国就是楚庄王的主要目标了。公元前607年,郑国受到楚国的命令前去攻打宋过,借此机会打击晋国,此战以宋国大败告终。后来晋国的赵盾联合卫国、陈国一起攻打郑国,楚庄王于是出兵解救郑国之困。赵盾悄然退去,不敢和楚国的军队正面交锋,从侧面来说也是楚国强大的一种体现。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发起了在他上位这些年里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楚国北上将郑国团团围住,但是郑国已经不是楚庄王的主要目标了。楚军进驻郑国,在这里等待晋军的到来。半年之后晋军开始渡河,楚庄王亲自统帅全军北上,与晋军对峙。这场战役最终以晋军进驻邲,晋军惨败告终。楚军扬眉吐气,楚庄王大展宏图,想要与周天子比肩的野心也开始显露。
之后楚国又围攻宋国,虽然最后没有取得胜利,但是这场历时九个月的战争足够让当时诸侯国谈楚色变。之后楚庄王又联合齐国,控制晋国进一步巩固自己霸主的地位。公元前591年的时候,楚庄王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在楚庄王死后的几十年里,出过国力急剧下降,很快就被晋国超过了。
楚庄王的故事
关于楚庄王的故事,史书上记载的就有非常多,而且在其他书籍上也有许多关于楚庄王生平和楚庄王的一些言行的记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能够坐上中原霸主的位置也就说明了这个人身上,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楚庄王
我们都知道“一鸣惊人”这个成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其实和楚庄王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楚庄王可是历史上一鸣惊人的“第一人”。史书上记载楚庄王最初继承王位的时候并没有像史书中记载的那么励精图治,可以说他并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楚庄王执政的前三年没有颁布过一条法令,对政事也没有任何的干预,还不让别人劝谏他。但是三年之后,还是有一个官员用谜语的形式暗示楚庄王,说楚庄王应该重拾政事,把楚国建设的更加强盛。楚庄王才变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的。所以楚庄王说自己一飞就一定一飞冲天,一叫一定一鸣惊人,很显然,楚庄王做到了。
另外我们现在都用“问鼎”来形容某个人到了最高的位置,比如问鼎冠军这个词。其实这个问鼎这也是一个和楚庄王有关的一个典故。击败晋国之后的楚国已经成为了中原的霸主,楚庄王的野心也进一步的明显,于是就以朝见周天子为名询问鼎的大小和重量,在古代皇帝用的鼎和诸侯、大夫用的鼎在数目和大小上都不相同,所以问鼎这个举动可以说是楚庄王对周王室的一种挑衅。但是最后楚庄王认为时机没有成熟,也就没有取周王室而代之了。
楚庄王的成语
因为有许多史书和典籍中都记载了关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故事,因此在这故事中也衍生出了许多的成语,这些成语到今天也都被人们所广泛的使用。
楚庄王
在这些与楚庄公有关的成语中,最著名的一个成语就应该是“一鸣惊人”了,现在比喻那些平时没什么表现,但是却突然做出惊人成绩的人。所以历史上第一个“一鸣惊人”的人,其实就是楚庄王了。因为当时楚庄王上位的前三年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没有颁布法令,也没有处理政事,楚国上下都为此感到担忧,于是就有人用一只不飞不叫不展翅的鸟来暗比楚庄王,楚庄王这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然最后楚庄王也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使楚国成为了春秋的霸主。
另外还有一个成语“问鼎中原”,现在也多用“问鼎冠军”来说明一个人得了冠军。“问鼎”两个字也是和楚庄王有关。楚国强大到击败了晋国之后,楚庄王就到了周天子面前询问鼎的大小和重量,一般臣子是不能询问鼎的大小的,这就是楚庄王展现出了打算一统天下的野心。
最后还有一个词叫做“因猎求士”,说的也是楚庄王,楚庄王喜欢狩猎,于是楚庄王就在狩猎的过程中发现人的长处,在各种情况下用不同方式处理事情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在他身上看出些特质,这也是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
楚庄王问鼎
“楚王问鼎”这件事情最早出自《左传》,之后在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中也有详细的记录,是楚庄王称霸野心的一次体现。
楚庄王塑像
想要了解这个故事首先要了解“鼎”的含义。西周的时候人所有的鼎的大小以及多少都代表着所用之人他们贵族身份的等级,在《公羊传》中就有提到说“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九鼎是象征着帝王的地位和权利的。
当时楚庄王以朝拜天子的名义,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这明显就是在向周天子宣战。但是周王室的王子公孙也不是吃素的,王孙满就说,统治天下不在意的是德行而不是鼎的大小。楚庄王就很不服气的说,你们不要以为有九鼎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楚国有的是铜,把兵器上的刀片切下来就能够做九鼎了。王孙满又说,楚王你别忘了,当初夏禹时期,他们就是因为自己的德行受到了拥戴,才坐上了首领的位置,各地都贡献了铜材,所以才铸造成了象征权力的九鼎。后来夏桀昏庸,鼎就到了商汤的手中,纣王暴虐这个鼎才转移给了周。所以如果天子有德的话,鼎就算小却是重的难以转移,但是天子如果无得,那么鼎再大也能轻易移动。周朝的国运还有结束,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楚庄王无话可说,但是这件事情却被写进了史书了,也成为了楚庄王野心外露的一次代表,后世也都用“问鼎”来象征夺取最高政权。
楚庄王欲伐越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这个中原霸主当然也不是随便谁就能当,也是楚庄王励精图治一寸一寸土地打下来的。楚庄王讨伐过郑国、陈国等,最后和晋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所以这一切的成就,都来自于楚庄王的雄才伟略。
张光北饰楚庄王
当然除了郑国、陈国,楚庄王还讨伐过越过,在《韩非子》中就有对楚庄王讨伐越国做了一些详细的描写。书中记载,楚庄王原本想要去攻打越国,但是庄子却出来劝谏楚庄王。庄子问楚庄王,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国内的政治比较混乱,而且越国的军队也很软弱。庄子却说,我担心人的智力和见识之间的关系,就跟眼睛和睫毛的关系一样。大王你的军队被秦军还有晋军打败,还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能不能够说明楚国的军队软弱,而且楚国国内大盗盛行,官吏们对这样的情况束手无色,是不是说明楚国政治混乱。这么说楚国的情况不比越国好到哪里去啊,可是大王您却还是要攻打越国。指挥就像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啊。听了庄子的一席话,于是打消了要去进攻越国的念头。
当时楚国国力孱弱,国内政治混乱,但是经过楚庄王的努力,几年之后楚国就具备了和晋国一较高下的实力,最后楚国也能在楚庄王的领导下最终成为了中原的霸主,楚庄王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上一篇: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是谁
下一篇:楚庄王问詹何曰是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