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作为知潍县时的功绩
创始人
2024-04-24 04:31:39
0

郑板桥作为知潍县时的功绩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是我国清朝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给他带来千古留名的就是他的艺术作品,而实际上郑板桥在乾隆年间做过官,并且还是一位清官,在他的治理下,他管理的地区可谓百姓富足,生活良好。下面来介绍下郑板桥知潍县的故事。

郑板桥画

郑板桥在山东的潍县做过知县,这就是郑板桥知潍县的关系。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郑板桥在潍县的时候却做出了巨大的成绩。郑板桥调任到潍县的时候,那里正在闹灾荒,百姓已经到了生死边缘,人们甚至易子相食。

郑板桥奉命来到这里后,实施了很多政策,他首先开设粥场赈济灾民,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但是受灾人数太多,于是郑板桥又召集受灾的人修筑城池和水利,再用他们的劳动换取粮食,这样不但加固了城防,还解决了流民问题。

同时他查处那些趁机作乱的人,保证了当地社会的稳定。粮食不够他就请城中的富户开仓赈粮,如果有人不从就逼迫这些为富不仁的人交出粮食或者将他们的粮食扣押。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平稳度过了灾荒。

而他在为政上处处为民所想,在很多方面都帮助过老百姓,所以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但是他为人正直惹怒了上级,于是只好称病辞官,就此不再做县令。当地的百姓非常尊敬郑板桥,知道他走夹道相送,甚至有人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为官,无奈上级施压。最终郑板桥辞官而去,但是他在这里的功绩却被百姓记住,代代相传。

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所以人称板桥先生。郑燮祖籍苏州,1736年进士。在郑板桥做官前后,他都是居住在扬州,以书画为生。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后人世称“三绝”。他也是清代非常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著作有《板桥全集》。那么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呢?

郑板桥诗画

其实,从经历来看,郑板桥的童年算是坎坷的了。本来父亲给他取名燮,字克柔,是希望他一生和和顺顺。结果不料郑板桥三岁时,母亲便因病去世。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还好有一位爱他的后母,但对他最好的却是他的乳母费氏,就是这一份伟大的母爱对他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在人物性格上,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呢?在很多历史资料中说板桥是一位怪人,不仅因为其身为“扬州八怪”之一,还因为他的画画的怪、文章写的怪、性情怪、行为怪。在他的“怪”中,含有几分幽默,又有几分真诚,同时板桥又颇有骂名。其实板桥为官时,深受百姓爱戴,因为他心系百姓,一身清廉,两袖清风。在早期时,板桥喜欢放言高论,品评人物,很多人认为他“狂傲”,但其实他是一个清廉洒脱,不媚权贵的人。也许是因为他的怪,他的一身正气,难免会有骂名。和许多文人一样,板桥随性而为,不拘小节,洒脱正直又坦率。

郑板桥的品质

郑板桥是我国古代清朝时侯的著名诗人,画家,有着高洁的品质,在后世一直为人们所敬仰。那么郑板桥的品质有哪些呢?

郑板桥图片

郑板桥的品质有很多,很多都值得后人学习,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说说郑板桥的品质。

首先郑板桥有着乐善好施,无畏强权的品质。据说郑板桥曾经在当县令的时候,正好遇到闹饥荒,我们也都知道,在古代对于这样的天灾,官府是很少会管的,只能靠老百姓自己撑过去。而在当时,也确实如此朝廷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反映,但是郑板桥看着黎明百姓的悲惨生活实在是不忍心,于是私自做主,打开粮仓救助灾民。后来因为此事他被罢免了官职。

其次就是郑板桥刚直不阿的品质。据说在当初他任职县令之初,有一位高官为了能够有好的业绩,而谎报从民间调查得来的情况,郑板桥知道真实的情况,立即就反映了上去,他及时的反映使得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却也因此使得他在后来的官场生活中处处受到排挤。

再次就是有着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美好品质。可以说郑板桥的一生他都没有放弃过对于天下百姓的关心,但心系百姓,就算是在他被罢官之后,只能够依靠卖画来维持生活的时候他也是竭尽所能的来帮助穷困百姓。

最后就是他有着谦虚的品质。可以说郑板桥虽然有着极好的才华,但是对于他的才华他去不卖弄,甚至是谦虚好学。当然,郑板桥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也还有着其他的品质,如他能够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等,不过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

