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评鉴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为《洛神赋帖》或者《十三行》,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在小楷字体方面的代表作,书写用纸应该为麻笺。该帖的主要内容为三十七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植的传世诗作《洛神赋》。该贴的真迹早已失传,大概是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因为残损而亡佚了。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目前保存到现在的本应该是宋朝时根据真迹进行临摹的拓本,包括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临摹效果较好的是“碧玉版本”,它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被发现,现在收藏在首都博物馆。
该贴体态秀逸,笔致洒脱不羁,从这副作品中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已经不再有隶意,字形也从横势变成了纵势,可以说这是非常成熟的楷书作品了。该贴的字用笔苍劲有力,风格俊秀,字中的撇捺等笔画伸展得很长,但是又不是轻浮无力,而是笔力运送自然,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则十分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细微中又有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和行距的变化也很自然的。
另外在章法上,该帖在吸收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中突出的特点是错落有致。此外字形大小不一但又参差有别,字距虽然忽大忽小,但是从整体来看气势十分完整、环环相扣;在行与行之间也是一样,乍看之下行距时大时小,但是整体则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最后关于该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闻:相传王献之书写《洛神赋》其实是在抒发对自己的亡妻郗道茂无尽的思念之情。
王献之的故事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除了最富盛名的“书圣”王羲之之外,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王献之在书法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要差,他不仅是第一个创造出“一笔书”这种书写方式的人,而且在草书、行书和隶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为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人们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以显示后人对他的推崇。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自小年聪明好学,显示出了自己在书法方面出众的天赋,再加上自己的父亲的悉心指导,书法上很快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虽然天赋异禀,但是他能取得现在的成就跟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便开始练习书法。等到他十来岁的时候,他自以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他跑去问自己的父亲,自己是不是再练两三年就可以达到父亲的程度了。王羲之只是笑着没有回答,而在一旁的王献之母亲摇了摇头,说他还差得远呢。王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呢。母亲仍旧是摇头,王献之终于急了,他问道到底要多少年才能学好字。王羲之指着窗外院子里的大缸说,王献之把院子里的这排大缸全部染黑之后,或许就能练好字了。
于是他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就这样一直练了五年,一天,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向父亲讨教。王羲之看到之后,并没有回答,而是在他的所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字。王献之看到父亲没有回答,便把作品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一会之后,说他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一个点像他的父亲。而母亲说的那一点,居然是父亲刚才加的那一点。王献之十分羞愧,于是他便一头扎进书房,夜以继日地练字,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这就是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清楚地知道,要想成功只有下苦功夫才行这个道理呢。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字子敬,小名为官奴,祖籍为琅琊临沂即现今山东临沂,出生于会稽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他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父亲更是如雷贯耳,是有“书圣“之称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同时也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曾经官至中书令,为了和他的族弟王珉区别开来,人们又称呼他为“大令”。因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他和自己的父亲并称为”二王“,他们父子两人又和张芝、钟繇一起被称为”书中四贤”。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
王献之自小就富有盛名,容貌出众,豁达不羁,虽然终日待在家里,但是言行举止自有一股超凡的气质。他曾经和自己的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当时的名士谢安。两位兄长所谈论的大多是世俗之事,只有他只是随便说了句问候的话。在他们走后,客人问谢安觉得哪个比较出众。谢安说是年龄小的那个。客人问原因,谢安说道,但凡是杰出的人才,话都不会很多。因为只有他话很少,所有我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平凡之人。
王献之确实是一个非一般的人才。他的书法跟他的父亲一样冠绝天下,但是跟他的父亲又有所不同。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也很深的功底。而且他并不是局限于学一种风格,而是在采纳了各个书法大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终于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家。
王献之于公元386年逝世,享年四十三岁。
王献之学书法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学书法的故事非常有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吧。王献之,字子敬,公元344年出生于会稽山阴,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王献之画像
王献之是东晋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献之正在认真的练字,王羲之走了过来,伸手抽去王献之手里的笔,但是由于王献之将笔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后没能成功。于是王羲之就夸奖王献之,说他握笔姿势不错,王献之心里很是得意。后来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夸了王献之,于是他就更得意了。
有一天,王献之问妈妈:“我只要三年就能赶上爸爸了吧。”妈妈摇摇头。“那五年总行了吧?”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妈妈就对王献之说:“只要你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练的跟你父亲一样了。”王献之虽然心里有些不服,但还是认真的练了几年。几年过去了,王献之把一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王羲之看,想让父亲表扬他。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王羲之一张纸一张纸的翻过,就在一张“大”的面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随手在下面加了一点。
王献之心里还是不服气,就将字拿给妈妈看。妈妈看过后,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点说,“你练了三缸水,就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妈妈还鼓励王献之不要放弃,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王献之最终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终于与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
王羲之王献之关系
王羲之和王献之都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因为他们两个在书法艺术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因此后世之人又把他们并称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其实是一对父子,而且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或许是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影响太大,王羲之一家都对书法十分热衷,很多人都在书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只有王献之所取得的成就达到了王羲之的地位。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书圣”的美名。他不仅精通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多种字体,而且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书法摆脱了汉魏以来的笔风,自成一家,对后世很多的书法家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有一个典故可以说明他钻研书法之深入。王羲之十分喜欢养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通过观察鹅的体态姿势还可以领悟到一些运笔的道理。有一次,他和自己的儿子王献之乘船观赏风景,忽然在岸上看到了一群白鹅,王羲之看得十分入迷,想要把他们买回去收养。但是这群鹅是一个道士,这个道士一听是王羲之要买鹅,便对他说只要他给自己摘抄一部《黄庭经》就可以把这些鹅送给王羲之。王羲之听了欣然答应,这就是著名的“书成换鹅”的由来。
而王羲之对于教导自己的儿子练习书法也是颇为严格的,一次只有十几岁的王献之来问他怎样可以练好字。他指着窗外院子里的大缸说,如果他把院子里的大缸的水全部染黑,或许就能练好字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于王献之有多严格了。正是因为王羲之的严加教导,王献之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上一篇:药师佛本愿经是伪经吗
下一篇:王献之是怎样学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