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大家程颢书院位于何处
程颢书院
程颢书院是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程颢所创办的学堂,创办于公元1065年,程颢出任泽州晋城令的时候。程颢非常重视教育,因此创办了七十二所乡校、数十所社学。程颢书院就坐落于晋城市的古书院社区,是程颢创办的第一所书院,曾因战火而遭到毁坏,现在看到的书院是明清时期在原来的基础上重修的,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程颢书院
程颢书院主要有四个院落,现今能够看到的只有两个院落,二院和四院,这两个院落呈相对布局,四院在书院的北面,二院则在书院的南面,至于另外两个院落一院和三院早已经被毁于战火。为了重现书院原来的风貌,在2013年开始晋城开始了修缮工程。
由于书院内曾有住户,所以四院院内堆满了杂物,现今院内的住户已经搬出,东西两间侧方已经无人居住,院内西边的屋子二楼的楼梯口因为被杂物阻塞而很难上去二楼。据传,院内的西屋曾被抗日战争牺盟会驻扎过。
程颢书院不管是对晋城还是历史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程颢书院是晋城的文脉,特别是书院内的壁画和标语不仅展现了晋城拥有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见证了晋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那些壁画和标语使早已过去很久的历史重新鲜活了起来,让世人看到了更加真实鲜活的战争,因此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已被国家纳入文物保护范围。
程颢简介
程颢,字伯淳,被学者尊称为明道先生,北宋时期人士,曾居住在中山,之后从开封迁移至现今的河南洛阳。程颢此人成就颇大,是颇为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及诗人,同时还是北宋时期理学的奠基者。
程颢画像
程颢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先历代都是出仕的官。程家时代都住在中山府,后在他的曾祖父出任尚书虞部员外郎时迁居至开封府,他祖父时期迁至河南府。程颢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颇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方面更加受到他父亲程珦的影响,因此非常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行为。
北宋嘉祐年间,程颢考中进士,就此踏上仕途,先后出任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等官职。到了神宗年间,程颢担任御史一职,因为与王安石在政治见解方面不合,而不被受到重用,于是程颢就开始专心于研究学术。潜心研习之下,程颢与他的弟弟程颐两人开创了“洛学”为北宋时期的理学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又在嵩阳等地设立学校,孜孜不倦地研究教育,创作出不少关于教育理论的巨著,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并且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程颢的诸多成就中,最主要的成就还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认为天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并且先有理之后才有世间万物;将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认为天理是伦理道德的总称;同时程颢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世间万物,才能得到其中所蕴含着的理。
程颢的诗
程颢的诗和程颢的理学成就比起来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因此程颢流传于后世的多为其杰出的理学理念,而人们对他的诗词歌赋却鲜有耳闻,但事实上,程颢除了是一个哲学家之外,在当时还是一个十分有名的诗人,这个身份和他哲学家的身份一样饱受关注。
程颢画像
程颢的诗多是关于风景、四季、日月等自然景物的,然而因为其哲学家的身份,在其诗中或多或少都会掺杂一些诗人的哲学理念以及一些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但有些诗也单纯只是为了咏物罢了。
在程颢的诗作《春日》中这么写道:“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短短数语便把自己轻快愉悦的心情描述得淋漓尽致,此时正值午时,风景秀丽,心情独好,自己就像一个年轻了几十岁的少年一般,清风拂面,这种感觉实在是令人羡慕、享受的很。