郑板桥名言

郑板桥,清朝有名的画家,文学家兼诗人,有着坎坷的经历。在他的一生之中有着很多的闻名后世的作品,其中不乏有着很多的名言佳句,以下几个是较为出名的。

郑板桥诗

“难得糊涂”,凡是知道郑板桥的人都会知道,这是郑板桥名言之一,郑板桥曾经先后在朝廷的两个地方当过知县,对于官场中的黑暗有着很深的体会,可是他自己却是不会同流合污的,可是想也知道,再官官相护的官场之中,想要独善其身是很难的,更何况他还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对于那些黑暗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又无能为力,因此就想装糊涂,但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又怎么能够装糊涂,因此他就发出来“难得糊涂”这样的感叹。一句话代表了郑板桥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心酸。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知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是郑板桥题在他的传世画作《竹石图》上的,这几句话,通过写竹子那种顽强不屈,不畏环境艰难,坚强生长的精神来鼓励人们学习竹子的这种精神。这首诗对于后世之人有着很高的励志作用。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郑板桥名言通过屋舍不用大,花不在多来体现出郑板桥淡泊名利,是富贵如浮云的高洁品质。

郑板桥名言还有着很多,有励志的,也有描写友情和其他的,从这些名言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谈泊名利,心怀天下,对友情至真,对亲情至善的人。因此,我们就知道他为什么会流传后世了。

郑板桥开仓济民

大家都知道的是,郑板桥是一位清廉、正直的人,做官的时候也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据说,在他做官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郑板桥开仓济民的事,这件事被广为传颂。还被作为文章《郑板桥开仓济民》,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郑板桥开仓济民

根据资料记载,当时郑板桥先生在潍县任县官时,正好遇到当地发生百年大荒灾,百姓饥饿到想要吃人的地步。郑板桥作为县令下令开仓济民。当时有人阻止他,说没有上级命令不可以这样做。板桥当时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要向上面请示?来回周转反复,百姓怎么活命?如果到时候上面怪罪下来,我承担开仓济民的后果。”于是他就这样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使得上万人可以活命。缓解了当时的饥荒。等到他任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都沿路送他。在那样一个时期,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称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一时被广为传为佳话。

《郑板桥开仓济民》这篇文章,从文中一开始就说郑板桥从来不受贿赂,说明他的清正廉明,而且平时生活中喜欢与文人喝酒吟诗,在工作上能做到从不拖欠公文,再到碰到饥荒时果断开仓济民就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富有文学气息、有才,为官时可以做到关心百姓、受民爱戴、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敢于负责,虽然才识渊博但是为人谦虚的良官。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是有名的画家、诗人以及文学家,他的故居在江苏省兴化市的东城外郑家巷。这个故居是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郑板桥所建设的。

郑板桥故居

该故居的格局是呈现的是坐北朝南式,前后两处都有门可以自由进出,并且有着设计成坐北朝南式样的三间正房,在里面还有着三间较小的房子,分别为门楼,厨房和书房,很符合清朝建筑风格的特点。

如今郑板桥故居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收藏各种名家书画的专业博物馆,在里面收藏着很多大家人物的精品佳作,其中郑板桥的书画作品就有着33幅。在郑板桥故居的书房旁边还种植着生长的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勃勃的竹子,此竹子的种植位置通过书房的窗户刚好看到。故居里面放置着许多郑板桥先生所使用过的一些东西,如一些生活用具和一些郑板桥先生书画作品的复制品以及一些研究人员对于郑板桥先生热研究资料等。

年都会有着一些书画大家们来到这里聚集,在这里举办一些关于郑板桥的书画展览,展现郑板桥先生一生的经历和成就。该故居经由多年的发展已经破旧,在1983年的时候,经过人工的修缮之后,已经被国家纳入了市级文物保护的范畴。现如今有着专人打理。

郑板桥故居陈设简单质朴,贴近大自然,通过对郑板桥故居的观察,我们就可以知道郑板桥是一个简朴,谈泊名利之人,正如他笔下的竹一样,谦虚淡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人机助力缅甸地震救援 中国救...   中国日报网4月2日电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多座建筑倒塌,曼德勒等城市成为重...
寻迹中国|外国博主走进河池 体...   河池市是广西最大的茧丝绸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近年来,...
东帝汶留学生感受“舌尖上的河西...   来自东帝汶的留学生杰克拉已经在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留学一年,活泼开朗的她对于中国美食一直十分向往...
美国加征关税 全球一片反对   美国白宫计划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措施。这被认为是美国本届政府影响范围最广、冲...
美国“关税讹诈”破坏世界经济稳...   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面对美国人为制造的...
特朗普关税乱拳开打 为何美国自...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此外,特朗普当日...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正...   新华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熊茂伶)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3日正...
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   新华社缅甸曼德勒4月3日电(记者张东强)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3日8时30...
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   新华社快讯: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8时,缅甸强震已致...
华为、腾讯、招商局....大湾...   从“孔雀东南飞”到“百万英才汇南粤”  今天的广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