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名二子说赏析 苏洵对儿子的期望
苏洵名二子说
苏洵《名二子说》是苏洵写给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文章,教育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文章篇幅不长,寄寓了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期盼,也给他们提出了一些意见。
苏洵画像
苏洵《名二子说》分为两段,第一段分别借两个儿子的名字对他们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巧妙地将车子和儿子的名字结合在一起。苏洵认为大儿子苏轼生性旷达,有什么事情都会说出来,因此苏洵给大儿子区明年为轼,希望他可以放低自己的身段,不要因为性格去无意得罪别人。小儿子苏辙沉静内敛,性格平和,苏洵给小儿子取名为辙是希望他可以更加自由洒脱,不要太多的担心祸福。
苏洵《名二子说》不单单是写给儿子们看的,也抒发了他自己对人生艰难、仕途多磨难的感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苏洵三十七岁,当时他正处于屡次考试都不中的低谷中,深受打击,心情也很郁结,借着这篇文章,他将自己心中的感慨跃然纸上,结合他一生的遭遇和他独特的性情,这篇文章也更加意味深长。
都说“知子莫如父”,虽然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苏轼和苏辙的年纪都不大,但苏洵已经从他们平日的表现中看出了儿子们的性格,帮助他们去改正缺点,少走弯路,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纵观苏轼《名二子说》全文,虽不足百字,但字字精炼,读起来隽永有味,让人情丝婉转,真是别具一格。
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在政治、、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
苏洵苏轼苏辙像
苏洵,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大人物,到五十岁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许多人所熟知,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游览祖国的山水。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但考试都落榜了,到了三十七岁考试还是落榜,于是他决心不再进行科举考试。
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续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而是自己自学成才,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到他四十八岁那年,得到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他的文章才慢慢有了名气。
苏轼和苏辙的经历却跟他们的父亲完全相反,年轻的时候就被金榜题名但他们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苏轼一生在各个地方当官,地方成绩显著,在朝廷中也当上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参考科举考试对当世的变故直言不讳。他的弟弟苏辙比他的言论更加激烈、尖锐,矛头直指皇帝,说皇帝沉溺与酒色中,不准时上早朝,不听从大臣的意见,却听从一些妇孺的话。结果他的言论引起朝廷轩然大波,众多臣子议论纷纷。苏辙的才能在元祐年间才算得到了一个大的发挥。
苏洵作品
苏洵,便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苏轼父亲,他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人称为是“三苏”。对于苏洵作品,我们可以张口就来,比如说《六国论》,这都是我们在学校的精读文章,苏洵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可见,苏洵对我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苏洵作品图
在苏洵保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性格。比如学生课本当中的《六国论》,我们很明显的能感觉出苏洵的豪放,大气,不拘小节。能写出如此著作的人,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确实,苏洵在年少的时候,游玩在各个有趣的地方,见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所以,才具有如此宽广的胸襟。
苏洵看待问题会看它的两面性,比如,他在讲解秦国统一的作品中,除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外,在当时北宋的状况中可以看出,苏洵在暗示当朝皇帝,不要像那六个国家一样,向强国妥协外交政策,否则,下一个被灭的国家就是宋朝。
在看了苏洵作品之后,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苏洵在写文章时的那种豪情。他的儿子苏辙深受他的影响,都尊崇儒家的思想,以和为贵。但是,从苏洵的散文中作品,我们看不到苏洵的那种安静气息,只看得到他的豪迈与仗义。
苏洵除了在我们了解的散文上有贡献,其实,在谱学上的贡献也十分大的,他与好友欧阳修共同创立了“欧苏谱例”。由苏洵创造的苏氏谱例,在现代也会是比较实用的,在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按照苏氏谱例编写自家的族谱。由此可见,苏洵与其作品对我国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