在程颢的诗作《秋月》中,也先是对眼前的景色进行了一番描绘,用词十分吸引眼球、极致诱人:“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秋月》一诗把程颢自身留连山中美景的心情暴露无遗,有着清溪碧山的秋季,独自行走在铺满红叶的山中,耳旁只有风语和树叶碰撞间的簌簌声,再也没有红尘纷扰,也不再有官场中的烦心事,这里只有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在,能够看到最清澈的天空与自己,这便是自己所寻求的解脱。
游月陂 程颢
《游月陂》出自程颢之手的一首记游诗,同时也是一首理趣诗。整首诗除了描写一些生动形象的景物之外,还抒发了作者程颢自己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表现了程颢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情怀。
程颢画像
《游月陂》这首诗的整体意思是这样的:夜晚月光照耀着池塘边的堤岸上,程颢在月光下的堤岸上四处徘徊,池塘的北方是高耸入云的高楼台。一到秋天,世间万物就全部会凋零枯萎,现在暂时还能趁着到了晚上水边泛起的凉意畅快地痛饮一番。池塘的水里倒映着的云影互相照映着,树林中泉水静静地流淌着。世间事物总是变化无常,又何必去计较,只要逢年过节时能够与亲朋好友相约再来游玩就好了。
在这首《游月陂》中,程颢描写了很多夜晚时的景物,并且将那些景物都描写得相当生动形象,但是整首诗歌的着重点还是在于诗歌的末尾,程颢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最后两句诗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表达了程颢的不必计较世事变化无常,只需能在佳节与好友相聚就已经足够的想法。同时,“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这两句诗句主要表现了程颢对闲静优雅的生活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总的来说,《游月陂》这首诗既体现了程颢从夜游中感悟到的不必计较得失的人生哲理,同时也抒发了他随遇而安的淡泊情怀。
秋日偶成 程颢
《秋日偶成》是程颢诸多作品中的其中一首,整首诗的基调比较活泼生动,诗句用语也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很容易打动人心。诗歌主要表现了程颢悠闲自在的心境,同时设个的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不少关于人生的哲理。
程颢半身像
诗歌的释义是这样的:生活闲散的时候,所有事情都能够自如从容地处理,通常一觉睡醒后,东边的窗户早就已经被太阳晒得通红了。仔细观察世间万物,都能够从中得到些许乐趣,人们对于一年四季中那些美丽的风光产生的兴致是一样的。道理连通着天地之间所有事物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思想则渗透在世事变化中。只要在富贵的时候不放纵奢侈、荒淫无度,在贫贱的时候能够保持乐观快乐,这样的男子就算得上是英雄了。
虽然说这首诗是程颢在秋天偶然创作而成的,但是诗歌的字里行间却能看出程颢的人生态度。整首诗体现了程颢悠闲自在、闲适平静的心境以及闲散平静、没有任何压力的生活状态。
《秋日偶成》这首诗歌也给了世人一个启示:享受充足的睡眠后,拥有充足的精神走出房间,去户外走走,用平静的心态去观赏所看到的的一切事物,就能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之处,即使一颗野草也能有其自身的优点,明白世间任何事物都有着其存在的理由,不论是春夏秋冬四季,还是人生,都需要自己去细细品味,才能从中获得乐趣。
秋月程颢
《秋月》也是一首由程颢所作的古诗,诗歌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就是这短短四句将秋季的景色与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悠闲自在的情怀。
程颢像
整首古诗的释义是这样的:清澈干净的溪流环绕着树木葱茏的青山,在明亮清澈的夜空中缓缓流淌着,水面还波动着明亮洁白的粼粼月光,就如秋色一般明亮澄清。这秋色就好像隔绝在很远的红尘之外,那溪流上的朵朵白云,那山林间的片片红叶,会是多么悠闲自在,就好像被这幽静优美的秋夜给陶醉了。
在这首《秋月》中,程颢借助秋天月色下的溪流来表现了超脱世俗、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同时流露出他自身对正直坦荡的思想情怀的追求与向往。古诗的前两句诗句“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展现了溪水环绕着青山,明亮的夜空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使得水面波光粼粼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而诗歌的后两句“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主要是借助白云与红叶表现程颢在那般幽静优美的夜色中生出的超脱尘世、悠闲自得的平淡心境,悠悠的白云与红叶正是程颢清静自在的心境的写照。
这首古诗最为独特的地方还是在于题目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诗歌的题目是“秋月”,但是诗歌的内容着重于夜晚时月光笼罩下的山间小溪,全篇虽然没有一笔写到月,但是却每一处都可以见月。
下一篇:东方朔与元宵姑娘如何邂逅