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相信大家从小就已经学习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了,这首诗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诗仙李白创作的。而李白之所以会创作这一首诗,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好友王昌龄送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画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原文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而全诗译文则是:“在杨花已经落尽,子规正在啼叫的时节,我听到了你正路过五溪这一个地方。我将自己的忧愁与苦闷的心情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我的心情能够随着风,伴随着你一起去到夜郎以西。”
在唐朝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为政治事件,被贬为县尉,而任职的地方就是龙标县。在我国古代,都是以左为尊。而王昌龄是被贬,所以称之为左迁。
在我国唐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而李白与王昌龄得到成就十分的高。李白除了被人们称为“诗仙”之外,还与王昌龄一起被清朝沈德潜誉为唐朝七言绝句诗人当中成就最高的两人。所以,王昌龄与李白之间的友谊十分的深厚。
当李白听说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知县之后,心中感到很难过,但是自己却有没有办法与王昌龄一起借酒浇愁,只能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遭遇而感到很悲伤,并且祝愿好友王昌龄可以在上任途中,一路平安。
王昌龄生平
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一生浮沉官场,郁郁不得志,终于安史之乱中与世长辞。他一生清廉自守,光明磊落,虽于政治领域没多大建树,却难得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在他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思念故乡的边塞诗作,其中尤以七绝见长,因而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生前所创作的伟大诗篇,也广为流传,为后人所铭记。
王昌龄画像
少年时期的王昌龄家境贫寒,是一位苦读考上进士的寒门学子,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直到而立之年,王昌龄才得以跻身官场。初时只得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然而很快因事遭到帝王贬斥,于是不得已迁任江宁丞,度过了一段孤独寂寥的岁月。
在这期间,王昌龄从未改变其光明磊落的品格操守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除了饱览江南的风景名胜之外,还十分热衷于诗词创作。据史书记载,王昌龄与盛唐时代数之不尽的诗坛名家都私交甚好,其中,与李白、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的来往尤其频繁。岑参曾手书《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一诗,赠与王昌龄,以表达二人深厚的友情,一度被传为佳话。王昌龄的诗文笔细腻生动,意境大气悠远,既有以壮写悲的边塞之作,又有哀婉幽怨的深宫寄语,可以说在盛唐的历史上,他是一位别具的家国情怀的诗人。
王昌龄是哪里人
王昌龄是河东晋阳人,晋阳位于今日的山西省太原市,因而王昌龄是晋绥大地哺育出的一位爱国诗人。也有后人认为他是京兆长安人,祖籍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是矣非矣,至今尚难考证。
王昌龄画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首豪迈壮阔的《出塞》,出自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笔下。
王昌龄出身贫贱,早年以农耕为生,然而自幼爱好诗书,颇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因而至而立之年,终于得中进士功名,跻身朝堂之中,于仕途上有所发展。古来文官命运,往往是几度沉浮,王昌龄也不例外。相传他为官之初,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一个类似于清朝翰林院编修的文职,并没给他带来多么辉煌的前程,在此期间,倒是结交了不少盛唐诗坛的名家,如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久负盛名的诗人,相互切磋间,令王昌龄在诗书造诣上颇有精进。
几年后,好不容易晋升至博学宏辞位上,却又不甚触怒龙颜,被贬岭南,而后辗转任江宁地方官,一直未能回京,直到数年之后安史之乱骤起,天下风云突变,大唐国本动摇,一代爱国诗人王昌龄亦在任上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意境恢宏的边塞七绝,顿成人间绝唱。王昌龄的传世名作为数不少,其中尤以《塞下曲》、《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诗作最为脍炙人口。他的诗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于大气磅礴中见婉转忧思,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写尽边关将士的爱国情怀与思乡之情。
王昌龄送别诗
对于王昌龄这一个诗人,相信大家都是给王昌龄扣上一顶边塞诗人的帽子。因为王昌龄所写下的诗词,基本上都是边塞诗,而且这些边塞诗都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王昌龄也写下了不少的送别诗,同样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王昌龄画像
王昌龄一生所写的诗词,被后人流传下来的一共只有一百八十多首。其中多为边塞诗,但是也有将近五十首诗送别诗。由此可以看出,王昌龄送别诗也有很多,并且质量也很好。
王昌龄送别诗有很多的特点,其中就包括感情十分质朴,不掺杂矫揉造作,没有敷衍呻吟。在王昌龄的送别诗当中,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的,便是《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这是《送窦七》的全文,前两句描写环境,利用环境的深幽,将为情感的抒发做铺垫。后两句直接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毫无保留的表达了自己与窦七的不舍之情。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字里行间都表露出王昌龄对窦七的离情别意。
此外,在王昌龄的送别诗当中,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借送别表明自己的志向。在《芙蓉楼送辛浙》这首送别诗当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便表明了王昌龄自己想要保持如玉壶般清洁高尚的品格,拥有光明磊落的道德操守以及朋友之间坦荡的相处。
王昌龄怎么死的
王昌龄出生于公元690年,字少伯,是山西太原人士。王昌龄时盛唐时期一名极富盛名的边塞诗人,在王昌龄所写的诗篇当中,边塞诗的数量最多,并且王昌龄所写下的七绝边塞诗得到了很多大文豪的认同,被称为“七绝圣手”而清朝的沈德潜更是将王昌龄与诗仙李白并列,认为王昌龄和李白在七绝诗上的造诣无人可比。但是,年仅六十六岁的王昌龄却早早离世。那么,王昌龄怎么死的呢?
王昌龄石像照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王昌龄由于身怀才能,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重视与信任,从而在官场之上有一席之地。在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被贬的王昌龄只能回老家。
王昌龄在公元756年,在经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那么,亳州刺史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呢?历史资料当中作出了解释。那就是亳州刺史闾丘晓一位嫉妒王昌龄的才能,害怕王昌龄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展示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官职,从而将王昌龄杀害,从这可知王昌龄怎么死的。
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没有人性,为了已经死了,竟然将才华横溢的“七绝圣手”杀害。虽然亳州刺史闾丘晓在案情审理之后,被绳之以法。但是,不论是唐朝时期的人,还是如今的文学爱好者,对于王昌龄的死,都感到无比的惋惜。
上一篇:母夜叉孙二娘性格到底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