心术苏洵
心术是苏洵写作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论述的是兵法的知识,而作者认为治心是最重要的,因此将文章的名字命名为心术。在苏洵看来,一个将领最重要的是修身养性,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在战争中获胜。
苏洵雕像
苏洵在心术中指出,将领要有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就像古代经常说的,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了,也不要惊慌。一个将领,在战争中会处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不管是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都要心平气和,只有平静心情,才能在以后的战斗中发挥自己的正常实力。
苏洵在心术中还指出,了解敌人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特别是敌方将领与君主的信息,他在文章中举出了一个例子,三国时期的邓艾在灭蜀国的时候选择了一条没人烟的道路,将士兵从悬崖上用绳子放下山谷。苏洵认为邓艾的这种作法是明显看准了刘禅懦弱,不敢交战。
苏洵在心术中也说到了勇气的问题。在文章中,黄帝的军队被提到,黄帝的军队很有勇气,打了很多次战斗都没有掉士气,之所以没有掉士气,是因为黄帝所进行的战斗都是正义,不管是同蚩尤大战,还是剿灭四方蛮夷。
苏洵的这篇文章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很符合封建社会的军事理论。但是把他的这篇文章拿到当代来说,里面有些观点却成为了封建糟粕。他在文章中指出,要让士兵为欲望而战,这个明显是封建时代的糟粕。
权书苏洵
苏洵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之一,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并称为“三苏”,创作的诗篇不计其数,其中有很多都在当时和后世有着很深刻的历史意义,像是一篇关于战争中各种事项的书,就一时间受到众多读者的好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权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一下其中的精髓。
苏洵画像
《权书》是苏洵中年时期的作品,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底蕴,也有了更多的经历经验,所以写作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多自己的见解。苏洵擅长写散文,而其中多以论述整治为主,《权书》一书就凭借了其特长,将主旨说明得十分清楚。
苏洵在《权书》一书中,可以看出他对历史的研究很深,在这本书中,苏洵主要想阐述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针对领导者的,告诫领导上战场的将士,要懂得如何领兵打仗,不能有勇无谋,而其中先天的性格和后期对于军法的学习,在里面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另一种观点是说,在处理日常有关于军营内部的事务时,比如粮草的调运,兵器、战车的筹集,一定要灵活,不能刻板的按照规定去做,最起码也要懂得顺应时势,如果一味的不知道注重实际,那就不可能将整个队伍带领好。
苏洵的《权书》这一著作,可以算得上是经典,苏洵用毕生所学,将历史、兵家战术、政治结合在一起,说的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起着作用。
苏洵名句
苏洵,出生在北宋时期。在我们初高中的课本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散文诗集等,在我们的印象中,苏洵是一个富有文采的翩翩公子,但是,事实却是,苏洵在少年时期不爱学习,因家里由父亲掌管,所以苏洵在少年时期并没有体会到累的感觉,每天都跟朋友们到处闲逛,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但是没有考上。
苏洵像
之后苏洵便跟着陈公美等人游历四方,在峨眉山游玩一圈之后,听说西北的岷山也是很壮美的,这一去便是半年。回家之后发现妻子面容憔悴,通过妻子的叙述,他在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顽劣的影子。他这才开始考虑家庭跟未来。
在其丧母之后,哥哥叫他整理家谱,从那时起,苏洵便喜爱学习了。他的努力,加上他的天赋,苏洵成了家喻户晓的文人。此后,苏洵名句老少皆知。在苏洵的散文名句中,我们可以感觉出他的大气,他写的所有散文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苏洵对秦始皇为何能统一六国的论述名句,在文章中,苏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能力。在当时人的眼中,六国被统一,是由于秦国的强大,但是,苏洵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奥妙。秦能统一六国是因为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团结,各国的皇帝目光不够长远,只是顾及自己国家眼前的利益,而不是百姓认为的,秦国的强大,英勇善战,统一了六国。
直到现在,苏洵名句还能在各地区的学生嘴里听到,可见,苏洵对整个国家的影响是极其大的,他的名句才能被流传至今。
上一篇: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苏洵发愤的原因
下一篇:孔门七十二贤之子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